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定位与全面发挥鲁迅及其作品的教育价值

2021-06-08温立三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鲁迅作品鲁迅

温立三

摘 要 鲁迅及其作品对广大青少年有着丰富的人文教育价值和语言学习价值。鲁迅及其作品中蕴含的爱与悲悯、批判精神、韧的坚守和人格尊严等人文元素,是当代青少年精神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钙片”;鲁迅作品是语言学习的“富矿”,其语言表达总体表现为简洁而诗意,有利于青少年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关键词 鲁迅;鲁迅作品;人文教育价值;语言学习价值

鲁迅及其作品在中国社会发生影响已长达一个世纪。在已经过去的百余年里,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鲁迅从未离开过我们。鲁迅及其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取向、价值选择、审美趣味、语言建构乃至思维方式。其中,鲁迅作品以其深厚的人文教育价值和语言学习价值,对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子产生巨大的精神影响。

一、正确定位鲁迅及其作品的人文教育价值

人文是指先进的价值观及规范,“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用以浸润青少年一代,使他们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达成真、善、美的品格与人生。鲁迅及其作品蕴含丰富的人文教育价值,是当下“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资源。鲁迅及其作品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文教育价值主要应定位在以下四个方面。

1.爱与悲悯。鲁迅爱亲人,爱朋友,爱青年,爱幼小者,他是弱势群体的代言人,是永远的反对派,一生为被损害与被污辱者鼓与呼。楼上有人在哭,楼下却有人唱歌,鲁迅因此感叹“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小杂感》),但他认定“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这也是生活……》)都与他有关。如此博大的爱,怎能不令人动容?时至今日,社会公平和人间正义远未实现,社会上每时每刻都发生怵目惊心的霸凌事件。颂扬者越来越多和批评者越来越少的时候,鲁迅更显伟大,他是暗夜中的一盏灯,一抹亮,让人感到温暖,给人带去希望。只要这个社会还有艰辛的劳苦者、受欺凌的弱小者和呻吟的不幸者,鲁迅和他的作品就不会过时,因为他代表良心和良知,“仅仅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作品就有了永恒的魅力,中学生在自己的文学生活中,在自己的人格成长中,多读读鲁迅的作品就有了充足的理由,中学生在语文课中最应该向鲁迅学些什么,也就有了清晰不过的答案”①。

2.批判精神。在一个酷爱唱颂歌的环境里,批判者往往没有好下场。但是,鲁迅和他的作品告诉我們,批判是爱的另一种表现,而且是爱的最高境界。他批判横暴的统治者,批判国民劣根性,批判社会上的不平与丑恶,批判中华文化中的糟粕。今天,鲁迅的批判变得不合时宜,他本人也受到一些人的批判。但恰恰这样,才更需要继承和发扬鲁迅的批判精神,因为实际情况并非一些鲁迅批判者说的那样美好,有些情况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严重。鲁迅批判精神中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批判外在世界,也批判自己,“我的确时时刻刻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自己……”(《写在〈坟〉后面》)、“鲁迅站在路旁边,老实不客气的剥脱我们男男女女,同时他也老实不客气的剥脱自己”②。鲁迅在《风筝》中解剖自己,在《祝福》中解剖自己,在《野草》的诸多篇章中解剖自己。鲁迅最为惊心动魄的自我解剖,是在《狂人日记》中醒悟到,无论是受害者还是害人者,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吃人者”,而且吃的是自己亲人的肉!鲁迅说:“大约国民如此,是决不会有好的政府的;好的政府,或者反而容易倒。也不会有好议员的;现在常有人骂议员,说他们收贿,无特操,趋炎附势,自私自利,但大多数的国民,岂非正是如此的么?”(《通讯》)鲁迅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民众,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便有什么样的民众。两者恶性循环。鲁迅还说:“君民本是同一民族,乱世时‘成则为王败则为贼,平常是一个照例做皇帝,许多个照例做平民;两者之间,思想本没有什么大差别。”(《谈皇帝》)这话说的是:有什么样的主子,就有什么样的奴才,主子和奴才的关系相克相生;制度是主子与奴才双方共谋的产物,与其说制度是主子强加于奴才的,不如说是奴才自愿选择的结果。鲁迅的自省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罪恶人人有份。善于批判反省的民族才有希望。这一点,应该让青少年懂得。

