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爱“待优生”
2021-06-09张玉兰
张玉兰
摘要:新课改强调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指明教学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关注“优等生”的发展状况,还要把目光集中在“待优生”的身上,关心爱护与耐心指导,诚心鼓励和欣赏,抱有一颗真诚的心,端正态度、严谨教学,及时发现“待优生”身上的与众不同之处,经常性地与他们交流。
关键词:“待优生” 教师 爱心
一、“待优生”概述
(一)何为“待优生”
“待优生”是指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待优生”由于缺乏关爱和集体认同感,便会想方设法在其他各方面引起大家的关注,一旦获得满足,便会长此反复下去,最终酿成苦果。由于“待优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缺乏自信、虚荣心强、过于自尊,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加以教育。
(二)“待优生”的表现
1.自信不足
“待优生”一般表现为基础能力差,没有自信,总认为自己已经到达了瓶颈,能力有限,无法再进步了,且认为各个任课教师已经放弃了他们,得不到周边同学的认可,因此,便会愈加自暴自弃,放任自流。
2.自制性不强
“待优生”在自我控制方面能力比较差,前期在课堂学习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导致后期学习变得更加困难,课堂上听不懂、坐不住,总爱做小动作,坏习惯一天天累积,难以改正,学习成绩总是落后于人。
3.安全感不够
安全感不够来源于家庭教育缺陷,或是父母不重视教育,抑或是家长工作太忙,无法顾及孩子,再或是父母外出务工,孩子跟着家里的老人生活,叛逆心较强。这些都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在思想上与正确的价值观有所偏差。
二、培养“待优生”的措施
一个班级有50多个孩子,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在性格特征、教育起点、家庭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们对学校生活的适应程度也会有所不同,这就为一些行为举止不当、学习困难的“待优生”的存在提供了现实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放宽对“待优生”的评价标准,将肯定评价与否定评价相结合,偏爱班级中的“待优生”。
(一)鼓励学生,启发其自主学习
要理解与相信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对比较内向,不敢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应不断鼓励他们,为他们加油打气;对于学习成绩有进步的学生,应给予一定的言语奖励,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我们班上的何同学,他的性格比较内向,不爱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每次遇到简单的问题,我便会鼓励他起来回答,即使答非所问,我依旧会耐心地一步步引导他。他回答正确了,便会用掌声来祝贺他,用语言评价来表达对他的认可。接下来的这节课他就会更加专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要对学生抱有期许。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不要放弃每一位学生,对学生抱有期许,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二)耐心教导,坚持爱严结合原则
在约束学生纪律的同时,关爱、感化学生。倘若学生不遵守纪律,既不可任其自然、放任不管,也不能不问缘由而直接惩罚他们。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样也可以用集体的力量约束他们,甚至以友爱去温暖、感化他们。例如我所带班级里的王同学,平时很爱调皮捣蛋,一到上课就异常活泼,总是左右捣鼓个不停,影响到了正常的课堂秩序。在我第一次找他谈心的时候,他非常真诚地告诉我,他不是不想听课,只是一到上课时间,就没有耐心,注意力难以集中。这次的谈话让我明白,若想提高他的学习成绩,必然要锻炼他的耐心,帮助他养成心无旁骛的好习惯。但是好习惯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有人反复提醒,循序渐进。因此,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一旦看到他开小差,我便以肢体语言或眼神暗示来提醒他,避免其经常性的走神。有时也会课下找他交谈,倾听他的想法,并肯定他的进步,鼓励他做到更好。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他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提高了,上课也很少走神,各科的成绩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整合资源,密切与家长的联系
要想把“待优生”转化为“优等生”,家长实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若没有家长的配合,很难取得实效。例如,我们班的李谦同学是一个注意力特别不集中的孩子,课堂上你总能看到他眼神空洞,心不在焉,作业写得是“龙飞凤舞”。因此,我私下跟他的家长交流,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想法达成一致。为了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家长下了不少苦功夫,通过一些益智游戏锻炼他的注意力,还给他报了美术班。晚上写作业时,家长适当地给予辅导,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完成作业,作业完成后通过微信发给我看。就这样我们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在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下,孩子有了很大的改变。
加涅曾说,若想把学生教育好,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相信学生,看到每位学生发展的潛能,鼓励他们抓住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优点,进一步迈向成功之塔。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公平对待学生,重视学生的发展过程,不以成绩的优劣评价学生的好坏。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秉承尊重关爱、耐心指导的教学态度,诚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在教育教学上获得满意的效果。教育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在这场教育“战”的过程中,教师、家长、学生的作用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90.
[2] 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56.
[3]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