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眸千年长歌行

2021-06-08刘亚虎

中华瑰宝 2021年6期
关键词:舞女霓裳舞姿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积淀着历史,积淀着文化。古籍中的汉唐舞蹈艺术历经数千年发展,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神韵,至今在民间仍有流传,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和欣赏。

伐纣定秦巴渝舞

《华阳国志》是东晋史学家常璩(约291—约361年)撰写的一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其在卷一的《巴志》中记载了中国最早的战斗舞蹈—巴渝舞。

大约公元前1046年,中原大地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武王伐纣。姬发联合西部诸多部落军队,士气正旺,商军严阵以待,双方剑拔弩张。突然,从姬发阵营里走出一队服饰奇特、装扮怪异的士兵,呼啦啦跳起舞来。最前面的一列士兵持戈矛,他们进退像鹞鹰那样敏捷,腾跳像虎豹那样勇猛;第二列士兵持剑,剑舞如风,剑光似电,刺向对方心窝似乎只差半根线,令人眼花缭乱;第三列士兵持弩,他们前进时像燕子般迅疾,后退时如流水般神速,在军乐的配合下无比威武,但没有把箭射出去。商军士兵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心惊胆战。正在他们错愕之际,姬发阵营里突然传来一阵雷鸣般的呼喊,加上響亮的鼓声、号声、跺脚声,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士兵们举戈舞剑,跳起了勇猛刚健的集体舞。商军士兵被这不可抵挡的雄壮之气吓坏了,有的扔下武器抱头逃窜,有的甚至被卷入姬发阵营中攻入朝歌(商国都)。

这一幕在汉代古籍中多有记载,所谓“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并被一再引为战争史上的一个范例,或舞蹈史上的一个奇迹。

800多年后,巴人的武舞又一次在战争中大放光彩,帮助刘邦平定了三秦。刘邦从汉中归三秦,巴渝士兵手执兵器,唱着歌跳着舞热烈欢迎他。刘邦大受感染,说:“这是武王伐纣的歌舞啊!”他命乐工把这些歌舞改编成宫廷乐舞,让歌舞伎学习、演唱,并命名为《巴渝舞》。

进入宫廷的《巴渝舞》,成为歌颂帝王功德、表现军旅战斗的舞蹈。表演时,舞者身披盔甲,手持兵器,口唱古老战歌,在雄壮的军乐声中起舞,伴奏乐器以铜鼓为主,配合击磬、摇鼗(音táo,即拨浪鼓)、抚琴等。此舞场面壮观,舞容剽悍,因而成为汉代宫廷接待各国宾客的仪仗舞蹈。那该是一种多么雄壮威武的舞蹈啊!笔者不禁联想到如今接待外宾的阅兵仪式。

刚柔相济盘鼓舞

汉代,是中华民族雄姿英发的少年时期。汉帝国经济发展,国势强盛,文化高度发达。其中一大盛事,就是长安的宫廷乐舞高度繁荣,不仅有《巴渝舞》这样孔武有力的舞蹈,柔情似水的倩影同样不可或缺。

1954年,在四川彭县(今彭州市)出土了一块以舞蹈为主题的汉代画像砖。画面上,一个头戴花冠的细腰女子正扬右袖,垂左袖,弓步腾跃于两鼓之上,旁边放着6个大盘。女子衣带飘飘,舞姿优美……专家惊喜地发现,这正是古籍中记载的汉代盘鼓舞。

据《飞燕外传》记载,汉成帝时期的一天,皇宫御池太液池池心一座40尺高的水榭上,一位体态轻盈的女子正在表演舞蹈。她身穿云英紫衣裙,披碧琼薄纱,宛如一只灵巧的燕子在轻点轻飞。突然,一阵大风吹过,女子衣袂缥缈,轻薄的身子仿佛也要被吹飞。成帝大惊,一位乐官赶紧上前抓紧女子的裙子。这位差点被风吹走的女子,就是我国最早有记载的舞蹈家—赵飞燕。

赵飞燕是著名的“瘦美人”,据说她身姿细柔、轻巧,能在人的手掌上跳舞。她的绝招是在盘上跳舞。汉成帝命人专门为她特制了一个精巧的水晶盘,表演时,让宫人以手承托,赵飞燕在盘上踏拍起舞。她时而后仰弯曲,绕得像一个圆环;时而轻快旋转,柔美无比。

赵飞燕所跳的便是盘鼓舞的原型。盘鼓舞的主要特点是在盘、鼓间和盘、鼓上跳舞,舞蹈与杂技相结合,兼有轻柔美和力量感。舞者舞姿宛转,长袖飞扬,目光敏锐,步履灵活。汉赋对此多有描述,如东汉文学家傅毅在《舞赋》中描写了盘鼓舞优美的舞姿、高洁的风采、气韵生动的绝妙景观、梦一般广阔深邃的意境:

于是蹑节鼓陈,舒意自广,游心无垠,远思长想。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其少进也,若翔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

作者描写了盘鼓舞的各种姿态动作:舞女在放好的盘鼓上踏拍起舞,时俯时仰,忽往忽来,手指眼盼跟乐声配合;罗衣随风飘曳,衣袖相交纵横,轻盈如燕之悠闲,徐缓似鸿之乍惊,姿态无与伦比,胸怀玉洁冰清……

