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结构搭建的双重路径

2021-06-08杨兰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结构化

杨兰

摘要: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高质量教师培训课程的重要保障。芭芭拉·明托提出的金字塔原理作为内容组织的一种结构化方式,在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的结构搭建上有广泛的适用性。培训课程开发者由于开发课程的出发点不同,在运用金字塔原理组织课程内容时采用的路径也不同,存在着“自上而下”的演绎式内容组织路径和“自下而上”的归纳式内容组织路径。在实践中,常常是两种路径的混合使用,以保证课程内容的高质量。

关键词: 教师培训课程;金字塔原理;结构化;双重路径

一、研究缘起

教师培训课程是开展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国家教师培训的系统化、规范化发展,我国逐渐建立起教师培训课程体系,编制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其中将培训课程开发作为培训资源建设和培训者专业能力提升的重点工作。

1.教育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

除高校专家和教师教育研究者之外,一線中小学教师和区域教师发展指导机构的指导者(如教研员、科研员、德研员、师训员等)都加入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的队伍,开发了丰富的教师培训课程。这一类的课程开发者有其自身的优势,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成为其培训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也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

2.经验性课程开发者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存在问题

实践发现,教学实践丰富的课程开发者在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也存在一些典型问题。

首先,原始的实践经验没有提炼和总结。有丰富一线实践经验的课程开发者在设计内容框架时并没有对自身的原始实践经验进行整理、归纳和提炼,仅凭自己有限的个人经验或意识来罗列和组织内容,堆砌大量的教学案例、课例、过程做法等,大量的内容拼盘导致课程内容质量不高。

其次,课程内容之间缺乏清晰逻辑。课程各内容章节之间逻辑不清晰,同一维度的内容要点不属于同一个范畴,或者内容要点之间交叉重叠,章节要点之间缺乏关联性,不能用以解释或说明观点。

再者,部分课程开发者从网络等各种渠道获得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素材,如故事、视频、图片等,进行简单拼凑,没有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加工和整理便罗列在课程内容中,以故事影像替代知识技能,使得培训课程内容空洞、杂乱。1

这些问题背后存在的共同点是缺乏对课程内容的清晰界定和结构化处理,课程开发者对自身所拥有的核心经验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和筛选。“我”的核心经验到底是什么?哪些核心经验可以作为培训课程内容,哪些不可以?课程开发者对此并不清楚,因此导致课程内容不充分、繁杂、零散、逻辑混乱等问题,既影响培训课程本身的质量,也影响教师的学习效果。

3.实践经验需要结构化处理以作为课程内容

教育实践经验本身是复杂的,它们存在于各种载体形式中,如课堂教学录像、教案、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育教学论文等。在不同的载体中,经验的抽象化程度是不同的:课堂录像、教案等直接呈现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设计,可能蕴含一定的教育思想或观点,但从其本身来说,它们还是比较原始的经验,可以作为一种实例进行呈现;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中有对教育教学行为的思考与总结,因此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公开发表的论文则是比较结构化的观点表达,抽象化程度最高。这些载体中所承载的经验都可以作为培训课程的内容资源,但要作为培训课程内容本身,则需要对这些实践经验进行结构化的处理,只有如此,才能让课程内容的结构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二、课程内容结构化搭建的“工具”——金字塔原理

培训课程内容是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者对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策略、原则及理论基础,因此它不是零碎的故事、事件,而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化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教师发展指导者在培训课程中要呈现的须是他们的最佳实践经验,而不是一般性的原始经验。何为最佳实践经验?有研究者认为,最佳实践经验是从(教师)经验中筛选出来的、实践证明有效的、由理论支撑的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流程步骤、方法工具)。2 而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就是将这些最佳实践经验进行有序的组织,建立一个清晰、稳定、有序的结构,运用这个结构可以让知识体系从零散到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效到高效。3 内容结构化搭建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就是金字塔原理。麦肯锡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Barbara Minto)在1973年提出了金字塔原理4,它是内容搭建的一种结构方式和有效工具,对于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结构的搭建有广泛的适用性。

1.金字塔原理的内涵

金字塔原理的本质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结构化思维方式,是一个高效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符合人类思维的基本模式。金字塔原理最早运用于写作中文章的架构: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这个中心论点可由若干个二级论点支持,二级论点又有若干个三级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由上到下呈现出金字塔的形状(见图1)。

