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课程建设中的SPOC教学模式
2021-06-09秦波杨建
秦波?杨建
摘 要:“双一流”建设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新要求。本文以中外五所高校合作建设的课程“制度设计与空间规划”为例,介绍SPOC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提出要加强课程的整体规划与翻转课堂的设计。根据课程教学效果显示,SPOC模式不仅有助于中国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国际竞争能力,而且此种模式更便于对中外学生阐述中国发展道路与特色,是展开课程建设以及学科发展的创新性手段。
关键词:课程建设;隐性教育;SPOC教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这就要求中国高校一方面要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一方面应放眼世界,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1]。在“走出去、请进来”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是考核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统筹利用国内外资源实现“为我所用、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这一要求的重要手段[2]。
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础性支撑。高水平的国际平台课程为中国塑造国际话语权提供了一个新的场域,不仅有助于吸引国际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与价值观念,而且有助于中外学生通过各领域的实践对比,真正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国际平台课程既是面向全球未来一代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必要载体,亦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中国人民大学与格罗宁根大学、华盛顿大学、纽卡斯尔大学、东京大学自2017年起共同开设的课程“制度设计与空间规划”(Institutional Design and Spatial Planning)为例,探索运用SPOC模式进行课程建设。通过三年建设,该课程得到学生与同行的较高评价,已荣获“欧洲规划院校联合会最佳教学奖”和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优秀教研成果称号。
一、传统教学、MOOC与SPOC模式
相较而言,传统教学模式更注重师生面对面交流,教师可较好地掌控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教学互动。同时,教师可即时获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进度和授课方式。缺点是教学资源较为局限;个性化学习需求难以满足;时间与空间相对固定,灵活性不足,进行国际化教学成本高。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MOOC教学具有在线学习、学伴协作、多元管理等核心学习流程,呈现出规模大、开放性、网络化和个性化等特征[3]。但MOOC教学在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容易出现学生学习持续性不强、退学率高以及网络教学难以适应实践需求、学习效果难以检验、学分难以认证等一系列问题[4]。实践发现,大量MOOC课程只能完成接收信息这一步[5],其碎片化、多任务与浅层阅读的特点容易导致学习深度的缺乏,因此被称为“滋生浅层学习的温床”[6]。众多在线平台上的MOOC课程,虽然提供了高水平的国际化学习机会,但并未如预想般对大学课堂教育以及学生交流与交换学习产生实质性冲击。
在MOOC教学的基础上,SPOC模式力图充分利用MOOC教学的资源优势,同时针对MOOC缺乏深度互动、教学内容碎片化的弊端,强调课程整体规划与翻转课堂的设计,成为当下高等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载体。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意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7-8],是一种将MOOC教学资源(微视频、学习资料、测验评分、站内论坛等)应用到小规模教学环境(不限于校内)的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模式。SPOC中的Small和Private分别区别于MOOC中的Massive(大量)和Open(开放),“Small”指学生规模较小,“Private”指对学生申请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9]。面向特定人群的小规模授课,SPOC模式能较好保证学生对课程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效果;现场授课的教师和运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的教师相互补位,有利于促进深度学习和持续交流。当然,SPOC教学依然存在和MOOC教学的共有缺陷,比如教与学互动不足。实践中有学生反映连续播放的视频信息量太大,及时消化知识点的负担很重,在缺乏传统教学即时交流的情况下,掌握全部知识点有一定难度。
当前国内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中,尚缺乏对SPOC模式实践运用中具体教学方式方法等的深入研究,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目前缺少SPOC模式运用于高水平课程建设的实践案例。
二、SPOC模式的实践应用:以“制度設计与空间规划”课程为例
高校在塑造和传播知识理念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专业性和权威性[10]。本文的研究案例“制度设计与空间规划”课程,既是SPOC教学模式在真实场景中的应用,也是一次国际话语权塑造和隐性思政教育的尝试。首期课程在2017年启动,2018年4月正式教学,教师团队在2018年8月和2019年3月对课程进行全面回顾和研讨,优化后在2019年4月进行第2期课程教学;2019年11月,教师团队进行第2轮回顾、研讨与优化,在2020年4月进行第3期课程教学。以下详细介绍课程运用SPOC模式进行教学的全过程,从教学目标与模式、教学组织与评估、课程属性与教学主体等角度着手,进行国际之间教学传播与开展隐性思政教育。
