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实施精细指导
2021-06-08张明霞
张明霞
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精细化策略”,即在目标化策略前提下,根据教材编排写作体系,精细化地对初中生进行写作能力培养。具体包括校本课程资源的扩充、单元写作专题的分解和课文读中学写的拓展三个精细化策略。
一、校本课程资源的扩充
校本写作课程资源精细化扩充的原则有两条。
一是校本写作课程资源力求精细,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细致深入。如,七年级的何军艳老师为达成“培养初中生写作中语言表达能力”这一年级目标,在微信公众号上向课题组成员分享了《细节描写如何升格》《也谈语言描写》两篇经验文章和《让语言灵动起来》《如何写人之外貌描写》《如何写人之心理描写》三篇教例。课题组成员陆续阅读后,集中研讨,对她的思考进行了优化和补充。接下来,她进一步思考实践,形成课例,并主讲了展示课《写人要抓住特点》。课题组听完课,对她的课例进行优化和补充。如,可以用名著中精彩的人物描写导入,让学生依据人物特点猜一猜人物是谁。这样既吸引学生兴趣,又让其了解写人抓住特点的重要性,还可以扩充学习人物描写的课程资源库。再如,围绕“语言描写中的提示语”,何老师写了一套教程,分为“认识语言描写中的提示语” “给‘说字换个更有表现力的提示语”“给语言描写添加动作提示语” “给语言描写添加神态提示语”“通过变化提示语的位置使对话变得灵动”“提示语在不同位置时,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她的这些文章和课例都成为学校校本写作课程资源,供全校七年级语文教师参考、使用。
二是校本写作课程资源力求全面。笔者为达成九年级“培养写作中构篇技法能力”的教学目标,搜集整理孝感地区以及宜昌等地区近年的中考优秀作文,加以梳理点评,教学生从中考优秀作文中学习构篇技法。笔者一边教学实践,一边形成系列文章,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陆续分享给课题组成员。课题组成员对这一系列文章进行集中研讨,给出优化意见,笔者修改后分享给全校语文教师。2017年12月至2020年4月,《孝感教育》连载了“如何让中考作文瞬间抢眼”专题文章,共20篇,文章分别阐述了“一波三折”“五段式结构”“以小见大,言此意彼”“虚实结合”“对比”“蒙太奇手法”“一咏三叹”“逆笔切入,顺笔着力”“托物起兴,物主合一”“主题串联,多事组合”“戏剧式结构”“铺陈”“反常合道”“诗话语言与跳跃式结构”“传记掠影式”“捧花式”“反转”“托物喻人”“托物寓意”“托物言志”等构篇技法。学生从每一篇中学到一至两点构篇技法,一个系列大致涵盖了常见和好用的基本构篇技法。
二、单元写作专题的分解
教材单元写作专题的编写比较粗放。比如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作文程式学习——“审题立意”,这个专题本身很宽泛,教材只有1400字左右的篇幅。
课题组成员进行研讨,分解“审题立意”的程式。“审题立意”可分为“审题”和“立意”两个小专题,“审题”和“立意”再分别细分为多个点,每一点都集中突破。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拿出或写出面向学生的辅导文章,合成一组,依次发给学生,有序地让学生阅读理解:《全命题作文的审题》《中考半命题作文审题有多重要?一念在天,一念在地!》《材料作文的审题》 《立意的基本要求》《正向立意》《逆向立意》《点题——让读者明了作者的立意》《列提纲——确保不偏离立意》《翻新角色,巧拾创意》。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反馈,发现学生难以突破的写作瓶颈,依据学情,及时决定用一节还是两节写作课对学生集中指导。
拿“半命题作文审题”来举例。学生阅读教师所写的辅导文章《中考半命题作文审题有多重要?一念在天,一念在地!》。该文章细分为六点:一,审半命题作文后面的要求;二,审半命题中的关键词,关键词决定着可填之词;三,审句前状语;四,审副词;五,存在或明或暗因果关系的半命题;六,怎么填充动宾结构中的宾语。学生阅读后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存在或明或暗因果关系的半命题”,明的和暗的因果关系该怎么识别?又该怎么写?教师围绕这个难点用一节写作课集中指导。如:“只是因为”,这是明的因果关系,“因为”一词给了提示,所填的某人某事是“因”。怎么写?一是先思考某人某事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正面影响,形成了怎样好的结果,再把一句或一组因果关系的话说完整。如:“只是因为当爸妈远离我去打工,我露出埋怨惆怅的神情,老师摸摸我的头,好像在说,‘爸爸妈妈是爱你的。我知道我错了,要理解父母……”二是选取关键词,把题目填写完整。如,《只是因为那个“摸头杀”》,然后展开写作。如此,形成“学生读辅导文章——学生提出难点——教师指导学生突破难点——学生学写——师生从学生的作文中再次发现问题——教师针对问题再指导”的学习链条。学生不会的,教师集中进行细致的教学,学生学起来更轻松。学生能写会写,才算基本达成“学会审题立意”这个单元写作能力的培养目标。
三、课文读中学写的拓展
阅读教学时,教师根据每个班的学情,从每一篇阅读课文中选定一个或两个写作学习点指导学生写作。教师专门设定某一写作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进行“1+X”拓展阅读,从而实现读中学写。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春》,教师拟订的写作能力目标是“学会实写和虚写相结合”。其中,“实写”是指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直接感受到的。“虚写”是指写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主观想象得到的。教师先引导学生重点品读《春》中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内容,如实写部分“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花里带着甜味儿”;虚写部分“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还眨呀眨的”。教师再让学生思考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好处。接着,教师让学生拓展阅读《观沧海》《钱塘湖春行》《月光曲》,分别找出其中实写和虚写的内容。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集中观察四篇文章中的“实写和虚写相结合”,从中发现实写和虚写的结合方式。学生观察后发现,大致有两种结合方式:一种是在实景、实事或实境的基础上,想象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春》和《钱塘湖春行》;一种是在实境中受感官影响,主动或被动地展开想象,如《观沧海》是主动带入想象,《月光曲》是被动带入想象。最后,教师让学生尝试写出“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片段,此时,一部分学生能直接学写。针对部分尚未掌握写作要领的学生,教师设置了支架式学习情境,出示前半部分是实写的句子:“窗前花盆里的牽牛花长出了藤蔓,在窗棂上向上攀爬。”,请学生续写后面虚写的文字。有学生写道:明天,牵牛花将在我的窗前吹起她的小喇叭,和我比谁起得更早。
(作者单位:安陆市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