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整本书阅读与跨界阅读相融合

2021-06-08王凯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连续剧原著孙悟空

王凯

“跨界阅读”指突破纸质媒介的综合阅读、突破学科边界的多学科阅读、转换身份的深度阅读等阅读方式。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时,可以尝试把整本书阅读与跨界阅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读整本书,深化对《西游记》的理解。

一、跨媒介阅读,让整本书阅读更有意思

学生对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并不陌生,但看影视不等同于读原著。教师可以把观看影视与阅读原著结合起来,以跨媒介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推动整本书阅读,让阅读过程变得更有意思。

1.观看影视作品,激发阅读兴趣

整本书阅读之初,教师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七年级学生初读《西游记》时,可以先组织他们观看拍摄于1961年的国产动画片《大闹天宫》。初中生本来就喜欢看动画片,而60年前拍摄的动画片《大闹天宫》,其精彩的打斗场面、奇异绚丽的造型、跌宕有致的情节,能一下子吸引住他们。动画片播放完毕,教师可适时抛出问题:动画片如此精彩,《西游记》原著是怎样描述“大闹天宫”的呢?只要找准影视作品与原著的衔接点,学生自然会走上读整本书的学习之路。

2.影视与原著比较,进行深度思考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读整本《西游记》: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会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真是神通广大,那么孙悟空从“石猴出世”就这样厉害吗?你从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看出了他学艺的艰辛过程吗?这个问题能一下子把学生从连续剧中拉到名著本身,引发其深度思考。学生也只有在深入、细致地阅读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和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之后,才能真正了解到:孙悟空一开始并不会“七十二变”,也没有超常的本领,在求师学艺的过程中,他是艰辛的、执着的,他那种吃苦耐劳、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样,学生从孙悟空当年求师学艺的迫切、执着、不畏艰辛中汲取到了有益营养。

结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和原著,可以提出很多原著有而影视不能代替的情节与高价值的问题。教师如果设计好了这样的问题,就能真正带动学生从只喜爱看影视的“动”,走入深度阅读的“静”,就能把碎片化的阅读整合成整本书的阅读,让学生的收获不再零碎,而是系统的、完整的。

二、跨领域阅读,让整本书阅读更有意味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想象奇特、知识丰富。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充分发挥阅读指导者的作用,带领学生跨领域阅读,即突破学科边界,指导学生以阅读共同体为单位,从山川地理、异域风情、奇妙变化等角度分组、分学科开展阅读探究活动,激发他们对全科知识的兴趣,使整本书阅读更有意味。

1.探数字之趣

在古代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中,“一”到“十”不但是数学意义的数字,还具有美学意义、祥瑞意义等。如:为什么“三”字在小说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为什么“九”代表着单数的最大数?为什么孙悟空是“七十二变”,而不是“九九八十一变”?通过研究数字背后的意义,七年级学生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部分学生甚至会对博大精深的数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2.探地域之奇

和故事本身被演绎一样,玄奘取经路途上的众多山川风景、自然万物都成了演绎的对象。这些事物在原著中被写得天马行空,而在真实世界里,它们也有自己独特的奧妙。如:为什么火焰山那么热?流沙河是河吗?“西天取经”中的“西天”指的是哪里?对地理感兴趣的学生在阅读《西游记》时,他们的关注点可能不在于小说的写作手法及人物刻画,会侧重于研究书中的地域风貌。对此,教师要予以鼓励。

3.探理化之妙

《西游记》中出现的奇妙的物理、化学知识及现象比比皆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包含了什么物理知识?孙悟空被关在炼丹炉中为什么被炼七七四十九天却没有融化?孙悟空的金箍棒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究竟是用哪些金属制作而成的?类似的知识,虽然七年级学生并不一定清楚其中的原理,但这样的问题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点燃他们学习物理、化学知识的热情。

4.悟想象之美

奇特而丰富的想象是《西游记》的重要特色之一。在分享《西游记》的阅读成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回顾小说的想象之美。如,通过指导学生画“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小说情节联系及人物关系。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会变成一个主动的阅读者、自觉的思考者、积极的参与者和“脑洞大开”的想象者。

三、跨身份阅读,让整本书阅读更有意义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如果让阅读主体变换身份,以另一个视角去阅读整本书,学生在经历了“读过”“读懂”的过程后,可以达到“读出”的境界,让整本书阅读变得更有意义。

1.以“孙悟空”的视角阅读

学生阅读《西游记》,往往会对爱憎分明、个性鲜明的孙悟空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认识孙悟空、从他身上汲取励志的精神恰是阅读的重要任务。如果教师贴标签式地为孙悟空“定性”,然后让学生记住,效果不会太好。读完整本书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换身份,“化身”为孙行者,专题研究“孙悟空的成长变化”,然后在“名著阅读成果展示课”上做“我的成佛之路”的专题演讲。这样转换身份的阅读,可以让学生通过唐僧眼中的“悟空”、八戒眼中的“猴哥”、铁扇公主眼中的“泼猴”,认识一个形象更加完整的、不断超越自我的孙悟空形象。

2.以“剧作家”的视角阅读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并引导学生思考电视剧与原著有什么区别,然后在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身对原著中“孙悟空”“白骨精”“唐僧”的理解與分析,改编“三打白骨精”,并拍成“抖音”。通过比较改编作品与原著的差距,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3.以“评论家”的视角阅读

以视听语言为双翼的动画电影是美育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哪吒之魔童降世》通过改编语言、音乐、音效,让平面文字演化成有电影质感的听觉语言,打破了以往名著“晦涩难懂”的形象,拉近了文学名著和阅读养成期青少年之间的距离。阅读《西游记》之后,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从“我是评论家”的角度对“究竟看影视作品能不能代替原著阅读”“读图时代不能娱乐至上”等问题进行评论,引导其思维由低阶向高阶发展。

(作者单位:枣阳市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连续剧原著孙悟空
读原著学英语(三)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漂流瓶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一念一生(电视连续剧《庆余年》主题曲)
拔牙
柿 子 红 满 天(电视连续剧《岁岁年年柿柿红》片尾曲)
岁岁年年一首歌(电视连续剧《岁岁年年柿柿红》主题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