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互联网+平台下的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2021-06-08罗娜
罗娜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互联网+”的时代,传统教学也逐步融入了信息技术。本文对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进行了一定的论述,明确了信息技术对于高职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着重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教学要求,提出了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有助于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从事相关教学工作的人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平台 高职 Java程序设计
前言
随着互联网在各个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样,信息技术对教育工作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教育领域而言,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不论是在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阶段,都需要将其与教学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新颖的教学形式,推动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Java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能够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编程能力,为后续计算机应用相关课程学习,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将“互联网+”平台有效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推动教学工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也要看到当前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结合高职《Java程序设计》教学的具体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促进《Java程序设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Java程序设计》课程概述
《Java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讲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主要有数据类型、程序流程控制语句、数组、封装、继承、多态、接口、AWT组件以及数据库访问等内容。由于课时的限制,无法对上述重要内容进行详尽的讲解,再加上部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比较匮乏,这会给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不利影响。尤其对初学者而言,在较短的时间内需要记忆大量枯燥的编程代码,这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为了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将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2.1 体系构建不完善
对于大部分的高职学生而言,《Java程序设计》课程是系统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起步阶段,培养好学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编程能力,能为学生未来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这就需要教师予以充分的重视,确保教学质量。但是,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Java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构建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而是不断地推进教学内容,这就会导致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存在严重的理解问题,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对长远学习十分不利。
2.2 实验课程安排不合理
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没有对《Java程序设计》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形成一个准确的认识,这就导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专业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不利于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Java程序设计》课程开设时段通常为一个学期,课程教学内容非常繁琐,涉及的知识点不仅包括程序设计的基础部分,还有面向对象编程基础及应用,加上教学时间的限制,导致学生对Java相关知识点的掌握非常有限。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将《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与专业名词概念进行有效的衔接,降低知识点的理解难度,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学习。通过大量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表明,实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部分高职院校设置的实验课程比例不够合理,导致实践环节的重要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学生无法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的理解。
2.3 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意识
部分高职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性,这导致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学习意识,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没有认识到Java程序编程的重要性,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没有集中精力听讲,存在玩手机、打游戏等现象,极大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改善措施
3.1 突出以构建教学主义为理论指导
(1)合理设置教学情境
在“互联网+”平台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结合《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需求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尤其是要注重将多元化设置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为不同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理解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将网络课程与教学情境理论进行有机结合,设置与高职学生实际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进而为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良好的基础。
(2)构建有利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課程
由于高职学生在毕业后直接面临的是就业问题,团结协作能力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这就需要通过教学不断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在开展《Java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对学生相关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可以通过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其自己决定在小组中所扮演的角色,共同分担相应的Java程序编写工作。
3.2 突出以认知理论为理论指导
(1)突出知识的关联性
《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本质是对信息的一种重新加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突出概念和方法的教学特点,要求着重突出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关联性,促进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实验项目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将理论知识的讲解融入到实际的操作中,通过让学生进行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实践行为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进而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3 体现板块教学的功能
随着“互联网+”平台应用的不断深化,其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中,分版块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网络课程中的板块教学,能够对学生的空闲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利用,进而提高学生对《Java程序设计》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的运用Java语言解决实际问题。在进行不同板块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其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3.4 研发新的课程资料
由于《Java程序设计》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更新较慢,新的知识和技术不能及时展现,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更多新的教学资源,并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師可以搭建网上课程教学平台,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视频、配套的练习题上传至学习平台,学生通过登录平台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线上学习和自测学习效果,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课程教学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学生线上提前预习学习内容,带着问题进课堂,学习目标明确。线下教学,教师主要是理清学习主线,归纳概述知识要点,再根据线上学习情况,归纳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集中解答疑惑,在此基础上,开展综合项目教学、交流、互动,为个性化学习提供帮助。
3.5 加强在线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工作从来都不是单向,而是双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反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教学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确保其能够满足实际的教育工作需求。教师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够加强在线交流学习互动,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为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分享自己在学习Java过程中的经验,尤其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通过分享能够带动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学习队伍中,进而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在“互联网+”平台上的交流是以匿名的方式进行的,这就能够消除学生的顾虑,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积极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避免由于受到教师影响而不敢全面表露。
3.6 建立完善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为了了解学生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掌握程度,主要是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这种通过成绩评价学习效果的方式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传统考核方式无法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只注重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实际操作能力和学习过程的情况则无法进行有效的评价。为了课程考核能够科学而全面,可以使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线上的视频学习、课件学习、在线测试、在线作业、在线互动、在线考试的完成情况和测试分数,以及线下的互动表现、线下作业、线下考试、线下作品的成绩等综合评价学生学习的质量。通过对学生线上学习情况的分析,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课堂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习。
四、结语
总之,教师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 在“互联网+”平台下,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搭建网上课程教学平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提前预习学习内容,带着问题进课堂,有目标的进行学习。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的丰富线上学习资源,学生可以自主规划学习内容,把握学习节奏;教师可通过讲授和协作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提升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
作者简介:
参 考 文 献
[1] 张春燕. “互联网+学堂”信息化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以《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02):91-92.
[2] 杨海平, 陈剑. 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下高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6(02):115-121.
[3] 柳静, 吕颍颍. “互联网+教学”模式在高职Java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7(05):159-160.
[4] 李永壮, 叶春凤. “互联网+教学”模式在Java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福建电脑, 2017(27):246-246.
[5] 周辉奎, 顾牡丹. “互联网+”时代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 才智, 2016(07):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