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扶阳转枢理论应用健脾消痞颗粒治疗胃食管反流病51例临床观察

2021-06-08覃健黄春英李秀媚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1年3期

覃健 黄春英 李秀媚

【摘 要】 目的:观察基于扶阳转枢理论应用健脾消痞颗粒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胃食管反流病脾胃虚弱证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 对照组予口服H2受体抑制剂治疗(雷尼替丁片或法莫替丁片);观察组予以健脾消痞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积分的变化 并统计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 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主要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扶阳转枢理论应用健脾消痞颗粒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显著;以“扶阳转枢”中医理论为治疗原则能有效指导胃食管反流病脾胃虚弱证患者的治疗 健脾消痞颗粒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口服H2受体抑制剂治疗。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扶阳转枢;健脾消痞颗粒;脾胃虚弱证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的一类临床病症 为临床常见病 在全球总体人群的发病率达20%[1]。我国的发病率约为5%~10% 较发达国家稍低 但随着社会压力、工作节奏加快、肥胖人口的增加等因素 我国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 尤其社会主要劳动力的成年人的患病率已经高达10%[2] 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质量、身心健康。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表现复杂且缺乏特异性 主要症状为反酸、嗳气、烧心、胸胀胸痛等 目前针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促动力药、黏膜保护剂等[3] 但整体疗效仍有待提高。笔者于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应用基于中医“扶阳转枢”理论配伍的健脾消痞颗粒(制剂批号:桂药制备字Z20200002000)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脾胃虚弱证51例临床疗效较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于我院脾胃科门诊或者住院的患者共102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中男27例 女24例;年龄25~80岁 平均(36.7±12.9)岁 病程0.5~24年 平均(4±2.5)年。观察组中男28例 女23例;年龄26~82岁 平均(39.5±13.6)岁 病程0.5~25年 平均(4±2.8)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治疗痞满病证的有关内容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3]制定。胃食管反流病属于中医的胃痞满病、吐酸病、嘈杂病等范畴 凡具备以下①、②项 参考③项及其他症状、舌苔、脉象即可诊断:①自觉胃脘部痞塞、胀满或胀痛不适;②起病缓慢 时轻时重 反复发作在2个月以上;③发病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诱因有关。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疗痞满病证的有关内容:脾胃虚弱证型诊断标准:主症:胃脘腹痞满 食物后加重 食欲不振 疲乏无力。次症:恶心欲吐 大便稀溏 舌淡苔白 脉沉细。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1]制定。胃食管反流病西医诊断方法包括症状评估、内镜检查和食管pH值检测等 但目前主要还是基于临床症状。凡具備以下①、②、③项 参考④项及其他症状即可诊断:①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是烧心和反流;不典型症状包括胸痛、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嗳气等 可伴随食管外症状 包括咳嗽、咽喉症状、哮喘以及牙蚀症等。②质子泵抑制剂(PPI)试验阳性。具体方法为:才对于有烧心、反流症状且内镜检查阴性疑似GERD的患者 可给予标准剂量PPI口服2次/d 治疗1~2周 如症状减轻50%以上 则可判断为PPI试验阳性。③食管反流监测结果阳性是GERD诊断的客观依据 包括食管pH值检测、食管阻抗-pH值监测和无线胶囊监测等方法 未使用PPI试验的患者可选择单纯pH值监测。④推荐行内镜检查排除食管癌、胃癌、弥漫性食管痉挛、贲门失迟缓等疾病。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医诊断标准及西医诊断标准 知情同意;②近期未服用本研究以外治疗药物。

1.3.2 排除标准 ①食管、胃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比如:食管或胃粘膜重度异型增生及肿瘤、弥漫性食管痉挛、贲门失迟缓、萎缩性胃炎或合并消化道溃疡者;②心源性、肺源性引起胸痛、烧心、胀满等综合症;③合并有其他系统恶性病变者;④合并精神疾病者;合并肝、肾、心脑血管系统等严重疾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有食管、胃部手术史者;⑦长时间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口服H2受体抑制剂:雷尼替丁片(江西汇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6021340 150 mg/片)或者法莫替丁片(湖南诺迪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3020667 20 mg/片)治疗。用法:患者满足西医诊断标准中①项 予以口服雷尼替丁片治疗;患者满足①、②、③项诊断标准 予以法莫替丁片治疗。口服雷尼替丁片150 mg/片 一次1片 一日2次;口服法莫替丁片20 mg/片 一次1片 一日2次。用药7 d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

1.4.2 观察组 应用健脾消痞颗粒治疗(玉林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研制 制剂批号:桂药制备字Z20200002000) 方药组成:党参3 g 白术2 g 茯苓3 g 紫苏梗2g 木香1 g 枳实2 g 麦芽3 g 牛膝2 g 炙甘草2 g。用法用量:每包10 g 温水冲服 一次1包 一日3次。7 d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症状评分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痞满病症状分级量化表作为评分内容:①轻度 记1分:胃脘胀满、胀痛时作时止 不影响工作及休息/偶有嗳气吞酸/食量减少1/4 /肢体稍倦 可坚持轻体力工作;②中度 记2分:胃脘胀满、胀痛明显但可以忍受 时有发作影响工作及休息/时有嗳气吞酸/食量减少1/3 /四肢乏力 勉强坚持日常活动;③重度 记3分:胃脘胀满、胀痛难忍 持续不止 影响工作及休息 常需服药缓解/频频嗳气吞酸/食量减少1/2 /全身无力 终日不愿活动。以上内容根据严重程度按0~3分记 越严重分数越高。

