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德:让“空中战鹰”看得更清晰
2021-06-09邵烨波张晔
邵烨波 张晔
从先进战斗机实现超远程打击到防空反导屡获成功……负责探测预警、引导打击的雷达,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教授贲德就是我国研制上述雷达的幕后功臣之一。
在今年年初公布的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名单中,该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授予今年83岁高龄的贲德。
国之所需,吾心所系。
为了让被誉为“空中战鹰”的战斗机看得更远,近60年来,贲德致力于雷达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工作,在近乎空白的科研基础上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在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1938年4月,贲德出生在吉林省九台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学毕业后,就被保送到县城里唯一一所初中读书,为了能省下住校的7.5元伙食费,不怕吃苦的贲德每天上下学往返40里路回家,开始了在“奔跑中求学”的日子。 在“奔跑中求学”的贲德,是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代中国人奋发图强的缩影。
1957年,贲德顺利考上了著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他当年的人生目标是:“学得文武艺,服务新中国!”在哈工大学习期间,贲德一门心思汲取知识、储备能量。
1962年,在哈工大学习了5年后,贲德被分配到了“14所”,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这里被誉为新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
初到“14所”时,我国的雷达研究几乎处在一片空白的状态。
“我参加工作后,主要承担两项任务:一个是研制相控阵雷达、一个是研究脉冲多普勒雷达。这两项技术,应该说在雷达领域里,属于最重要且最实用的技术,支撑着我国目前所有的雷达技术发展。”贲德说。
1964年,贲德来到北方某大山深处开始参与研制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雷达——相控阵雷达。
那时,我国在相控阵雷达领域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想学习必须看英文资料,英语基础几乎为零的贲德不得不争分夺秒地背单词和学语法,连吃饭排队、去卫生间的时间都不浪费。短短两个月,他就攻克了语言关。
贲德: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专家
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贲德和其他科研人员从原理研究到关键技术攻关再到设计方案、加工生产,日夜兼程向着目标发起了冲锋,最终研制出能探测到几千公里以外空中目标的“深山巨无霸”,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相控阵雷达研制成功后,旁人都觉得,贲德会在熟悉的相控阵领域深耕细作,但他却选择变换赛道。
这一切,都源于贲德接到的一项科研攻关任务:研制战斗机雷达。
接到任务,贲德毅然从研制仰面朝天的地面“大家伙”转向研究塞进战斗机“鼻子”里的“小精尖”。
当时,我国战斗机上的雷达只能向上“看”,“看”不到低空飞行目标:当雷达下视的时候,目标信号会淹没在强烈的地面杂波信号中。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世界领先的脉冲多普勒技术,但在当时,这项技术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他们对我国实现严格的技术封锁。
那之后的10年里,贲德没有休息日,即便大年初一他都在工作。在一年多的试飞期,贲德曾两次遇险。发动机停转、起落架失灵,都没有把这个文弱书生吓走。“任务逼人!只要能做出雷达,献出什么都行!”他说。
经过10年努力,该型雷达通过了国家鉴定,然而次日贲德就因心肌炎住进了医院,一住就是两个月。直到5年后,他的病才被治愈。
“這次把机载雷达做成了,我比考上哈工大还要高兴!”住院养病时,每每想到取得的成绩,贲德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别人不卖给我们,现在靠自己力量把它搞出来了。你们搞了一部‘争气雷达!”上级领导得知喜讯后,打来电话祝贺。
贲德说,“争气”这个词,是祖国对他的最高评价。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雷达事业已经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进发。
现在,贲德和他的团队正瞄准性能更先进的第三部雷达奋力攻关,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雷达看得更高、更远、更清晰。
贲德不仅自己努力学习新知识,还积极引导青年学子投身科技创新事业。如今,他坚持自己带学生,目前带了十几个研究生、博士生。
此外,贲德还不断发挥余热,投身科学普及公益事业。这些年,他跑遍了江苏省各地,给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们普及科学知识、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普及科学知识,还是要从孩子抓起,一定要让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贲德说。
◎ 来源|科技日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