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母乳口腔护理在早产儿肠内营养效果干预的临床研究
2021-06-09莫静金林淑仪陆卫娟
莫静金,林淑仪,陆卫娟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护理部,广东 佛山 528100)
近年来,我国早产儿(胎龄≥28周,<37周)出生率有明显增加趋势,而受胎龄小、神经系统未发育完全等因素影响,早产儿出生后常出现吸吮-吞咽-呼吸功能不同步现象,从而增加经口喂养难度[1-2]。目前对早产儿的营养供给和喂养方式已成为临床对早产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3]。早产儿营养来源分为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其中肠内营养是获取营养的最佳方式,喂养早产儿的首要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全肠内喂养,以便能获得生长所需的最佳营养[4-5]。但由于早产儿吸吮力弱,吞咽尚不协调,且胃容量小,胃肠动力功能差,消化吸收能力弱,很多早产儿在喂养过程中经常发生不耐受、消化功能紊乱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不良现象[6]。有研究[7-8]显示,通过口腔刺激及吞咽功能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早产儿吸吮-吞咽-呼吸功能发育,实现肠内喂养的最佳状态。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新生儿科出生的早产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微量母乳口腔护理在早产儿肠内营养效果干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新生儿科出生的早产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胎龄28~36周,平均(32.3±0.5)周;体质量1.8~2.5 kg,平均(2.2±0.4)kg。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胎龄28~36周,平均(32.1±0.4)周;体质量1.7~2.6 kg,平均(2.1±0.5)kg。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9]:①出生后即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且胎龄28~37周;②伴鼻置胃管饮食1周者;③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④患儿家长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感染;②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心血管系统先天性畸形、心肝脾肺肾脑疾病等;③身体机能较差;④出生时存在吞咽吸吮功能障碍;⑤严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
1.2 方法对照组常规予以0.9%氯化钠溶液口腔护理,具体为:每隔4 h应用0.9%氯化钠溶液为患儿进行一次口腔护理,待开奶后将两次护理间隔时间调整为8 h。观察组则予以微量母乳口腔护理,具体为:应用无菌棉签蘸吸少量母乳,从舌下黏膜开始,依次涂抹至双侧颊黏膜,涂抹时口腔黏膜要全覆盖,涂抹动作要轻柔,防止刺激和损伤早产儿口腔内黏膜组织。早产儿出生后每隔4 h应用母乳进行口腔护理,开奶后将两次护理间隔时间调整为8 h。母乳以早产儿母亲的乳汁为首选。治愈出院或满足全肠内喂养时评估疗效。
1.3 观察指标[10]比较两组各研究指标(进食后每餐胃潴留奶量、吸吮力建立时间、每天体质量增长、住院时间)及各种并发症(喂养不耐受、高胆红素血症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研究指标比较观察组每餐进食后胃潴留奶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吸吮力建立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每天体质量增长量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研究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各研究指标比较(±s)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每餐进食后胃潴留奶量(mL)2.70±0.45 5.85±0.55 28.035 0.000吸吮力建立时间(d)7.81±0.77 12.81±1.57 18.084 0.000每天体质量增长(kg)7.30±0.77 5.21±0.47 16.601 0.000住院时间(d)12.33±2.14 21.37±2.44 11.630 0.000
2.2 两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由于早产儿存在吸吮力弱、吞咽不协调、胃容量小、胃肠动力功能差并吸收能力弱、免疫应答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喂养难度相对较大,目前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已将早产儿的营养供给和喂养方式作为对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1-12]。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的主要目的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全肠内喂养,保证早产儿得到最佳营养,但临床上发现,胎龄越小的早产儿发生各种并发症,如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的并发症发生率越高[13-14]。国内有报道[15-16]显示,进行口腔刺激和吞咽功能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促进早产儿吸吮-吞咽-呼吸功能发育,实现肠内喂养的良好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每餐进食后胃潴留奶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吸吮力建立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每天体质量增长量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陈彩梅等[17]研究结果一致。造成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很多,且不同胎龄段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性,由于喂养不耐受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早产儿对营养的摄取,延长患儿的住院时间,既增加患儿的家庭负担,又影响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及早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对患儿进行干预治疗,可有效促进患儿康复[18-19]。早期护理干预中的口腔刺激-吸吮-吞咽功能训练(NNS)既可刺激早产儿口腔黏膜感觉神经,促进迷走神经活性,又可增强胃部扩张,提高胃肠的收缩能力,促进肠胃排空,还能刺激胃黏膜的提早发育,增加胰岛素的释放总量,以促进营养储存[20]。微量母乳口腔护理期间,通过刺激早产儿口腔,有助于促进胃泌素及胃蛋白酶原等的分泌,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消化系统吸收和胃肠道发育和成熟,增强其抵抗力,减少喂养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初乳口腔护理,可加强新生儿吸吮所需的口腔肌肉力量,从而让早产儿的神经肌肉系统运动更有效,持续力更强。
综上所述,微量母乳口腔护理用于早产儿肠内营养效果干预可明显增加喂养耐受性,增强吸吮吞咽能力,减少胃潴留量,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