3.韧的坚守。学者摩罗曾经追问“鲁迅比我们多出什么”,经过思考,他认为鲁迅起码比我们多出两点:一是确定的体验,二是稳定的性格。对第二点,他解释道:“我指的是作为知识分子在文化理想和精神信念上所具有的稳定的性格。一个具有稳定的精神性格的人,当然可以较多地、较有力地坚持自己。”“他既不向王道霸道屈服,也不向愚众庸众妥协,即使是面对同一营垒的将帅,他也不想放弃自己的精神与独立意志。一旦意识到某种力量威胁到个人独立与尊严,他就毫不犹豫地与之展开斗争。正有了这种稳定的性格,他才保持着出色的感觉力和判断力,才保持着出色的审视力和批判力,进而才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良心所在,成为了一个时代首屈一指的文化巨人和首屈一指的知识分子。”③鲁迅这种稳定的性格便是韧的坚守或曰“鲁迅骨头”:“充溢着‘不信邪,不怕鬼的浩然正气,敢于戳穿谣言,撕下面具……维护人类正义和自己的人格尊严。”④有了这种性格和坚守,什么困难都不能把他打趴下;有了这种性格和坚守,谁也没有资格“收编”鲁迅,他倒能轻而易举地把所有寻求理想与变革的人招到他的麾下。鲁迅深知周围的黑暗如沉沉夜幕很难刺破,但他偏要跟黑暗捣乱;他明知前方是坟,是绝望的所在,但仍要“反抗绝望”——反抗成为他整个生命的写照。“他是一个使我们在苦难当中,知道如何去超越苦难的一个精神的前导。”(孙郁)青少年大多尚未经历艰难困苦,但鲁迅韧的坚守精神将是他们漫漫人生路上的精神支柱。

4.人格尊严。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时期就在认真追问两个问题: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此后,鲁迅一生在追索问题的答案。通过研究历史,观察现实,鲁迅发现,中国是一个奴才传统根深蒂固的国度,因此,他的笔下频频出现“奴隶”“奴才”这两个词。“不但穷人,奴隶也是要爬的,有了爬得上的机会,连奴隶也会觉得自己是神仙,天下自然太平了。”(《爬和撞》)、“专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即奴性十足。”(《谚语》)、“奴才做了主人,是决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呼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上海文艺之颊瞥》)“奴隶”和“奴才”的最大特点,他们不是人,而是随时跪在主子脚下供他们驱使的“无脊椎动物”。所以,鲁迅提到,中国人把身体各个器官的长处发挥到了极致,比如屁股是用来打的,膝盖是用来跪的。近现代之交,先驱者探寻中国落后的原因,有的认为是武器不如人,有的认为是制度不如人,有的认为是文化不如人,只有鲁迅坚决地认定,是中国人不像人,一切的问题其实都出在“人”身上。鲁迅为此不断批判国民劣根性,呼唤国人,要有独立精神和独立人格。他之所以提出“立人”,就是希望中国人能够真正站立起来,个个都成为堂堂正正的人。中国人能否真正站起来做人,青少年一代是关键,因为他们代表了中国人的未来。

二、全面发挥鲁迅作品的语言学习价值

文学经典对青少年的作用不仅在思想情感方面,也在语文能力习得方面,亦即语言文字的领悟力、理解力和运用力。这里重点谈谈鲁迅作品的语言学习价值。

鲁迅作为汉语言大师的头衔无可争议,他的语言运用能力在现代作家中罕有匹敌者。近现代之交,汉语言表达在由文言向白话过渡中,许多人就像刚刚放开小脚的女人,总要走一段别扭的路,留下旧时代的印痕。鲁迅的白话文奇峰突起,一出现就显示出接近完美的状态。不可思议,却是事实。“鲁迅的语言是以口语为基础,有机融入了古语、外来语、方言的成分,把现代汉语抒情、表意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⑤鲁迅作品正是青少年感受汉语言魅力学习汉语言运用的典范。

