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干预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 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06-08吴晓璇蔡晓雯
吴晓璇 蔡晓雯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心医院 508102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又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导致局部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伤,致使脑组织缺氧,进而造成缺氧性坏死的一种神经内科疾病〔1〕,主要发病人群为老年人,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面瘫、猝然昏倒、半身不遂、语言智力障碍等〔2〕,具有发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致残致死率高、危害创伤大、康复慢等特点,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3〕。有关研究表明,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开展有效地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及良好预后〔4〕。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护理方式对促进患者康复及良好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动机性访谈(MI)采取不逼迫不评价患者的方式,在充分尊重患者的基础上,通过帮助患者寻找并挖掘改变自身行为的内在愿望,对比愿望与现实状况存在的差距,使患者从内心意愿出发,从而达到彻底改变行为的目的。心理行为干预主要是通过心理指导干预手段对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行疏导并进行健康指导,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改善预后结局〔5〕。本文拟探讨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干预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性别分组法将132例患者分成观察组男68例和对照组女64例。纳入标准:①符合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确诊;②年龄≥55岁;③意识清楚,可以正常表达意愿与想法;④了解本研究并同意参与。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严重疾病者;②合并患有恶性肿瘤者;③患有精神疾病或智力低下,无法进行正常沟通和交流者;④依从性差,不能配合本次研究者。观察组年龄57~79岁,平均(63.33±5.37)岁;体重65~98 kg,平均(68.45±2.41)kg;病程10~35 d,平均(20.34±4.27)d。对照组患者年龄58~82岁,平均(58.78±3.85)岁;体重50~72 kg,平均(57.84±4.82)kg;病程14~40 d,平均(24.84±3.52)d。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及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①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心电指标变化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测,密切关注患者状态,监督患者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维持病房环境卫生及营造安静、舒适氛围。②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发放疾病常识小册子,使其对疾病相关知识(病历变化、临床防治)和平时护理注意事项都有详细地了解和认知。③常规心理指导: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与患者沟通时保持微笑,采用柔和的语气,与患者家属沟通,并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适当的精神支持和鼓励。④指导患者进行科学营养膳食护理,宜清淡饮食,多食新鲜瓜果蔬菜,忌烟酒等。⑤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指导,指导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坐位平衡及体位变换训练等。观察组患者在此护理基础上给予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干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
1.3.1成立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干预护理小组 由神经内科科室护士长任小组组长联合6名责任护士及心理咨询师1名、康复师1名组成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干预护理小组。由小组开会讨论遵循动机性访谈四大原则(表达移情、发展冲突、回避抵抗、支持自我效能)制定一套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干预具体方案,并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动机性访谈知识专业学习与相关技能培训。
1.3.2实施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干预具体方案 根据动机性访谈(相关-风险-益处-障碍-重复)5-R法,将动机性访谈干预方案分为5个阶段(见图1):①动机性访谈干预:在每个阶段执行前,需要整体评估患者的ADL各指标情况及患者存在怎样的负性情绪。访谈时间一般选择患者身心放松的时间,多为早饭后、午休后等,时间以30~40 min为宜。每个阶段对患者进行针对自身维持健康行为的心态评估,通过增强患者对疾病适应能力,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并发自内心地想要改变身体现状,提高患者康复自信心和决心,从而自发地改变行为与习惯。同时在干预过程中要注重访谈技巧与方式,巧妙运用沟通技巧,营造轻松的谈话氛围,懂得怎样激发患者康复愿望,帮助患者化解不良行为改变中所遇到的阻碍。②心理护理干预:分析患者心理状态具体因素及针对其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以积极心态面对疾病,提升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帮助患者找回自信心,并向其讲述以往成功案例并分享其成功经验,面对患者遇到的问题及心中的烦闷要耐心倾听,并与患者家属及时沟通,使其家属给予患者家人安慰及鼓励和支持,减轻患者身心压力,疏解心结。③行为护理干预:责任护士根据康复师专业指导,协助患者及其家属初期进行翻身、变换体位等锻炼,同时通过按摩各部位,帮助长期卧床患者保持关节、肌肉等生理功能。之后逐渐加强患者的被动活动、主动活动运动量,进行坐位、站位重心转移、跨步、抬腿、扭转身体等训练,使其尽量恢复肢体自主活动。每天训练以20~40 min为宜,强度以无劳累感为宜。
图1 动机性访谈干预方案的5个阶段
1.4 观察指标
①采用该院自制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我效能评价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效能水平进行评分比较,该量表包括健康行为、服药情况、遵医行为、日常生活4个维度,共40个条目,每个条目满分10分,共40分,分值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水平越高。②采用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CSS)及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进行评分比较,其中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包含8个维度,共45分:0~15分为轻型缺损,16~30分我中型缺损,31~45分为重度缺损,分值越低表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共包含11个维度,满分为30分。评价标准为27~30分为认知正常,<27分为认知障碍。得分越高表明认知功能恢复越好。③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分比较。焦虑自评量表包括5个维度共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满分为80分,其中<50分为无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焦虑感越弱。抑郁自评量表包含抑郁的心理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等4个维度共15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满分为60分。量表得分越低,表明患者抑郁程度越轻。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实施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效能评分情况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水平评分比较
实施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指标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认知功能评分情况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负性情绪状况评分比较
实施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负性情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负性情绪状况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该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导致坏死,进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和意识改变的一种神经内科疾病〔6〕。该疾病大多是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脑供应动脉狭窄闭塞,使血流缓慢,血压下降,常在睡眠中发作。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7〕。有数据显示,75岁以上的发病率是45~54岁发病率的5~8倍,存活致残率为80%,复发率为41%,因此缺血性脑卒中多发生于老年人中〔8〕。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进步与发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大大降低,但治疗后大多会遗留下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问题,因此对患者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对患者的神经、肢体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和疾病复发都具有重大意义〔9〕。
相关研究表明,动机性访谈(MI)可有效缓解患者存在的矛盾心理问题,帮助患者树立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正确面对疾病,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自我管控能力〔10〕。动机性访谈是以患者为核心,帮助引导患者从自身内心出发去正确认识疾病,探讨和解决所存在问题以及增强患者自主动机性,来促进患者能动性,自发地改变自身行为的一种重要护理手段〔11〕。有关研究表明,干预患者行为和疾病认知程度可以提高患者积极主动性,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12〕。通过与患者的沟通,提升患者对疾病的掌握,并给予患者正确地功能锻炼指导,对患者康复十分有利。心理行为干预从心理状态及身体机能行为两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13〕。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结合患者心理及生理状态,满足患者各方面要求,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调节心理及身体状态〔14〕。
本研究将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护理模式干预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通过成立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干预护理小组,从动机性访谈干预、心理护理干预及行为护理干预三个方面实施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干预具体方案。本研究结果显示,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护理模式干预可显著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增强自我约束,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自主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有效地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恢复,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减轻患者焦虑和抑郁〔15〕。
综上所述,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护理模式干预可显著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增强自我约束,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自主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有效地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恢复,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减轻患者焦虑,降低患者抑郁,对患者获取优质护理结局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效果显著。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