1.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
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学模式。“制度设计和空间规划”属于人文社科类课程,有利于传播国家形象和价值理念。其教学目标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介绍各国与空间规划相关的制度设计、基础理论、概念知识和前沿案例,通过对比分析与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各国城市化道路以及城市治理与规划的制度选择。课程教学从两条脉络展开:一是对制度设计框架的理论分析,二是不同制度下规划实践的国际比较。关于制度分析的理论基础,教师团队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角度展开介绍;关于不同制度下的规划实践,教师团队通过剖析各国典型的规划案例,探讨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如何构建空间规划体系。
在学生的遴选上,要求报名的同学对课程本身有较高的兴趣和积极性。每个同学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努力配合团队合作完成任务。为使课程顺利进行,教师团队要求各国参与课程的同学能够互相尊重,尊重彼此传统和礼仪,从而创造一个包容、开放、多样性的教学环境。可以看出,利用国际平台课程传递中国声音的目标对象是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职业发展的外国高校师生。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老师和学生形成一个对制度进行跨国比较的基础性共识和跨文化讨论的环境,从而去了解各国不同的规划体系与制度背景,能解释不同制度安排与规划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课程的跨国教学團队尝试运用线上网络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SPOC教学模式,反复总结课程建设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课程组织与教学内容,让不同国家和文化传统的同学相互讨论并合作完成作业,共同使用数字技术/虚拟教室在国际环境中进行交流,并最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体而言,在课程中通过运用SPOC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MOOC与传统教育的弊端,为促使学生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提供环境条件、资源内容和方法策略,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等,同时促进优秀师资力量落地,为同学参与深度互动提供条件。
2.教学组织与评估方式
(1)平台建设。高质量的教学平台是实施课程教学、运用SPOC模式的重要技术支撑。本课程所有课件资源与授课视频都通过InPlanning教学平台,分享给更广泛的受众(http://globalcourse.inplanning.eu/)。该平台以
英文为界面,由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负责管理维护,可用于现场直播、讲座回放、在线讨论和作业发布。2020年4月10日,吴岩司长在“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建设工作视频会”上提出,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爱课程”和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两个课程平台将作为第一批推出的中国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无论选择国内或是国外教学平台,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撑、高速网络的互联互通、服务器硬件的优化都在平台建设和维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2)课程架构。不同于MOOC,SPOC教学模式强调高质量的师生互动。因此参与“制度设计和空间规划”的五所高校都需控制学生人数,以确保选课学生充分的学习互动和国际合作。因为五校分跨亚、欧、美三大洲,学期安排、公共假日、地理时区各不相同,课程力求时间上的最大公约数,安排较为紧凑。最终方案是在八周时间内,五所高校的教师进行十次授课并放置于InPlanning平台,其中五次为制度设计的理论基础,另外五次分别介绍各国不同制度背景下的规划实践。
(3)课程教学。“制度设计和空间规划”用英语授课和评分,小组作业也要求用英文完成。在此基础上,各校可选择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开展研讨和随堂测验。经过两轮教学、评估与优化,2020年“制度设计和空间规划”理论基础方面的授课包括:制度设计与空间规划概述(波维达博士,格罗宁根大学)、制度经济学视角的空间规划(惠廷顿教授,华盛顿大学)、政治经济学视角的空间规划(特德教授,纽卡斯尔大学)、结构—代理人视角的空间规划体系(张磊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非正式制度视角的空间规划(小泉教授,东京大学)。规划实践的授课则包括:荷兰的空间规划(格特·若教授,格罗宁根大学)、地方政府在美国规划中的作用(惠廷顿教授,华盛顿大学)、英国历史街区与旧城保护规划体系(约翰教授,纽卡斯尔大学)、中国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重塑(秦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及日本土地利用规划和参与式规划(小泉教授,东京大学)。
