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制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员岗位认知度的比较
2021-06-09鲁娟史芸冯秋兰
鲁娟,史芸,冯秋兰
(1.中国·海军军医大学职业教育中心,上海 200433;2.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山东 青岛 266000;3.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6医院第一派驻门诊部,浙江 宁波 315000)
在教育领域,认知度主要用于评价某门课程[1]的教学效果、某项教学法的应用效果[2]、学生对某种教育方式的了解程度、是否存在认识偏差[3-4]及专业认知等。专业认知包括学生的专业选择情况、对专业发展前景的认识、专业满意情况、岗位认知(对专业未来岗位所需知识技能的认识)等,其中岗位认知是最重要的部分[5]。岗位认知是否正确、明晰,关系到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满意率、热爱程度,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高低,以及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创新综合素质的提升[6],高校已普遍开展专业认知教育[7]。
学制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学制也称“学校系统”,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狭义的学制就是学习年限[8]。从现实情况看,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既要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又要为农村、基层输送大量的卫生人力,卫生服务的需求是多层次的。现阶段,我国积极探索推广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以五年制学生为主体。既往对两种学制的医学生学习情况、认知情况比较的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以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员为研究对象,对两种学员的岗位认知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期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基础和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8年6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某军医大学所有在校学员,共发放1 1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35份,有效率为85.0%(排除选择“不清楚”选项或其他填写不完整者)。其中男882名(94.3%),女53名(5.7%);年龄18~25岁,平均(22.231±1.867);学制:八年制101名(10.8%),五年制834名(89.2%);年级:二年级192名(20.5%),三年级180名(19.3%),四年级72名(7.7%),五年级491名(52.5%)。考虑一年级学员刚入校缺乏岗位认知,六年级及以上的八年制学员均已跟随导师进入专业研究阶段,因此,研究对象排除上述学员。
1.2 方法采用自编问卷,以已构建的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员岗位素质指标体系(包括9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共48个指标)为基础,请学生根据各自看法评价每项素质的重要性(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同时,附加选项“不清楚”)。由学员队干部组织学员统一独立填答问卷,问卷采取匿名方式,所有调查对象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 3.0进行数据双录入和逻辑检错,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学制学员对岗位素质看法比较在校学员认为最重要的能力素质是临床医疗服务能力(57.0%),其次是持续学习能力(14.0%)、内在素质(9.1%)、医患沟通能力(6.4%)、军政素质(5.1%)、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4.9%)、信息技术和工具应用能力(1.5%)、团队合作能力(1.5%)、创新与科研能力(0.4%)。不同学制学员的看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03,P=0.032),五年制临床学员认为临床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性(58.3%)高于八年制学员(46.5%),而八年制学员认为医患沟通能力、内在素质的重要性(11.9%、13.9%)高于五年制(5.8%、8.5%),见表1。
表1 不同学制学员对最重要的岗位素质看法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educational system students'views on job quality[n(%)]
2.2 不同学制学员对各项岗位素质的看法比较五年制与八年制学员对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持续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军政素质,进行全面、系统、规范的体格检查,选择正确的辅助检查,采用合理的治疗计划,能识别并进行现场抢救,利用数据库收集医学信息,注意倾听、收集与综合和患者问题有关的信息,善于协调与团队成员的关系,积极撰写、发表科研论文,从地方到军校的适应能力,对学习或实习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有事业心、坚持医疗与国防事业,有行动力、积极主动,诚信正直、廉洁自律、淡泊名利等17项素质的看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医学五年制学员对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团队合作能力,军政素质,进行全面、系统、规范的体格检查等4项素质的重视度高于八年制,其他13项素质临床医学八年制的重视度均高于五年制,不同学制学员对其他素质的看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3.1 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员总体岗位认知较明晰既往研究报道,大学生总体的专业认知现状不容乐观[9],如27.8%的学生基本了解本专业所学内容,其他72.2%基本不了解[10];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对专业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全面正确的认知[11];30.7%(176/574)的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不了解专业,63.9%和5.4%的学生部分了解和比较了解[12]。