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峇峇娘惹:别样马来情

2021-06-08寒月

看世界 2021年11期
关键词:马来马六甲殖民

寒月

马六甲的峇峇娘惹博物馆

马来西亚古城马六甲敦陈祯禄路上,有两排深百余英尺的旧时豪宅。这些建成于不列颠治世19世纪的建筑,充满了巴洛克与维多利亚风情,同时还融合了中国传统风格。这条在过去被称为“荷兰街”(Hereen Street)的地方,便是峇峇娘惹(Peranakan,又称为土生华人或海峡华人)的发源地。

说到峇峇娘惹,想必许多看过新加坡电视剧《小娘惹》的人,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这是一个东南亚国家特有的名词,他们也是连接着南洋与中国的关键族群。

峇峇与娘惹

福建有句谚语:“有唐山公,没唐山嬷;无蕃仔公,有番仔嬤。”15世纪初,许多中国人便开始移民到南洋谋生。随着他们在当地生活的时间变长,生活习性在当地被影响,还有不少人与当地原住民通婚。

《小娘惹》剧照

峇峇娘惹,指的便是这些早期南来的中国人与当地女子结合而形成的特殊族群。这些混血后裔中,男生被称为“峇峇”(Baba),女生被称为“娘惹”(Nyonya)。

峇峇娘惹分布的地域十分广泛,在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和泰国一带,都有着峇峇娘惹的身影,其中又以马六甲的峇峇娘惹历史最悠久,文化也保存得较完整。峇峇娘惹的祖先,大多来自中国福建和潮州,小部分的原籍是广府或客家,因此马六甲的峇峇娘惹大多说福建话、潮州话或广东话。

因为第一代峇峇娘惹的母亲大多为当地马来女子,峇峇娘惹也能说马来话。不过,受到父亲不正统的马来文影响,他们的马来文会掺杂一些中国方言,以至于后来延伸出了一种叫作“峇峇马来语”(Malay Par Tuar)的“混合语言”。

峇峇娘惹不懂中文,却秉持着中华文化的美德,尤其在中国人的品格和礼俗上,更是特别讲究。他们注重孝道、讲尊卑有序,礼教大得很,而且在红白喜事上,规矩也非常繁琐。

早期的峇峇身着唐装、头绑与清朝无异的辫子,若不清楚他们的身世,你肯定猜不到他们其实是混血族裔。这样的习惯一直维持到英国政府殖民马来亚后,峇峇们才开始逐渐西化,穿起西装、梳油头。

相对而言,娘惹们则因马来母亲的关系,穿着较为保守。年轻未嫁的娘惹,通常身穿马来传统服装可巴雅和纱笼,并将一头乌黑的长发绑成两个发髻,而已婚的年长娘惹则会穿上较为宽松的长衣。婚后的娘惹不会再梳少女发髻,她们多数会将头发全都整齐地束成一个发髻,并配上与身份相符的发饰。

婚嫁与娘惹菜

为了维持峇峇娘惹的纯正血统,老一辈的峇峇娘惹家长非常在意孩子们的婚姻对象是否也属于峇峇娘惹一族。当孩子到达适婚年龄时,他们通常会请相熟、可靠的媒婆到家里说亲,有些家长也会从宗亲或亲戚的孩子中挑选儿媳。

峇峇娘惹对于儿媳妇的要求可是相当严苛。除了要知书达理,是个大家闺秀外,娘惹的手艺也是标准之一。传统上来说,一个优秀的娘惹必须擅女红、懂烹饪,因此娘惹们从小就不能和家里的兄弟一样出门上学;她们就和中国的深闺女子一般,必须遵守大门不出、二门不入的规矩,每天在家中跟母亲学手艺。

在峇峇娘惹的传统文化中,男女双方婚前是不能见面的,自由恋爱更是不被允许的大忌,因为子女的婚嫁之事,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过,在男方家人上门提亲时,年轻的小娘惹们还是可以趁着父兄接待对方时,偷偷观察自己的未来夫婿。

马六甲的峇峇娘惹历史最悠久,文化也保存得较完整。

峇峇娘惹的家中,通常会有一个柚木制成的大门屏,将接待厅与暗厅区隔开来。在那个父权社会中,只有男人才可以在接待厅中讨论事物,因此娘惹们只能躲在暗厅,透过门屏上的窥视小孔观察前厅的动静,并偷窥未来夫婿的长相。

