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美国模式

2021-06-08

文化纵横 2021年4期
关键词:种族帝国族群

2021年1月6日美國国会山暴乱事件,以极其戏剧性的方式再次将“美国危机”暴露在世人面前。冷战结束后,美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学习的模板,而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体系,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此次“美国危机”的爆发提醒我们,在中美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理解国际格局的演变趋势,仅仅局限于国际关系的视角已经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进入对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国内语境与历史脉络的解析之中,理解美国模式的运作机制及其内在困境,进而反思美国模式对世界的深刻影响,为探寻新的发展道路做思想上的准备。

美国的撕裂,可能是近年来美国给许多人留下的最鲜明印象。孔元的《被遗忘的阶级议题与寡头政治的未来》一文认为,“二战”后美国两党均遗忘了阶级议题,转而通过身份政治动员中下层民众,导致今日美国陷入极端不平等和文化冲突的深渊。虽然特朗普重提阶级议题,看似是两党建制派的挑战者,实则基本沿用了共和党当权派的政策路线,其民粹主义经济政策和对外战略实际上收效甚微。但在后特朗普时代,美国政治精英必须直面重新回归的阶级议题。欧树军在《“两个美国”才是常态?》中提出,美国社会分裂并非新鲜事,而是贯穿了几乎整个美国史,只是分裂的主题随时代而变迁。只有在“二战”后的三十余年间,美国社会才短暂地存在过比较坚固的共识。但此后,美国精英的权力失去制约,中产阶级大幅萎缩,美国再度陷入“无共识社会”,今日的大分裂不过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美国的种族和族群政策是美国模式的典型范例之一。但励轩的《超越灯塔主义:美国种族与族群政策再认识》一文却发现,那种认为美国通过塑造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和公民身份,将自身塑造为“种族大熔炉”的宣传和想象,其实并非历史真相。相反,美国主流白人社会对有色人种乃至部分欧洲白人移民都有过系统性的歧视。并且,美国在种族与族群政策上的进步,其实源于对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和思想的吸纳和学习。

面对政治极化、文化冲突、社会分裂和族群对抗,美国可能并没有多少解决问题的空间和工具。李泉在《空心国家与美国的制度危机》中指出,为了平衡资本积累与政治合法性之间的张力,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调整制度形式和国家形态。但美国在不同阶段的调整催生出叠床架屋的制度架构,反倒为利益集团和私营部门影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空间,致使国家空心化和治理碎片化,而并未增强国家解决现实问题的治理能力。美国是当今世界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帝国,其制度调整还面临着如何平衡内外关系的问题。章永乐的《“亚健康”的帝国与负重的“本部”》指出,虽然美国已经发展出一整套“俭省”且高效的帝国统治策略,但它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在美国国内/帝国“本部”的分配是不均衡的,这加剧了美国国内的经济不平等和社会撕裂;但纠正这种不均衡的尝试又会损害帝国本身。这种矛盾也制约着未来美国的改革和调整。

美国模式曾经塑造了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全球性帝国,但对它的因循和依赖也让今日美国饱尝苦果。以上文章只是剖析了美国模式的若干方面,更全面和深入的阐释和反思,仍有待更多研究者的加入和更长时段的追踪。但美国模式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没有永恒且普遍优良的模式,我们应始终根据时势变化对制度体系做动态调整。这是美国模式的外部观察者和学习者需要谨记的。

猜你喜欢

种族帝国族群
恐龙帝国(6)
恐龙帝国(5)
恐龙帝国(4)
说起1776年那些事,就不能不提种族和蓄奴问题 精读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论美国基于种族的“肯定性行动”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论埃里森文化批评中的种族政治观
跟踪导练(一)3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