但也有文献报道助产专业大学生职业认同感较强:98.5%的学生认为助产专业就业前景良好,100.0%的学生愿意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95.6%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工作重要[13]。本研究结果显示,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员,无论是五年制还是八年制,均认为最重要的岗位素质是临床医疗服务能力(57.0%),远高于其他岗位素质;其次是持续学习能力(14.0%),对本专业有较为明确和清晰的认识。
表2 不同学制学员对各项岗位素质的看法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views of students of different educational systems on the quality of various positions(±s,scores)
表2 不同学制学员对各项岗位素质的看法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views of students of different educational systems on the quality of various positions(±s,scores)
岗位素质二级指标临床医疗服务能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信息技术和工具应用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与科研能力军政素质内在素质三级指标完整准确地采集病史进行全面、系统、规范的体格检查选择正确的辅助检查作出准确的诊断采用合理的治疗计划规范地向上级医生报告临床问题并能作出解释能识别并进行现场抢救发现和及时按规定上报传染病做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和健康教育了解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国际卫生状况和全球健康利用数据库收集医学信息利用信息新技术进行患者医护与教育掌握英语,能学习、分析英语原文医学文献实习实践中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积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注意倾听、收集与综合和患者问题有关的信息理解、信任并尊重患者家属能有效化解医患矛盾尊重同学在学习与实习中的贡献善于协调与团队成员的关系能与其他科室或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适当参加其他学科的会议与会诊能有意识地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学习和实习活动中具备批判性思维具备临床医学创新与科研能力积极参加本专业领域的科研活动积极撰写、发表科研论文作风务实,雷厉风行具备服从意识与大局意识执行军事演习、维和反恐、救援护航等重大任务情况从地方到军校的适应能力对学习或实习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有事业心、坚持医疗与国防事业有责任心、持之以恒有进取心、追求卓越有行动力、积极主动有自信心、乐观向上、不畏困难诚信正直、廉洁自律、淡泊名利八年制(n=101)五年制(n=834)t值P值4.80±0.490 4.49±0.576 4.29±0.779 4.80±0.400 4.68±0.546 4.49±0.856 4.37±0.797 3.97±1.081 4.52±0.756 4.77±0.555 4.62±0.663 4.28±0.815 4.72±0.622 4.65±0.625 4.62±0.656 4.39±0.823 4.26±0.969 4.63±0.694 0.898 1.990 1.067 2.807 0.952 2.215 0.778 2.555 1.654 0.369 0.047 0.286 0.005 0.341 0.027 0.436 0.011 0.098 4.76±0.513 4.37±0.797 4.76±0.513 4.76±0.814 4.84±0.463 4.60±0.749 4.84±0.367 4.60±0.849 4.52±0.944 4.37±0.845 4.33±1.011 4.56±0.639 4.45±0.700 4.41±0.896 4.64±0.558 4.52±0.642 4.68±0.546 4.64±0.626 4.68±0.677 4.64±0.795 4.72±0.450 4.64±0.687 4.37±0.745 4.60±0.634 4.60±0.749 4.60±0.801 4.41±0.802 4.45±0.640 4.52±0.756 4.49±0.808 4.45±0.943 4.60±0.567 4.72±0.531 4.72±0.723 4.72±0.602 4.76±0.513 4.80±0.633 4.72±0.531 4.80±0.490 4.69±0.597 4.60±0.662 4.63±0.649 4.74±0.617 4.71±0.624 4.56±0.706 4.76±0.604 4.66±0.733 4.48±0.762 4.29±0.852 4.21±0.904 4.30±0.882 4.33±0.884 4.35±0.864 4.65±0.723 4.60±0.647 4.57±0.667 4.57±0.667 4.61±0.668 4.56±0.698 4.57±0.695 4.55±0.699 4.38±0.779 4.57±0.712 4.57±0.709 4.51±0.730 4.45±0.776 4.30±0.862 4.47±0.779 4.51±0.750 4.45±0.805 4.49±0.786 4.58±0.699 4.59±0.701 4.69±0.608 4.68±0.616 4.69±0.603 4.70±0.592 4.66±0.644 1.214 2.991 3.373 0.045 3.831 0.032 2.759 1.531 1.243 0.152 1.400 2.963 1.819 1.203 0.814 0.956 2.774 1.139 1.307 0.000 4.228 1.506 0.326 0.835 0.122 0.341 1.592 2.518 0.084 0.918 1.084 2.808 3.456 2.060 0.624 1.312 2.795 0.865 4.029 0.225 0.003 0.001 0.962<0.001 0.972 0.006 0.126 0.214 0.878 0.162 0.003 0.069 0.229 0.416 0.340 0.006 0.255 0.192 0.986<0.001 0.132 0.745 0.404 0.902 0.733 0.112 0.012 0.931 0.359 0.279 0.005 0.001 0.040 0.533 0.190 0.005 0.387<0.001