结婚前夕,娘惹的未来婆婆会先到对方家中,名为拜访,实为考核。所以在这一天,娘惹必须亲自为客人们做一顿饭,好让婆婆品尝自己的厨艺是否过关。娘惹菜口味浓重,喜欢使用多种南洋特有的香料,如南姜、姜花、罗望子、香茅、叻沙叶、班兰叶、虾酱、椰糖等入菜。娘惹菜也十分讲究把香料研磨舂碎,再加入适量的水调成浓稠的糊糊,搭配中式或马来料理中的食材,为食物带来独特风味。

娘惹菜口味浓重,喜欢使用多种南洋特有的香料。

大部分的娘惹菜为了让食材入味,必须经过长时间炖煮,而且娘惹菜非常重视“色香味俱全”,摆盘也必须十分精致,因此娘惹为未来婆婆做的这一餐饭,就得耗掉一整天。

亚三叻沙

娘惹糕

較为著名的娘惹菜,分别有亚三叻沙(Asam Laksa)、以鱼肉泥与各种香料混合炊蒸的乌打(Otak-otak)和娘惹糕。尽管娘惹菜使用的食材大同小异,但由于每家的娘惹都有自己家中不外传的“独门秘方”,因此每个峇峇娘惹家中的菜肴,口味都略微不同。

在结婚当天,娘惹们必须穿上自己亲手缝制的嫁衣和珠绣鞋出嫁,而新娘子出嫁服饰的精致度也与婆家和娘家的颜面息息相关。正因如此,母亲们对孩子的手工特别考究:针脚必须够细、刺绣图案层次分明、交错有致,而珠绣更是讲究要有不同方向、不同珠型、不同图案色彩、不同粗细大小等。

注重礼俗的峇峇娘惹,婚礼的排场也很大,整场仪式进行下来可长达14天。他们保留了华人传统文化中,男方必须在婚前下聘的习俗。因此在定下婚约后,峇峇们很快就会进行“过大礼”仪式,给女方家中送去聘金、首饰与象征吉祥财富的橘子。

结婚当天,娘惹们会先在家中进行最重要的梳头仪式,表示家中的娘惹自此将转变成大人,开始组织自己的新家庭,并负起开枝散叶的重要责任。此外,婚礼中还需要有《通书》、象征剪去不良习惯的剪刀,以及祝福新婚夫妻生活和谐平衡的迷你秤。进入洞房后,小两口还必须一起共吃汤圆,以象征夫妻生活圆满。

从“原住民”到“华人”

在英殖民政府统治马来亚后,大部分来自上流社会的峇峇都会进入英校就读、接受英语教育。如此一来,英语开始变成了峇峇们的通用语,甚至还有部分峇峇不再信奉原本的道教,变成了基督徒或天主教徒,这也加快了峇峇们洋化的步伐。

身穿传统服装可巴雅和纱笼的娘惹

正因为峇峇们与英殖民政府的隔阂较小,他们多数都与英政府来往频密,甚至深受英殖民政府的重用,在殖民时期包办了不少政府生意,有的还从事国家行政与公务员工作。因此19世纪后的峇峇娘惹,政治意识已不再与他们南下的中国祖先相同,反而是效忠于当时统治马来亚的大英帝国与海峡殖民地政府。

替殖民政府办事的峇峇娘惹家族,垄断了当地大部分收入丰厚的生意。他们有的在农业和香料领域大展拳脚,有的出口棕榈油和橡胶,还有的直接拥有锡矿,多数都十分富有。而且,善于投资的峇峇娘惹家族,通过理财,将大批财产不断交接给后代,以至于在经历了英殖民政府和日据时代后,他们都还是一方霸主。

在过去,由于峇峇娘惹的祖先有马来血统,在1960年代以前,峇峇娘惹在马来亚享有和马来人一样的政治特权;后来由于政治因素,峇峇娘惹被马来西亚政府归类为华人,便再也无法享有特别的福利。

现在的峇峇娘惹,由于时代的转变,已不再固守过去严格的传统文化,变得较为低调,也愿意接受與异族通婚。不过,以自身文化为傲的峇峇娘惹,至今仍在积极推广其文化与传统。有兴趣的人,若是有机会到访马来西亚,不妨到马六甲的荷兰街,去感受一下不一样的南洋风情。

猜你喜欢

马来马六甲殖民
马来宝诗词一首
油画《马六甲古树》
马六甲:旧时须记
贺捷
车迟国斗法
“世界先生”
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