霓裳羽衣仙女舞

如果说雄姿英发的汉代是中国舞蹈的第一个高峰期,那么国力强盛、文化昌盛的唐代就是第二个高峰。汇聚中原西域舞蹈精华的霓裳羽衣舞千年流传,来自西域的胡腾舞和胡旋舞也风靡一时。

在唐代卢肇的《唐逸史》和北宋王溥的《唐会要》中,记载了《霓裳羽衣曲》的来历:

唐代,长安城,一个中秋之夜。月光如水,月圆如盘。忙碌了一天的唐玄宗睡下了,朦胧中,一位道士飘然而来,邀请他同游月宫。不知不觉,他们进入一座银色的宫殿。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境界!缥缈悠扬的音乐声中,几百个美丽的仙子身着霓裳,肩披飘带,正翩翩起舞。乐曲高妙,舞姿婀娜,唐玄宗如痴如醉,默默地记着曲谱……

突然间,唐玄宗醒了,乐曲似乎还隐隐在耳边萦绕。精于音律的唐玄宗急忙摊开纸,拿起笔,要追回它,记下它。可是,写完上半部,下半部却怎么都回想不起了。恰好,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婆罗门曲》,唐玄宗突然发现这跟自己朦胧中在月宫听到的乐曲极为相似,正好补缺。于是,唐玄宗回忆起来的部分为前半段,《婆罗门曲》为后半段,两者合在一起便成了《霓裳羽衣曲》。

这个美丽的传说千多年来盛传不衰,成为解释《霓裳羽衣曲》来源的最富于想象力的说法。实际上,《霓裳羽衣曲》可能是由古印度佛曲《婆罗门曲》加工改编而成。这乐曲从印度(当时叫天竺)流传到唐西凉一带(今甘肃武威地区),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把它进献给唐玄宗,唐玄宗修改润色,融入中原与河西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由此形成《霓裳羽衣曲》。伴随着杨玉环的入宫,《霓裳羽衣曲》最终演绎成唐代最知名的宫廷乐舞。

首演那晚,明月当空,华灯高照,豪华的宫殿流光溢彩。乐工奏完散序,杨玉环上穿缀满羽毛的宽袖上衣,下着彩虹般闪亮的花裙,腰垂璎珞,如轻絮般飘入舞台。她舞姿柔美飘逸,唐玄宗仿佛又看到了梦中月宫仙女的倩影,他陶醉了,所有人都陶醉了。若干年以后,诗人白居易写出了《霓裳羽衣歌》,留下了关于此舞的形象描述:

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點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

《霓裳羽衣曲》分散序、中序、曲破三部分。开始,在轻柔婉转、幽雅清丽的“散序”乐声中,美如粉玉、身披云霞的舞女像静止的云儿一动也不动。“中序”部分,器乐奏出清脆的节拍,舞女踏着节奏,轻柔起舞,飘然回旋,如风吹雪花般轻盈飘逸;秋波流转,情态娇媚,舞姿柔曼,如游龙飞向天际。垂下软手,似柳丝无力;轻曳衣裙,如浮云飘升。半含半露的粉面,不胜娇羞;忽上忽下的衣袖,好像在传情。“曲破”部分节奏变快,声调铿锵,舞者佩戴的珠玉璎珞随着舞速加快互相撞击,发出清脆动听的音声。十二叠舞曲结束时,舞者宛如飞翔的鸾凤收住翅膀般落下了长袖。伴随这余味无穷的动作,乐曲如鹤唳般长引一声,乐舞结束。

高腾快旋胡人舞

胡腾舞以跳跃和急速多变的腾踏舞步为主,胡旋舞则以急速连续旋转为主。胡腾舞舞者多为男子,胡旋舞舞者多为女子,后者在唐代更为流行。唐代史学家杜佑在其《通典》记载,胡旋舞舞女的服饰很奇特,绯袄、锦袖、绿裤、红皮靴、白裤带,伴奏乐器主要是各种鼓、铜钹和笛子。

这样装束精巧的舞女在鼓乐声中旋转是怎样一种精彩的场面啊!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中,就有一些发带飞扬、衣裙飘起、急速旋转的舞女形象,她们大概正在跳胡旋舞。白居易《胡旋女》诗曰:

旋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其意为,胡旋舞舞女跳起来会左右旋转,千匝万周,似乎不知疲倦,猜不透什么时候才能转完。与胡旋舞相比较,旋风和飞奔转动的车轮都显得迟缓。

元稹则在《胡旋女》诗说:

蓬断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盘火轮炫。骊珠迸珥逐飞星,虹晕轻巾掣流电。潜鲸暗噏笡海波,回风乱舞当空霰。万过其谁辨终始,四座安能分背面?

其意为,胡旋舞的舞态像断了根的蓬草在疾风中旋转,像耍杂技时竿上转动的火轮。舞到高潮,舞者头上装饰的珠翠像流星似的在舞场上飞过,彩虹一样的纱巾如一道闪电划破长空,观众甚至无法分清舞者的正面和背面。

今天,新疆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的民间舞蹈仍保留急速旋转的特点,从中大概可以窥见当年胡旋舞的风采。

刘亚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南方室主任。

猜你喜欢

舞女霓裳舞姿
The performer of bamboo drifting on the river 霓裳青山间,一苇渡绿江
鸟儿们的幻彩霓裳
也谈﹃舞女大班﹄
看看,春的舞姿
桃花妆
《伊豆的舞女》与川端康成的“恋母情结”
繁华如梦总是空
石头也会舞
风中的舞姿
春舞霓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