1.6 疗效判定 疗效评定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疗痞满病的疗效标准拟定。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显效:临床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积分减少2/3以上;有效:主要症状、体征减轻 积分减少1/3以上;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为88.2% 明显高于对照组7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胃脘痞满症状积分比较 观察组胃脘痞满相关症状积分明显下降 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一种食管胃动力功能障碍性疾病 西医治疗药物包括雷尼替丁、奥美拉唑等 其中以雷尼替丁为代表的H2受体阻滞剂能有效抑制胃泌素分泌、阻碍组胺释放 从而抑制胃酸分泌 降低患者胃酸的含量及胃酶活性 从而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症状[6]。但是单一的西药治疗疗效欠佳 停药后病情症状容易反复。本研究中观察组应用基于中医“扶阳转枢”理论研制的健脾消痞颗粒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取得良好疗效 治疗组有效率为88.2% 明显高于对照组口服H2受体阻滞剂(雷尼替丁片、法莫替丁片)治疗的有效率。

胃食管反流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烧心、反酸、嗳气、反胃等症状 可归属于“痞满”“吐酸”“食管瘅”等范畴。其病位在食管 涉及肝、胆、脾、胃等脏腑 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为胃食管反流病基本病机[7] 其中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基础 “逆”和“虚”是关键所在 中医治疗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扶正补虚为基本原则。“扶阳转枢”理论遵循中医治病“未病养阴 既病重阳”的原则 强调胃食管反流病反复发作易造成人体阳气损耗 多表现为阳虚。历代中医经典中多有对阳气重要性的论述 如《素问·生气同天论》云:“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章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周易》云:“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 乃统天。”华佗《中藏经》云:“阳者生之本 阴者死之基”。因此“扶阳转枢”理论强调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扶阳气是首要的 而人体脾胃阳气又是重中之重。脾胃运行、消化吸收的精微不仅是生成人体生存所必需的物质 也是人体后天阳气的主要组成部分 故可以通过调理后天因素进行改变。然而扶阳不是单纯补阳而已 扶阳同时要重视宣通、运用 “扶阳”更要“转枢” 将脾胃阳气转动应用在调节人体阴阳气机平衡之中。《类经》云:“司升降而主乎中者也”。《医编》亦言:“脾胃居中 为上下升降之枢纽”。《四圣心源》云:“中气者 阴阳升降之枢纽 所谓土也 脾升胃降 则在中气 中气者 脾胃旋转之枢纽 水火升降之关键。中气如轴 四维如轮 轴运轮行 轮行轴灵 故应运中土而溉四维”。“扶阳转枢”理论重视扶持、补充人体之阳气、脾胃之阳气的基础上 同时强调脾胃为五脏六腑升降、旋转之轴 扶阳更用阳 补虚同时注重梳理、运用陽气 防止人体气机逆乱。

健脾消痞颗粒是在临床应用经验方的基础上形成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特色院内制剂 主要由党参、茯苓、白术、木香、紫苏梗、牛膝、麦芽、枳实、炙甘草组成 可健脾和胃、行气消痞。党参补中、益气、生津 治脾胃虚弱、气血两亏诸症。白术补气健脾 茯苓燥湿利水 白术与茯苓合用 共为臣药。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组合 党参补中益气 白术健脾祛湿 茯苓利水渗湿 中气满 则水去 水自去则脾阳自生。中医名家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有以党参、茯苓、白术为主药的扶阳归化汤 取其健脾温阳利水之功效。健脾消痞颗粒佐使药木香 长于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为芳香化湿浊要药 多用于胃脘胸胁胀满、食积不消、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紫苏梗为行气宽中止呕良药,兼有理气之功 专治气郁、食滞、胸膈痞闷、脘腹疼痛、胎气不和。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 主治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牛膝原为补益之品 而善引气血下注 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 恒以之为引经”。生枳实专治积滞内停 痞满胀痛。《药品化义》云:“枳实专泄胃实 开导坚结 故主中脘以治血分 疗脐腹间实满非此不能也”。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和中 用于脾胃虚弱、嗳气痞满。前期临床应用及研究表明 健脾消痞颗粒方中诸药合用 扶阳转枢 补虚治逆 全方共奏健脾和胃 行气消痞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且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证明基于“扶阳转枢”理论应用健脾消痞颗粒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脾胃虚弱证临床疗效显著 提示“扶阳转枢”中医理论能有效指导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而其远期疗效、具体作用机制等仍需要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 2014 34(10):649-661.

[2]林三仁 许国铭 胡品津 等.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2006年10月三亚)[J].胃肠病学 2007 12(4):233-239.

[3]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7年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7 25(5):321-326.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34.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9.

[6]李金明.雷尼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1):39-49.

[7]李敬华 胡建华 张丽颖 等.唐旭东通降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J].中医杂志 2012 53(20):1779-1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