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受网暴的“胡子公主”
2021-06-08邓晨
邓晨
互联网上流传的一些文章,或许不少人都曾浏览过,典型的标题是这样的:“145 人求婚,13 人为她自杀,这就是传说中的最美伊朗公主”“史称波斯最美公主却满脸胡子,追求者纷纷自杀,真相让人不寒而栗”。
所谓19 世纪“最美伊朗公主”的相片,像是现代审美标准的反面,穿越时空注视着21 世纪以纤瘦为美的读者。体态浑圆的公主有着粗壮的眉毛与小胡子,衣着乍看有点像俄罗斯娃娃,配上小短裙與长筒袜。她们的真实姓名在文章中付之阙如,中文世界称她们为“波斯公主”,国外则叫她们“恺加公主”(Princess Qajar),因为当时的伊朗正处于恺加王朝时期。
也许,世界各地的读者并不在意“恺加”为何意,反正就是个异国情调的名称,文章的重点在于突显出公主不符现代西方审美标准的丑陋感,以及“竟然有人为之自杀”的可笑。
事实上,“胡子公主”的网文经过辟谣,文章中的照片甚至不是同一人。其中较为年长的埃斯马特公主以爱好摄影闻名,走在时代先锋的她在家里设立了暗房,为历史留下众多珍贵影像,也跟造访伊朗的外国人多有交往,其中包括当时来到伊朗的欧洲女作家赛雷娜。
赛雷娜在50 岁时离开伦敦,独自踏上中东旅程,1877 年到达伊朗。她记述了当时22 岁的埃斯马特公主自告奋勇帮她化妆:“先把额上眉毛画出两道弓形,然后她帮我把睫毛染色,用粉底和胭脂覆盖双颊,最后点红嘴唇,还不忘在我的人中画上一条淡淡的小胡子。”—因为女性的胡子被视为美丽。
在恺加王朝的早期,伊朗社会的性别观并不是单纯的二元观,作家们习惯赞颂男子“玫瑰般的脸颊”“纤长的手指”“香气扑鼻”,而女性则以嘴上有毛为美。青少年男子与女性嘴唇上的细小胡子,被视为能“引起爱意”。全盛时期的君王法特赫–阿里·沙(Fat′h-Ali Shah Qajar)既以浓密长髯闻名,又有着出名的纤腰。但后来欧洲风尚开始进入伊朗,当时的公主就处于审美观念的转换期。
了解这些历史可以说是极为有趣的,也能帮助人们认识文化的复杂性。但是网文却仅仅热衷于呈现公主肥胖、像个男人的长相,并且编造出“145人求婚、13 人自杀”的细节。事实上,公主是从小按照宫廷规矩安排成亲,毫无成群男子再来求婚甚至自杀的机会。
另一位出现在网文中跟埃斯马特公主混淆成同一人的,则是与她同父异母的小公主扎哈拉·卡纳姆泰姬·萨尔塔娜。多才多艺的泰姬可以说是伊朗女权与民族主义的先锋,致力于提倡妇女的教育、工作等权利,并在1905 年组织妇女自由协会。她晚年的回忆录是伊朗现代史的重要见证。在她的照片与画像里,既看得到早期的胡子样貌,也有后来西化的形象。
但无论如何,所有的一切都被抹除了,只剩下她们的身材、小胡子。不管是伊朗语的网站、土耳其语的报纸、英语的脸书,或是汉语的微信公众号,都充斥着同样的网文。
这是对女性的网暴,也是对历史的网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