金字塔结构包含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的要素关系。从纵向上看,金字塔结构图最顶端就是中心论点,即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主题;下一层是子论点,即支持解决问题的不同方面或理由;再下一层就是论据,即支撑这些不同方面的原因,或者叫子理由;每一个子理由还可以继续往下拆解。从横向上看,每一个层级的论点或理由要属于同一个范畴,符合结构化逻辑,即要通过归类分组的方式将要点进行排序和穷尽,既不能重复,也不能有遗漏。

因此,金字塔结构在具体运用时要遵循四条原则。(1)结论先行:一篇文章只解决一个问题,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避免只有内容没有“观点”。(2)以上统下:任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对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总结,每一个下层是对上层观点的解释说明,不能有交织。(3)归类分组:每一组中的思想都必须属于同一个逻辑范畴。(4)排列逻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组织。1

2.课程内容的金字塔结构呈现

将课程内容运用金字塔结构来呈现,各层级形成如下的对应关系:中心论点就是培训课程的主题或课程名称,子论点就是支撑课程主题的“章”,论据就是支撑“章”的“节”,子论据就是支撑“节”的“目”;以此类推,“章”“节”“目”就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一级、二级和三级目录,形成培训课程的内容框架。以“班主任的班务组织与管理”课程为例,课程主题就是班主任的班务组织与管理,主题下聚焦四个内容:一是制定班规,二是选拔班干部,三是开展班会,四是进行家访。这四个内容都属于班主任的班务工作,且相互之间没有重叠。在“制定班规”这一章下面又分为三节,这三节分别为:为什么要制定班规?班规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制定班规?这三个问题属于同一个逻辑范畴,遵循了问题解决的逻辑,又围绕“班规制定”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形成了良好的逻辑结构,如图2所示:

这种金字塔式的课程内容结构呈现,既能够让内容之间的层次和关系清晰可见,又能够帮助课程开发者对课程内容进行自我检视,参照金字塔原理的原则,对每一层级的内容进行调整和安排,让内容逻辑清晰可见。

三、运用金字塔原理组织课程内容的两种路径

课程内容的金字塔结构是一种结果性的呈现,清晰地展示了课程内容的结构、层次与关系。这个结构既是表达的结构,也是思考的工具,当我们运用这一结构进行思考时,就有两种路径可走:首先是“自上而下”的这种演绎式拆分路径,适用于有要解决的明确问题或主题的课程开发者。其次是“自下而上”的归纳式路径,当课程开发者拥有大量的信息和素材,并没有明确的主题或待解决的问题时,则需要对素材本身进行梳理、提炼和总结。这一过程是一个倒过来的金字塔,也遵循金字塔原理。因此对于课程开发者来说,当其自身的知识基础和开发课程的出发点不同时,在运用金字塔原理组织课程内容时就有如下两种不同的路径:

1.“自上而下”的演绎式内容组织路径

当教师培训课程的开发者有一个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且自身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有比较清晰的方法时,一般适合采用自上而下的演绎式内容组织路径,无论这个待解决的问题是来自他对自身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或是基于对培训需求的调研,拟解决的某一群体教师特定的实践问题,还是他接受的一个给定的课程开发任务主题。这种情况下,课程的主题是明确的,课程开发者接下来就是梳理解决问题的答案,即围绕课程主题进行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自上而下的演绎式的内容组织遵循金字塔原理使用的四个原则,在组织时也有四个关键步骤:

(1)定标题,结论先行

以“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中概括的指导”这门培训课程为例。高老师是一名教研员,她在指导小学三、四年级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师们对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概括上缺失正确的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她自身在多年的教学和指导过程中对概括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有清晰的认知,也有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实例,因此她决定开发一门培训课程,指导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明确了这个问题,她就定好课程的名称为“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中概括的指导”,这就完成了第一步。

(2)搭框架,以上統下

主题确定后,高老师通过与上课教师的交流,从教师的需求出发,设想教师们学习这门课程的期待,确定了三个主要内容:一是概括能力对学生后续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二是中年级阅读教学中与概括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内容与要求是什么;三是中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的方法有哪些。她将这三大内容确定为课程的三章,然后又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小节的细分,分别对每一章匹配小节,这样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层次组织起来。

(3)理顺序,归类分组

每一组中的思想、概念都必须属于同一范畴。框架内的各要素之间不重复,也不遗漏。在拟出初步的框架后,高老师对课程框架内容进行检查时发现,概括能力的界定在两个章节都有涉及。经过思考,高老师认为“什么是概括能力”这一小节更适合放在第一章与概括能力的重要性结合起来讲述,因此将第一章的内容标题改为“语文概括能力培养的认识”,下面包含两个小节:其一,什么是概括能力?其二,概括能力培养的意义。第二章就讲述相关的内容分布和对应的能力要求;第三章就讲述具体的指导方法。

