APP下载

浅谈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教育

2021-06-09李炳马碧云

学习与科普 2021年9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课外中学生

李炳 马碧云

摘要: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切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对中学生进行亲社会行为养成教育:1、要全面认识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养成教育的必要性。2、从课堂内外行为习惯养成抓起,全面开展亲社会行为养成教育。3、引导中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增强对亲社会行为养成教育的自我认知和感悟。4、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方位促进亲社会行为养成教育。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行为养成教育社会化

亲社会行为又叫利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切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亲社会行为除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捐赠、谦让等典型利他行为以外,还包括利用谦让、幽默、赞美等方式调节他人情绪,使之改变不良状态的调解行为;微笑、问好、和颜悦色等礼貌性的习俗行为;团结他人、邀请他人参加集体活动等吸纳性包容行为;主持正义、见义勇为、在朋友遇到麻烦时挺身而出等支持性的公正行为;终止他人的打架、谩骂等不友好或攻击性的控制行为。

在教育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亲社会行为养成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全面认识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人的成长过程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影响亲社会行为养成教育的认识和选择常常受到以下因素:社会认知能力,如青少年的观念采择能力、道德判断能力、自我认知水平等;情绪胜任能力,如移情能力、心境等;人际交往技能,如同伴关系、人际信任等;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大众传媒等。青少年社会化往往是以预期社会化的形式出现的,是指向未来角色的社会学习过程。“青少年时期‘未来成人角色的预演过程更为明显(例如,求爱-配偶角色的预演;做保姆-父亲角色的预演;兼职-工作角色的预演)。”

二、从课堂内外行为习惯养成抓起,全面开展亲社会行为养成教育

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体系中或多或少地涵盖着帮助中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帮助中学生情绪胜任力、帮助中学生澄清价值观念、帮助中学生学会人际交往、帮助中学生学会感恩、帮助中学生规划未来职业生涯等等,都需要在学校教育教学中长期渗透和落实。

1、课堂内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小至上课的一个坐势,大至学习某类固定课型的学习方法,我们都要求贯穿于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上课时,如果有学生开小差,任课老师会有意识地、采取适当方法予以引导;有同学做小动作,老师会边讲课边下意识地走到该同学身边,直至专心听讲。

2、重视培养学生作业清楚认真的习惯。对错题和不清楚的作业要求重做这当然是首当其冲的措施,也是对每位学生的普遍要求。对一些脑子灵,因好动,做作业只图速度,不求质量,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低级”错误的同学,老师各显神通,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措施,以求得最佳效益。

3、课外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常言道:“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如何让学生的行为文明规范!主渠道在课外;主方法多示范、多指导。另外多开展一些活动。举例来说吧,自从学校开始实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计划以来,提倡课间或其他课外时间,老师少坐办公室,多指导和参与学生一起活动。

4、良好的习惯不是靠一天两天,说养成就能养成的东西。号召学生开展“与文明握手,告别陋习”、“为贫困学生献一份爱心”等主题活动,这种延伸于课外的德育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深受学生欢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三、引导中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增强对亲社会行为养成教育的自我认知和感悟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中学阶段是形成性格的最关键时期。在此阶段,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让学生好好学做人的道理,那就是他们学到的课本知识再多,他们的脑瓜再聪明,也很可能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因某种原因而前功尽弃,或走上社会成为一个“半废人”。其次,以良好的姿态促进学生人交往能力的不断提升。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未来社會的成功源于30%的才能加70%的人际协调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人生带来快乐,而且更能助人走向成功。第三,要热心观察,留意表现,对症下药。实施“实施养成教育”,首重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地方实际,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所以,作为教育者,一定要留意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以期选择最好的教育手段,“对症下药”。

四、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全方位促进亲社会行为养成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标准如果不统一,则会使受教育者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倒行心理冲突,增加其混乱性,从而影响中学生的道德品性的养成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今天之所以高度重视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根本原因在于道德在塑造人的心灵、秩序和人格结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面对当今社会要尽可能地优化当今的德育环境,去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者有效协调,使中学生成为新世纪道德健全、人格健全的可造人才。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的家长为追逐眼前的利益,外出打工,把子女单独留家就读或实行隔代管理,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不便,致使部分学生从小养成不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单亲子女的增多,给德育工作者增大了教育的难度。为培育合格建设人才,全社会都应动员起来,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网络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了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一件件小事、一点点进步中感受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进而促进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实现我与他人、我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养成亲社会行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实现“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第一初级中学校 云南 文山 663200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课外中学生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