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沭阳行政区划沿革
2021-06-08崔杰
崔杰
沭阳因位于沭水之阳而得名,古称厚丘(亦为厚邱)、怀文、潼阳。本文所述之沭阳县,系指1953年江苏省建立后沭阳县的辖区范围,东与连云港接壤,南与淮安市毗邻,西倚宿迁,北接徐州,是徐、连、淮、宿四市结合部,古称有云:“东接海岱,西枕徐邳,南襟淮泗,北控齐鲁,宋、金、元、明时,均以此为箝制淮北,管钥山东重地。”全县面积2298平方公里。
《尚书·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沭阳属徐州,商代因之。西周在此基础上有所损益,并徐州于青州,于是沭阳隶属青州。
春秋战国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沭阳境域的归属也几经更易。据《民国沭阳县县志》等记载,(沭阳)春秋兼郯鲁二国之境,战国时(公元前249年),鲁国灭于楚国,于是沭阳归楚所有。大意是这一时期沭阳先属于鲁国,而后并入楚国。然考察春秋时鲁国与沭阳的周边地理可知,鲁国与沭阳之间还有郯国、钟吾国等小国,两者并不接壤,而沭阳地大部分为钟吾国所有,北部地区则为郯地,因此沭阳地不可能属于鲁国。公元前512年,吴灭钟吾。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其后,楚越争霸,越国失去了吴国故地,沭阳地也归楚所有。根据公元前350年诸侯称雄形势图显示,战国时已不见钟吾国的标志,郯国的一部分土地在楚国的范围内,而沭阳境域也处于楚国的边界地带,因该形势图乃是大致勾勒,所以沭阳的部分土地应该属于楚国。
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置四十郡,各郡的辖区界限也得到明确划分。这一时期,沭阳地区属于东海郡。据杜佑《通典·州郡十》记载秦朝以古徐州为泗水、琅琊之西境、薛郡,汉又加置东海郡。秦以鲁为薛,后分立郯,沭阳初属于薛,后分属于郯。虽然《汉书·地理志》和《通典·州郡志》等史籍都记载汉置东海郡,但《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时期全图上赫然标有东海郡,而无郯郡,这应该是秦设郯郡不久后又改易为东海郡。
设县后的区划沿革
沭阳的行政归属变化频繁,大致是随着上一级行政区划的变动而改变,实际多属东海郡。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沭阳属韩信之楚王国、淮阴侯国。“汉六年(前201),既废楚王信,分其地為二国,立贾为荆王,交为楚王,王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由此可知,沭阳地区在西汉初期属于韩信之楚国,韩信被废后又分属刘交之楚国。
《汉书·地理志》载东海郡下领县三十八,厚丘县即在其中,王莽当政时厚丘曾易名为祝其亭。东汉时,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前38年)进东海公刘阳(汉明帝)为东海王,以东海郡为东海国,领县有厚丘。
西汉始置厚丘县,有史料记载设于武帝时期,具体设立年代无考。西汉厚丘县的设立是沭阳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建立县级行政单位,是沭阳境域建县的开始,厚丘县治在今茆圩乡厚镇村。之所以选址在此,主要考量应是厚丘位于鲁南丘陵与苏北平原交汇处,有厚镇河通桑墟湖入海,是水陆交通中心地带,同时厚丘离东海郡治郯城较近,地理位置优越。
东汉以后,中国历史进入大分裂时期,沭阳地处黄淮和江淮两大平原的结合部,北临沂蒙,南据长淮,颇具战略地位,因此成了群雄争战、南北倚重的军事要地。
三国无志,事出帝纪,沭阳时而立郡,时又置县,变化不定。魏国时,厚丘隶属东海郡。西晋时,徐州凡领郡国七,县六十一,厚丘属郯。郯,即故郯子国。永嘉丧乱,中原沦没。僭名窃号,日益猖獗。东海郡县先后为后赵、南燕、前秦所有。“赵王六年(公元325年),晋东海太守萧诞以郡叛降于勒,后赵亡后复归东晋。”《晋书·地理志》载:“慕容恪灭赵克青州,苻氏平燕尽有其地。”
