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渐成生活常态
2021-06-09严碧华
严碧华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近年来,工作之余,阅读逐渐成为笔者最大的爱好。不同于10年前主要阅读报刊,今天的阅读则更为广泛,文学、经管、历史和哲学等方面的书籍均有涉及。
阅读报刊,多出于职业使然,一方面是了解最新的新闻资讯,寻找新闻素材;另一方面参考、学习同行新闻叙事方式。
有些报刊,曾是笔者阅读标配,出差时,无论是坐火车还是飞机,买上一份,旅途自然更加丰富。
记不清是哪一年开始,阅读的范围开始变宽,经、史、文、哲等方面的书籍,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也化解了一些工作中碰到的困惑。
偶尔,当感到焦虑难安时,阅读转移关注焦点,让心情渐渐平静下来。下班回家,有时纵然已经感觉很疲惫,阅读似乎可让人忘却这些,享受书海之中的乐趣。
不只是阅读,碰到好的题材,还会以报告文学、散文形式写几篇小稿,在一些报刊的副刊刊发,收获另一种喜悦。
朋友们聚会,分享读书的越来越多。认识一些朋友,不仅是阅读量高,且善于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写阅读心得。
微信普遍使用之后,在朋友圈,渐渐地发现,爱好阅读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圈子里的“文友”越来越多,时常会有人推荐一些他们所认为的经典,经常会引发一些微友的共鸣。
有研究显示,手机阅读和网络在线阅读是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的主要方式。尤其是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平台,成为重要的阅读载体,于是也就有了碎片化阅读。
作为技术迭代的产物,这些移动端可以让我们实现“随时随地”阅读,尽管碎片化,但毕竟阅读方式更加便捷,自然有利于阅读的推广。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表示,经典有经典的意义,碎片有碎片的光芒。
选择什么樣的介质、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当然需视具体情况而定。无论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只要有利于提升自我都可尝试,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让阅读成为常态。
当然,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不能长期碎片化阅读,因为它会让思维渐渐地停留在表层。
碎片化阅读要与深度阅读结合,尤其是对于经典作品、理论专著等,需要静下心来系统阅读。
或许正是基于此,近年来,倾向纸质图书阅读的成年人越来越多,深度阅读人群的规模持续扩大。
中华民族具有崇尚读书的优良传统,讲究读书修身、诗书济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民阅读。
“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时说。
4月23日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一系列活动在全国开展,全民阅读广受关注,阅读渐渐成为生活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