(4)小组作业。“制度设计和空间规划”的SPOC模式重视创造学生和老师及学生和学生的互动机会。课程期间,各国学生以小组作业形式开展国际比较研究,从制度的角度分析规划议题。小组作业包括两个层次的合作:首先,各校学生组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两人(至多三人),选择特定议题(比如城市更新、绿色交通、旅游开发等),合作撰写该国的分析报告;其次,各校小组与其他学校的小组合作,就同一议题展开对比研究。学生在第一阶段需要描述自己国家特定领域的规划制度,而在第二阶段则需要对国际小组中其他国家同学的工作进行反思与评价,从而确保学生在跨国合作时相互学习和促进。因此,学生不仅要总结和梳理本国空间规划相关议题的制度设计,更要对其他国家相关议题的制度设计进行学习、比较和评析,最终合作提交一份跨国空间规划制度设计比较研究报告。图1是小组作业的组织流程。
(5)评价反馈。隐性思政教育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传播过程,常常缺乏具体而系统的反馈,而课程的评价反馈恰恰弥补了这一缺失。本课程的教学团队最终根据文献阅读、随堂测验、课堂讨论、小组作业等方面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估,其中文献阅读与随堂测验由各校老师自己把握。另两个环节可以反映出隐性思政教育的效果:一个环节是“讨论”,学生在课堂以及InPlanning平台的讨论区就课程中的疑难点进行提问或辩论,教学团队负责回答和引导,这是互相学习、深入交流、澄清误解、传递声音的关键环节。另一个反馈环节是“评价”,小组作业的同侪评价从三方面展开:学术规范、内容翔实程度及报告总体质量。
例如,2019学年“制度设计和空间规划”小组作业的选题包括:大学校园规划、城市历史保护、城市更新、地方文化与旅游、停车空间规划等。在进行城市公共交通比较研究时,中国近年来共享单车的兴起引起了荷兰、英国同学的关注。在小组作业中,中国人民大学的同学利用荷兰学者的九单元模型,从国家(宏观)、省级(中观)和市级(微观)三个层面,对共享单车的组织管理进行了国别比较,充分展示了中国“绿色、创新、共享”的低碳交通规划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系统建设,体现了中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在物质、制度和组织层面发挥着的重要作用,使国外师生对中国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可见,利用国际平台课程教学进行隐性思政教育、“讲好中国故事”具备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行性,并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我们必须对这一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将利用国际平台课程合作进行隐性思政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10]。
三、SPOC教学模式在国际平台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制度设计和空间规划”的教学效果得到学生和同行的高度认可,其组织方式、教学方法和授课内容得到欧洲规划院校联合会的高度赞赏,被授予“2018年欧洲规划院校联合会最佳教学奖”。该奖项面向欧洲所有规划院校的课程,每年只颁给一门课程。欧洲规划院校联合会的教学评审委员会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格罗宁根大学、华盛顿大学、东京大学、纽卡斯尔大学联合发起的创新型课程。评审委员会对课程利用在线平台进行全球教学和互动的方式印象深刻……课程的在线平台使得学生可以拓展新的理论视野,深入了解不同背景下国际规划实践的知识。各个学校的老师与学生在平台上通过提问和回答充分互动,同学们形成小组,对比分析各个国家解决问题的不同制度安排。这门课程为同学们提供了与全球同行交流的机会,有助于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在未来新的国际化背景下开展城市规划(AESOP,2018)。
总体而言,笔者认为在“制度设计和空间规划”建设过程中主动运用SPOC教学模式是优化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课程水平、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有益尝试。通过课程评估,我们认为实事求是的研究与诚恳的教学态度有益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加强文化建设。西方媒体和政府凭借长期形成的话语权,宣扬“中国威胁论”,抹黑、丑化中国形象,给不甚了解中国的某些国际师生带去先入为主的不良印象,而通过国际平台课程建设,以学术为支撑实事求是、冷静客观地介绍中国发展道路,有助于破除西方不对等的负面宣传,由内而外塑造一个专注于自身发展、爱好和平的中国形象。
1.SPOC模式有利于深度学习,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针对传统教学和MOOC模式的问题,SPOC模式取长补短,为学生转向深度学习提供支持。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班级批量生产”和“满堂灌”的问题;MOOC教学模式又存在师生分离,学生遇到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指导的问题。“制度设计和空间规划”建设针对以上问题,探索运用SPOC模式提升学生的深度学习水平。主要举措是依托国际学术资源和教师团队,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为学生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的转变提供资源、环境与理念的支持。
通过翻转课堂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效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制度设计和空间规划”运用多校联合授课、小组合作作业、交互评阅及线上线下讨论等多环节,变老师主动为学生主动。线下课程小组作业尤为重要,五所高校约五十名学生聚焦于五个不同议题,每个议题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参与。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展开跨国合作与比较研究,并相互展开讨论、批判与审阅。课程团队将SPOC教学理念融入技术平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手段等教学环节,翻转传统教学流程,变革教学结构,注重学习情境、交互与反思的设计。教学效果评估显示,选课学生经历学习准备、知识构建、迁移应用与创造、评价与批判四个循环与递进的阶段,培养了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问题解决能力,提升了高阶思维能力。