(4)整内容,逻辑递进

搭建好各个章节的逻辑结构之后,可能会出现部分要点之间逻辑关系不够清晰,或者课程内容知识点缺失,需要进行整理。每一组中的观点都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即:为什么这个观点放在第一位,而另一个观点放在第二位或最后一位。在培训课程内容组织的过程中常见的逻辑有四种:第一,流程式结构,按事情操作的步骤或时间的进展阶段来安排课程内容。第二,并列式结构,按照某种维度把一个内容分成几个模块,这些模块内容之间是“平级”的,没有先后和包含关系,可以打乱顺序、随意组合。第三,递进式结构,各部分内容之间是不平等的,所包含的知识在范围、广度或深度上是不一致的,一个比一个大或小,有逐渐递增或递减的顺序。第四,3W(Why/What/How)结构,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一“问题解决的逻辑”来组织内容。1 课程中每一章或每一节的内容要根据其内在特点,选择适合的逻辑结构,并进行有序的排列。

2.“自下而上”的归纳式内容组织路径

在实践中,当课程开发者在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主题或目标,而是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体认识和个人思考时,更适合用自下而上的归纳式组织。此时,课程开发者的经验体现在课堂教学录像、教案、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日志、公开发表的论文中,素材很丰富,但也比较零散,具体能够说明什么观点或解决什么问题也不够明确。因此,这些经验都还只是课程内容的素材,而不是课程内容本身。这就需要课程开发者先将这些零散的、原始的经验、信息和知识点加以整理,从中筛选和识别出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对其进行分组、归类,并加以概括和提炼,最终得出结论。这种内容组织路径是倒过来的金字塔式的。

倒过来的金字塔式呈现的是一种归纳的逻辑,归纳式的组织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即根据许多个别事物的特殊性来概括出同类事物的特征。正如前文所述,课程开发者所拥有的课程素材抽象程度不同,不是所有的课程素材都能够成为课程内容,这一方面取决于素材与课程目标和主题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则取决于素材自身的性质,如观点的总结程度、思想性、所蕴含的具体过程的典型性等。因此,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非常考验培训课程开发者的总结思考能力和创造性。从原始的实践经验中萃取出最佳实践经验作为培训课程内容,主要经历4个关键步骤:

(1)收集素材,列出要点

首先将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核心经验和素材全部罗列出来,这些素材可能包括教案、课堂录像、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总结、公开发表的论文等。例如,王老师是一个有二十年经验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有丰富的经验,学校年轻的班主任遇到问题都会向她请教。于是她萌生开发一门适合班主任学习的培训课程的念头。到底开发什么课程,选择哪些内容呢?她并不清晰。于是她将教师们经常向她请教的问题罗列出来,范围非常广。比如班级学生不好管理怎么办?评选三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学生和家长对班干部的选取有意见怎么办?学生家长总是要求给孩子换座位怎么办?家访时和家长聊些什么?这些都是新手班主任会遇到的问题,王老师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做法和丰富的案例故事,还写了反思,等等。这些素材都被她挖掘出来作为课程内容。

(2)归类分组,明晰类别

将属性相同、维度相同的要点分组。上述王老师把这些问题进行了归类,班主任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类事情上: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班干部的选取、安排座位和家访。对于这些问题,素材很多,也很杂乱。针对每一类问题,她首先按照事实和观点进行区分,即找出已有的素材中,哪些是事实描述类的,哪些是观点类的。对于观点类的素材,区分哪些是结论,哪些是支撑结论的理由。

(3)概括总结,得出结论

正如上面所述,素材信息本身的抽象程度不同,呈现知识的类型不同,因此在归纳总结的时候会存在不同结论之间的层级关系。在概括总结时要找到“最小粒度”的核心经验或知识,然后再对最小粒度的知识进行组织。最小粒度的知识是蕴含PEE结构的知识点。其中,P(Point)代表观点、结论,提炼出的观点要具体、明确;第一个E(Explanation)代表解释说明,即支撑观点的理由;第二个E(Example)代表实例论证,运用数据、实例、事件等来佐证提出的理由,没有真实可信理由的观点是立不住的。2 对教师来说,每一个论点指向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可以是原则、理论和方法。理由指向支撑论点的解释,如各种教学过程、操作要点、实施步骤等,每一个解释都有例子来充实。因此,结合教师培训课程中教师们所偏好的知识与案例相结合的内容,PEE结构也可以简要表述为“结论—理由—实例”的结构,这是将经验提炼为观点的最小结构单位,也是最贴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课程开发者的一种陈述结构。这样,每一个结论都不是一个孤立的论点,而是有理由支撑、有事实或实例证实的。由此,包含PEE结构的论点既丰富又可信,还符合教师实践需求。

