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推进,分阶段阅读
2021-06-08姜桂平龙渊
姜桂平 龙渊
作为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可谓见仁见智。笔者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时采取了“层层递进,分阶段阅读”的策略,使整本书阅读不再枯燥。
一、提供支架,整体感知
整本书阅读要以活动为载体,教师作为活动组织者,要立足于整本书来设计活动。采取何种形式,运用哪种手段,都不能脱离文本,教师不能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而忽视阅读过程。
在整本书阅读前,笔者通过“你是通过哪些途径知道《西游记》的?”“你最喜欢的西游故事有哪些?”等问题问卷摸底:七年级学生对《西游记》并不陌生,他们多通过影视、绘本、游戏等不同途径了解《西游记》,对“猴王出世”“大闹天宫”“西天取经”“红孩儿故事”等印象深刻,对“高老庄收八戒”“流沙河收沙僧”“火焰山败芭蕉扇”“真假美猴王”等经典桥段有进一步的阅读期待。
基于学生的感性认知,为增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兴趣,激发其阅读期待,笔者将“感知故事”作为第一阶段阅读目标,指导学生完成两个阅读任务:(1)将全书100回分为三个部分,用“人物+事件+结果”三要素概括故事情节;(2)为你喜欢的5个西游人物制作人物卡。以此监控学生的阅读过程,并作为评价学生阅读质量的依据。
整本书阅读不同于单篇阅读,学生囿于阅读时间和探究能力,不可能面面俱到,再加上七年级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容易停留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上,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第一阶段的阅读任务时,要为学生提供阅读支架——各回目的主要人物、各回目的主要事件、哪些回目可以合并。借助这个支架,学生基本能以“人物+事件+结果”的方式概括各回目內容,也基本能够抓住“取经”这一中心事件,把小说切分为三个板块:前7回讲述悟空身世、大闹天宫;第8~12回介绍唐僧其人其事;第13~100回详细讲述师徒四人的取经经历。这样,“感知故事”这个第一阶段的阅读目标就基本完成了。学生也可以借此提高信息捕捉、内容概括的基础能力,准确获得阅读认知,推动阅读思维。学生制作的“西游人物卡片”也可以作为评价阅读质量的依据,下面是李涵制作的“孙悟空”人物卡。
[姓名 孙悟空 别名 美猴王、齐天大圣、行者、斗战胜佛 武器 如意金箍棒 本领 火眼金睛、筋斗云、七十二变 武力值 100000000+ 主要事迹 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战胜众多妖魔鬼怪、保护唐僧取得真经 性格特点 疾恶如仇、生性桀骜、英勇无畏 ]
从这个人物卡上,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概括能力作出较准确的认定。
二、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整本书阅读是一个长期缓慢、循序渐进的过程。结合《西游记》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为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笔者将第二阶段的阅读目标确定为“体会情感”。
在进行第二阶段阅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走进文本,细读文本,启发学生进行阅读思考,形成个体阅读评价。
比如,笔者指导学生从“孙悟空人物卡”出发,结合小说第27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内容,组织学生探究文本,感知情节冲突,全面把握人物内心情感诉求,达到“我能够体会人物具有怎样的情感”这一阶段目标。
他将书摺了,留在袖中,却又软款唐僧道:“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半途而废,不曾成得功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唐僧转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哝哝地道:“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
“三打白骨精”作为经典故事情节,片段在情感表达、情节冲突、故事的起承转合上有着重要作用。为帮助学生完成第二阶段的阅读任务,笔者针对片段设计了3个问题:(1)哪个词准确体现了悟空离开时对师父的感情?(2)这个词让你读出了怎样的感情?(3)悟空为何坚持这样做?
学生准确锁定饱含别离之情的“拜”字,谈了自己的阅读体会,并形成了综合评价:感恩、尊敬、不舍;担心、希望、愧疚、遗憾、无奈。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能够让学生对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深刻理解孙悟空对师父的复杂感情,以及他在西行路上降妖除魔、出生入死的原因,学生也可从他的身上读出有情有义、忠诚善良、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性光辉。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参与阅读,实现阅读互动,要敢于让学生打破认知常规,化解认知冲突,在思想碰撞中形成新的阅读体验,提升阅读质量。教师还要关注阅读差异、认知差异,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和阅读基础,不能一刀切。
三、评价表达,适当点拨
整本书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通过阅读过程来实现的,教师掌控阅读的方式,最终都要指向整本书阅读的终极目标,即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通过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形成积极的文化思考及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以,笔者将第三阶段的阅读目标确定为“评价式表达”。
在这一阶段的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设计开放性更强、具有一定思维高度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评价式表达”的意愿。
结合《西游记》思想主旨,为了让学生理解、传递西游精神的内涵,笔者设计了如下任务:(1)给西游人物撰写颁奖词;(2)关注当下西游作品,思考其是如何演绎西游人物、西游精神的。
《西游记》诞生几百年来魅力不减,各种演绎也是褒贬各异。通过探寻搜集,学生发现了各类演绎:动画片演绎的西游故事生动亲切,成为学生的好伙伴,让男生学会勇敢坚强;《悟空传》《大话西游》为西游故事、西游人物增添了喜剧元素,传递着现实人物的喜怒哀乐;日本的《七龙珠》则是西游文化的一种衍生。结合这一特点,在阅读指导课上,笔者又给予适当点拨:文学作品的精神主旨与其所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作者会根据大众精神需求、审美或价值取向,从不同维度解读作品。新时代的不同西游作品,为我们展示出更丰富的西游文化,这也是对文学作品、文化精神的时代传承。
学生刘新最喜欢唐僧,笔者就请他对唐僧作出评价,他的评价是这样的:
大唐僧人唐三藏——十四年风霜雨雪,坎坷万千;十四年春去秋来,坚定前行。凭借一身凡胎,历经八十一难,完成取经重任。你翻山越岭的足印、漂洋过海的行迹,谱写了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的人生旋律。
而学生刘晶晶对白骨精的印象特别深刻,所以,笔者请她对白骨精作出评价,刘晶晶非但没有按照传统的观点来评价,反而反弹琵琶,别出心裁:
你,白骨夫人,是最出色的妖怪——白虎岭上,费尽心机,三次变化,为唐僧需要的八十一难增添了一难,你让他狠心休徒,你让他看清妖魔,你让他修成正果。你凄然化成一堆白骨。
这种认识虽然还有商榷余地,但笔者认为,整本书阅读应该是个性化的阅读,正缘于此,名著经典才葆有永久魅力。
(作者单位:十堰市竹溪县城关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