2.SPOC模式有利于对接国际一流师资力量,优化教学环境
SPOC模式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远程教学,有利于对接国际一流师资。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是创建于1614年的世界百强大学,其规划系
格特·若教授是最早将复杂理论引入规划研究的学者之一;华盛顿大学是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该校惠廷顿教授的导师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制度经济学权威威廉姆斯,对空间规划的制度分析有深厚的理论造诣;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特德教授和日本东京大学的小泉教授也是规划界享有盛誉的知名专家。邀请这些学者来我国教学成本不菲,而通过网络平台授课可以极大地节省成本。通过三年三届课程的磨合,跨国教师团队已有较高的合作默契程度,为“制度设计和空间规划”的持续开展奠定基础,也为科研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创造了条件。
通过课堂上与网络中的高度互动,SPOC模式有利于创造真正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制度设计和空间规划”之所以获得欧洲规划院校最佳教学奖,是因为能让学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进行高质量的互动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挑战既有文化背景的新想法,必须运用批判性思维展开沟通与协商合作。课程建设中,五所不同国家的高校开展跨国合作和同步教学,也有利于共享科研成果、提升学科发展国际化水平。
3.SPOC模式有利于提升隐形育人能力,助力“双一流”建设
SPOC模式有利于高质量、低成本地推动国际平台课程建设。探索课程跨国合作教学,有利于培养一批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接轨、了解中国国情、教学水平较高的优秀师资力量,形成具有借鉴意义的教学创新模式,并发挥标杆效应,带动中国高校的课程建设,进而以课程建设提升高校的学科国际化水平,发展世界一流的学校和学科[11]。
面对全球化与城市化的时代,“制度设计和空间规划”力图抓住时代发展机遇,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旨在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学术素养高、实务能力强的复合型城市规划与治理人才。同时,“制度设计和空间规划”的建设也是以“四个自信”的态度向全世界其他高校师生讲述中国城乡规划和治理的故事,从而促进世界各国与中国关于城市议题的对话与理解,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成为对话与沟通的桥梁。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高度结合,参考借鉴不同文明的交流成果,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联通起来。发挥国际平台课程中隐性教育的作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最终达到高校育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运用SPOC模式提升国际平台课程水平,有利于同国外师生开展长期国际合作,助力“双一流”建设。国际平台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不仅能够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还能加强国际协同创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全球视野的一流人才。以国际平台课程建设为契机,建立起与世界一流大学的长期合作关系,有助于提升理论知识的跨国双向流动和多元分享,对推动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的“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袁韶莹.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1994(6):72-75.
[2] 李军红.“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6):66-71.
[3] 王永固,张庆.MOOC:特征与学习机制[J].教育研究,2014(9):112-120.
[4] 汪基德,冯莹莹,汪滢.MOOC热背后的冷思考[J].教育研究,2014(9):104-111.
[5] 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1):85-93.
[6] 顾小清,冯园园,胡思畅.超越碎片化学习:语义图示与深度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15(3):39-48.
[7] Fox A.(2013).From MOOCs to SPOCs——
Supplementing the classroom experience with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56(12).
[8] Fox,A Patterson,B.Softwar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Technology Transfer: Lessons learned from E books,MOOCs,and SPOCs,Splash Education Symposium [J].Indianapolis U.S.A,2013(10).
[9] 祝智庭,劉名卓.“后MOOC”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4(3):36-43.
[10] 赵紫玉. 利用国际性慕课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问题探析[J]. 教学与研究,2019(3):95-104.
[11] 谈多娇.双语教学: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2(11):85-88.
[责任编辑: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