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编制内容探讨

2021-06-09张兴

建筑与装饰 2021年15期
关键词:村域乡村规划基本农田

张兴

安徽中汇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 铜陵 244000

引言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确立了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框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指通过整合村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乡村规划,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有机融合的“好用、管用、实用”的村庄规划。它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1]。

1 村庄规划编制发展历程

我国乡村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前主要侧重于住房建设,涉及乡村规划的内容较少。实质性的乡村规划探索始于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村庄规划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村庄规划萌芽阶段(1949-1978年):本阶段主要是乡村统一规划了与集体生产、活动相适应的场所与建筑物,不仅仅再关注住宅问题,而是涉及有生产活动、文化活动等相关内容[4]。

村庄规划探索阶段(1978-2005年):本阶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乡村规划和建设文件,乡村逐步走上了有秩序的发展轨道,但原则指导乡村规划为主,结果是乡村规划编制和实施不严谨且流于形式。

村庄规划发展阶段(2005-至今):本阶段各地积极整合原有村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美丽乡村等乡村规划,有机融合形成地方“好用、管用、实用”的村庄规划。

2 村庄规划编制问题

通过对上述村庄规划发展历程的回顾,结合当前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实践情况,梳理村庄规划面临三大突出问题。

2.1 多规不协调不合一

村庄规划各类规划之间缺乏衔接,坐标不一致、边界不吻合,不能叠加形成现状“一张底图”;其次缺少差异图斑的对比、分析、处理,造成了“多规不协调、不合一”的现象[3]。

2.2 规划实用性不足

村庄规划调研不深入,未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同时上位规划和相关规划指导性不清晰,导致规划定位和发展目标不符合村庄实际情况,规划成果实用性不足。

2.3 规划编制未信息化

村庄规划更多采用传统编制工具和技术,基础数据采集不精确,相关资料缺失,导致相关分析与评价结论不科学不完善,没有数字化管理系统支撑规划实施和项目审批,导致规划实施和监督困难。

3 新时期村庄规划新要求

3.1 推行多规合一

村庄规划是实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实施用途管制和指导村庄建设的法定依据[2],要把全域用地布局、用途管制、产业发展、农房建设、生态环境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一纳入村庄规划,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相关规划有机融合,形成村庄发展一张蓝图,推动各类规划在村域层面的多规合一。

3.2 坚守保护底线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要确立底线思维,落实村域层面的国土用途管制,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成果[1],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3.3 统筹全域全要素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范围由侧重村庄转向全域,由乡村建设规划转为要素管控规划,对村域内的国土空间进行统筹安排,细化村域土地各类空间用途,并制定村庄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规则。

3.4 预留弹性空间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为应对未来农村发展的不确定性,探索在用地布局和政策管理机制上的弹性机制,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作为乡村用地的弹性发展区[1]。

4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编制内容

4.1 村域层面规划内容研究

4.1.1 落实村域界线管控。第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在村庄规划中严格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按照划定的耕地保护范围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细化基本农田保护边界,明确保护要求和管控措施。第二,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是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优化村域空间结构,保护村域自然生态安全,防止村庄建设占用生态空间而划分的,重点保护内容包括湿地水域、生态林、防护林及自然保护区等。第三,村庄建设用地边界。村庄建设用地边界是为限制村庄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保障村庄重点建设项目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需求而划定的。村庄建设用地边界的划定要参照上位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协调上位规划与相关规划对村庄规划的用地要求,落实村庄重点建设项目、重要设施等。第四,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在落实上位管控的基础上,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明确各类用地的规模和用途。统筹村域国土空间安排,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全域考虑国土空间管控、村域产业发展、住宅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置、村庄安全和防灾、村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从严控制各项建设占用耕地和林地。根据村庄远期发展的需要,可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作为规划用地弹性指标,但预留的建设用地不能侵占生态林地和基本农田等禁止开发的用地[4]。

4.1.2 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整治规划。划定村域生态空间,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制定村域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规划。主要内容包括严格落实各类自然生态保护地、河流水源保护地等的保护任务和要求。根据村庄基本情况及村民需求,统筹安排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实现修复村域生态环境,提升村庄品质的目的。

4.1.3 产业发展规划。在制定产业规划时,根据村庄产业现状、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等因素,提出村庄产业发展的方向。制定村庄产业发展策略,统筹安排产业发展空间和用地布局,制定相应的分类发展目标和对策。

4.2 村庄层面规划内容研究

4.2.1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规根据村民对不同等级服务功能的需求程度、可达性及出行条件分析,划分为三级生活圈,即基本生活圈、一级生活圈和二级生活圈。根据生活圈等级,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如下表所示。

表1 村庄规划生活圈划分表

4.2.2 村庄基础设施规划。①道路交通规划。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村庄发展及村民生产、生活需求,在县城、乡镇范围内统筹考虑道路交通布局,合理衔接对外交通,完善交通设施,优化村庄内部道路系统,实现内部道路系统循环畅通。②工程管线规划。在给水工程规划中要重点明确村域内各村庄供水水源,优先考虑集中集中供水方式;在排水工程规划中,优先考虑雨污分流,雨水处理应充分利用地表径流和沟渠就近排放;污水处理应设置污水处理设施,铺设污水管道收集生产生活污水,集中进行污水处理。在电力电信工程规划中应明确供电来源,考虑用电、通信需求,布局村域供电、通信及有线电视线路和设施。③环境卫生设施规划。在环境卫生设施规划中,完善公共卫生设施,结合村民需要,布局垃圾收集点、公厕等环卫设施,确定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措施、垃圾收集方式。在村民集中活动的地方要设置公共厕所。

4.2.3 村庄安全和防灾减灾规划。根据村庄的地理位置、周边自然环境及相关各类灾害的资料,编制村庄安全和防灾减灾规划。划定灾害影响范围和安全防护范围,提出综合防灾减灾目标、并建立灾害预警机制,提高防灾救灾能力。

5 结束语

本文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多规合一村庄规划要求提出村庄规划编制基本内容。在村域规划层面,严格落实国土空间利用的安排,统筹村域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在村庄层面,合理规划村庄建设用地,布设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对村庄建筑设计进行导引和控制,改善人居环境。

猜你喜欢

村域乡村规划基本农田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基于村域尺度的乡村发展类型及对策研究
村域人地关系定量研究——以重丁村为例
贵安新区葵林村乡村规划探究
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数据库建设及应用
休闲旅游型乡村规划研究
关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深入思考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应立足村域资源
浅析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与保护——以慈溪市为例
我国基本农田立法的四大软肋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