(4)组织结论,形成结构

将从素材中总结出的大量结论进行逻辑架构。即,找到结论之间的关系,将属于同一维度、同一范畴的结论放在一起,并将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再建立结论之间的上下级联系,形成金字塔结构图。

自下而上的概括不仅让观点更加清晰,很多时候也是一个发现新思想的过程,是实践经验转化为抽象化、可复制、可分享的知识的一种有效路径。

四、研究结论

金字塔原理为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使其能快速厘清经验之间的关系;双重路径为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者梳理自身的经验,并建构教师培训课程的框架提供了方向。借助金字塔結构的双重课程开发路径,既能满足具有不同课程开发起点的教师在方法上的需要,又能有效解决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组织逻辑混乱的问题,提高培训课程的整体质量。

1.金字塔结构是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有效工具

金字塔结构不仅强调向下、向上和横向各要素关联之间的逻辑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它强调“有思想的观点”,强调不同层级间句子都是提炼概括后的思想精华,因此特别指出:总结处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1 一方面,缺乏思想的句子不利于听众的理解;另一方面,它会掩盖思考不完整的事实,错失了进行逻辑性和创造性思考的机会。这正是培训课程开发者在课程内容组织中常常犯的错误:将没有经过总结提炼的素材直接作为课程内容,至于这个素材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或体现了什么理念,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仅仅是经验过程的罗列。这种缺乏总结提炼的现状需要课程开发者运用金字塔结构进行总结与提炼,提炼出有思想的观点,体现出抽象性思想的力量。只有通过提炼形成的具有一定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知识,才能成为教师培训课程的真正内容,相关的素材则可以在内容讲解和阐释的过程中进行使用,如案例等。

其次,金字塔结构图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也有助于课程开发者将自己的各种思想、经验放置在结构图中适当的位置,然后运用金字塔原理的原则进行检验,以保证内容之间关系和层次的清晰、有效。

2.教师实践经验产生的多元性

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课程开发者,如优秀教师、以教研员为代表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者等,所开发的教师培训课程,强调教师实践中真实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基于经验的问题的解决,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参考的典型案例,可复制的方法、工具,可使用的流程、步骤等。而这些经过概括化的经验本身就具有不同的产生路径。有些经验是在理论与方法论指导下的实践尝试。每一个理论都有对应的策略,而每一个策略都对应一个具体的做法或故事,因此,暗含着理念—原则(策略)—做法的经验链。有些经验是对实践探索的提升和归纳。教师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不断进行实践探索,采用了多种操作办法与策略,这些方法虽然不是理论指导下的方法,但它们本身潜在地契合了一定的教育理论或原则,因此需要在这些经验和教育理论、原则之间建立起关系,形成具体做法—原则—理念的经验链。因此,最为关键的是如何让理论、原则、方法和实践过程进行很好的关联和组织,这就是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者在课程内容结构化中的关键任务,PEE结构也是一个有效的工具。

3.双重路径在内容结构搭建中结合使用

正如上述实践经验产生路径的多元性、综合性,在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结构搭建的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演绎式内容组织路径和自下而上的归纳式内容组织路径常常是结合起来,同时使用。即使是自上而下的搭建内容的金字塔结构,课程开发者之前也拥有一定的课程素材。如果没有最基础的素材,也就很难回答出即将开发的课程主题中蕴含的问题。同样,如果没有一个方向和目标,大量的原始经验在总结提炼的时候也不知道该表达什么结论。从实践来看,课程内容建构的两种路径一般都是结合使用。在不同的阶段,根据需要,沿着不同的路径来搭建框架,补充内容。因此,对于课程开发者来说,既可以先搭建出一个初步的结论性课程框架,然后再补充、完善各个结论所对应的实践过程、案例、解释等;也可以先提炼论点,搭建初步的框架,然后验证这个框架,保证它的逻辑性。无论是采用哪种路径,都是依课程开发者的实际情况而定,然后充分运用金字塔结构让内容更清晰、更有条理,开发出完整有效的教师培训课程。

猜你喜欢

结构化
体育学科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探讨
基于课程结构化视角的分数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单元整体视角下的概念结构化教学
顾丽英: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基于结构化方法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编写研究
借助问题情境,让结构化教学真实发生
深度学习的单元结构化教学实践与思考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将碎片化知识结构化的五大策略——以《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学为例
奉贤东区糖尿病胰岛素类似物结构化管理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