元帝渡江后,徐州所得惟半。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青、冀、徐、兖及豫州淮西等地尽皆失陷,流民无着,相率过江过淮,史称“衣冠南渡”。“时邗沟已凿,穿通江、淮,故沟南端之江都及其对岸之镇江、武进,遂为山东及苏北移民之集合地。”葛剑雄教授认为,侨流人口南迁“主要有东、中、西三线”,“东线以淮河及其支流(包括当时入淮各水)汝、颍、沙、濄(涡)、睢、汴、泗、沂、沭等水和沟通江淮的邗沟构成主要水路,辅以各水间陆路。”“江苏北部的司、豫、兖、青、徐诸州移民大多由此线南渡。”厚丘所属的江苏北部地区地处淮河下游,河流多属淮河水系,因此“还有少数人由山东或苏北航海至广陵或江南,甚至直接到达东南、南方沿海。”为安置南迁的厚丘移民,东晋侨置厚丘县以管理之。萧齐时,沭阳隶属侨置冀州北东海郡(寄治今涟水)。“建元初,以东海郡属冀州。全领一郡:北东海郡治涟口,领襄贲、僮、下邳、厚丘、曲城五县,其厚丘以外四县,所治并非旧地,当为侨县。”由上文可知,侨置厚丘县自南齐省并后就此结束了其短暂的历史,而汉置厚丘县可能是因为地处南北征战的交接地带,农业凋敝,人口流失严重等原因,不被统治者重视,故不见于史籍记载,然其行政区划一直未被撤销,直到南北均势之时,社会稍趋稳定,县域的归属也能保持较长时间不变动,故厚丘辖区又被统治者纳入管辖范围,进而见载于史。《中国历史地图集》南朝齐地图中冀州北东海郡境内就明确标注,在今天的沭阳地区南北分立着僮和厚丘两县便是佐证。
至此,上文的两个疑惑也清晰了,即汉置厚丘县可能从未被废除,而萧齐在收复部分失地之后又于厚丘之南侨置僮县,两县都属于冀州北东海郡,而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收复部分失地后所治之县很有可能就是厚丘县。
南朝齐冀州 潼阳郡与沭阳郡的关系问题
潼阳郡与沭阳郡的相关记载上文已提及,萧齐时,冀州北东海郡领有襄贲、僮、下邳、厚丘、曲城五县,僮县位于厚丘南不远处;萧梁时又废僮县,设立潼阳郡;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年),改僮阳郡为沭阳郡。以上记载看似明确理清了二者的关系,但关于为何要在厚丘地区设立潼县,僮阳郡又为何改称沭阳郡却未交代清楚。目前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是沭水改道说。魏晋前,沭阳县境内有两条河道,一为柤水,发源于山东微山,逶迤东南流,穿过沂水、沭水,沿今新沂河、外沭河、老沭河进入涟水,注入淮河。其在沭阳境内也称渣水。二为潼水,发源于山东马陵山(江苏境内称为建陵山),沿着现总沭河水道南流,在渣口(今宿豫区侍岭境内)注入柤水。
沭河发源于山东省沂山南麓,沿着郯庐断裂带西南流,在宿迁皂河镇附近流入泗水。北魏正光五年(524年),南梁伐魏,北魏齐王萧宝夤都督徐州东道诸军事,在建陵山西沭水上筑大坝,阻水西流,于是沭水夺取潼河河道,沿现新沂河河道东南入游水。从此,沭阳大地上有沭河而无潼河。
此前因沭阳境内有潼水流经,故设立潼县、僮阳郡,后因沭水抢占潼水河道,而将潼阳郡改称沭阳郡,以在沭水之阳,故以之为名,郡治也从潼河北岸移至沭河北岸,就是现在的沭城街道紫藤花园小区内。
二是侨置郡县说。《南齐志》上冀州北东海郡“治涟口”,领襄贲、僮、下邳、厚丘、曲城五县,其厚丘以外四县,所治并非旧地,当为侨县。胡阿祥教授在其专著《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中采用此说。
沭阳自西汉武帝年间正式设立县级行政区划以来,因行政区划改革和战争原因,其行政归属变化不断。经济发展离不开社会稳定,魏晋南北朝时期,沭阳处于南北交战的前沿,农业凋敝,劳动力大量流失,经济发展基础遭到严重破坏,长期得不到恢复,经济重心南移,这是整个北方地区落后于南方的重要原因。南北分立、东西对立、国家分裂,都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贯通南北,进行有效的南北、东西交流对话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沭阳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