鲁迅还在世时,苏雪林这样评价过鲁迅的文字:用字造句都经过千锤百炼,故具有简洁短峭的特点。……他文字的简洁到了“增之一分则太长,減之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地步⑥。苏雪林对文字有非同寻常的敏感,对鲁迅的褒扬并未溢美。鲁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简洁,行文简练,宁少勿多,他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能将意思传给别人,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他能用最经济的文字,表达最精准的意思,犹如寸铁杀人,一刀致命:“我认识一个医生,忙的,但也常受病家的攻击,有一回,自解自叹道:要得称赞,最好是杀人,你把拿破伦和隋那(Edward Jenner,1749—1823)去比比看……”(《拿破仑与隋那》)写国人对杀人英雄的崇拜,简洁,却包含无尽之意。一字,一词,一语,就能准确生动表现人物性格或事情状态。如《灯下漫笔》中“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的“溜”字,《阿Q正传》中“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的“钻”字,《孔乙己》中“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真是一字千钧。这样的例子在中小学鲁迅篇章中俯拾即是,它们以一当十,有着重金属般的质感。“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不说到一大篇”(《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而是惜墨如金,《阿Q正传》中人物语言一般三五字十来字,最长的就是假洋鬼子白着眼的那段吹牛,五十多字,而一个满嘴鬼话、胡侃乱吹、捏造革命资本的假洋鬼子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鲁迅杂文语言更是形象生动、幽默诙谐,夸张讽刺、大词小用、庄词谐用,读来妙趣横生。

鲁迅语言简洁却又充满诗意,深得中国古代诗词的神韵。他极少描写景色,只要写来,三言两语,便动人心扉:“海上的月色是这样的皎洁;波面映出一大片银鳞,闪烁摇动;此外是碧玉一般的海水,看去仿佛很温柔。我不信这样的东西是会淹死人的。”(《海上通信》)“望后窗外骨立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丛冢;一粒深黄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灯。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怎么写——夜记之一》)“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在酒楼上》)当然,鲁迅语言的诗意不仅仅是指写景,还包括写人,写事,说理,抒情,都写得诗意盎然。鲁迅以文著名而不以诗著名,骨子里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诗人。

鲁迅作品语言简练传神,形象生动,叙议结合,富有诗意,其作品适合中小学语文教学,适合青少年的阅读口胃,成为超越其他作家进入语文场域的独特优势。

鲁迅文字工夫凌云独步,语言表达出神入化,而总观中小学鲁迅教育史,鲁迅作品教学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置鲁迅作品的文学与语言价值于不顾,专注于鲁迅的伟大精神和作品的政治意义,把鲁迅及其作品解读成抽象的符号或干巴巴的政治教条。二是无视鲁迅作品深厚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为极端功利化的应试目的把鲁迅作品肢解成零碎的语料。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我们要让鲁迅回归语文,即把鲁迅作品真正当成学生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和形成语言素养的范本。具体说来,学会欣赏鲁迅作品,提高文学鉴赏力和审美力;品味鲁迅语言,欣赏和领略这位现代语言文学大师极富个性和创造力的语言艺术魅力,提高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力和运用力;学习鲁迅超拔的写作技法,提高作文水平。未来的中小学鲁迅教育,一定要力争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文学教育和语言学习并重。

将鲁迅及其作品置于21世纪语文教育改革大视野中,它们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当下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提出“语文核心素养”概念,鲁迅文本同样是形成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核心素养的经典范本。

参考文献

①谭桂林.中学生应向鲁迅学些什么[J].语文建设,2013(11).

②查国华、杨美兰.茅盾论鲁迅[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12.

③摩罗.耻辱者手记[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79~81.

④杨义.重回鲁迅[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7:32.

⑤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J].鲁迅研究月刊,2012(1).

⑥苏雪林.《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N].国文周报(上海),第11卷44期(1934-11-5).

[作者通联: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鲁迅作品鲁迅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如何使孩子读懂鲁迅作品
今天我们需要从鲁迅作品的教学中获取什么
鲁迅的真诚
浅谈初中语文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
浅析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温情解读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早期受控之鲁迅的翻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