3.2 不同学制学员的岗位认知有所不同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六年制及以上的长学制医学教育,以保证医学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也开始尝试长学年制医学教育,1988年在15所院校试办了七年制,毕业授予学生医学硕士学位,但由于七年制临床课程教学时间,尤其是临床实习时间较多,而公共基础和医学基础课学时数偏少,实际的培养效果不佳。21世纪初,部分举办七年制的医学院校又尝试开设八年制医学教育。因此,目前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主要以五年制和八年制为主。本研究结果显示,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五年制和八年制学员对未来重要的岗位素质的看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年制临床学员认为临床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性(58.3%)高于八年制学员(46.5%),而八年制学员认为医患沟通能力、内在素质的重要性(11.9%、13.9%)高于五年制(5.8%、8.5%),在其他岗位素质方面的看法一致。
48项素质中,不同学制学员对17项素质的看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9项二级指标中,有4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八年制学员更重视持续学习能力(4.80vs.4.72),而五年制学员更重视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4.62vs.4.49)、团队合作能力(4.62vs.4.49)和军政素质(4.26vs.3.97)。39项三级指标中,有13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五年制更看重进行全面、系统、规范的体格检查(4.60vs.4.37)外,其他12项素质八年制重视度均高于五年制。从培养目标看,五年制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实际工作能力又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初步科研工作能力人员;八年制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力,能在科学和专门技术领域作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卫生技术人才。而本研究结果表明,五年制学员更看重专业基本素质,如二级指标中的临床医疗服务能力、三级指标中的进行全面、系统、规范的体格检查;而八年制学员更看重潜在和长期的发展素质,如持续学习能力等。这也与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一致。
3.3 有针对性地开展临床医学学员岗位教育现代医学要求医学生具备四大要素:精湛的医术、崇尚的医德、有效的沟通能力和熟知医疗法律法规[14]。对军医而言,还需具备过硬的军事素质和战场急救能力等。本研究也暴露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员岗位认知存在的问题。如八年制学员对于团队合作能力、军政素质、临床医疗服务能力没有五年制学员重视,而这些素质对于军医而言非常重要。而五年制学员对很多素质(14项三级指标的素质)不够重视。因此,要针对性地做好岗位认知教育。对医学生而言,岗位认知是伴随专业知识学习、临床实习实践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15]。对学员的专业教育,可分为专业认识、专业认同、专业实践3个不断上升层面[16],在不同层面采取不同措施。
在专业认识层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定期进行专题讲座,或开设专业认知课进行引导,加强对专业优势、国家、军队发展政策、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等介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我军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地位和自己肩负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使命感,及为基层医疗服务的理念;在专业认同层面,开展优秀毕业生的经验交流、师生参加行业竞赛的获奖视频宣传等活动,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培养专业兴趣[10];在专业实践层面,首先要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军队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特色为依托,结合学校转型发展要求,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过硬、军政素质强的医学人才。其次要优化课程体系设计。高校教学中,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的现象较普遍[10],由此造成学员岗位认知不足。应整合课程内容,强化实践环节[17],将课程设计、实习实践与岗位需求相结合[18]。再次需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既往有研究[19]结果表明,影响学生专业认知的外界因素中,教师的专业素养排第1位。当师资力量不能满足学生培养需求时则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20]。因此,需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自觉性,注意分析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不断去感悟专业学习的快乐,体会分享专业学习成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