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识形态认同版图及群体特征
2021-06-08董海军杨少曼
董海军 杨少曼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方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中心)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求各高校要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保持警惕、有效防范,防止各种错误思潮抢滩登陆。[1]为明晰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的认同版图、防范应对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本文拟对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情况及群体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设计
近年来,关于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研究日益深入,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理论研究,主要围绕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影响因素、生成机制等方面开展。如有学者认为,从唯物史观来看,意识形态概念具有“因时因地”的特征,且蕴含其中的“合规律性—普遍性—有效性—技术性”的内在逻辑需得到普遍遵循,并可将其阐述为一种“观念的秩序”。[2]关于社会思潮概念,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即“综合说”与“中介说”。[3]二是发展研究,主要围绕社会思潮发展变化、分析研判等方面开展。如《红旗文稿》每年对思想理论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综述。《人民论坛》自2010年起,每年推出年度重大社会思潮专题,评选出较有代表性的年度十大思潮,并对重大社会思潮的演变进行研判。三是实证研究,主要围绕认同状况、群体差异、影响因素等方面开展。如佘双好团队的系列成果——不同社会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分析、[4]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影响的特征分析、[5]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影响的新趋势及应对策略。[6]
本研究立足已有学术成果,主要涉及两个核心概念:“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主流意识形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7]“社会思潮”是指以一定的社会现实为客观基础,以一定的社会心理为意识基础,以价值表达为核心,具有特定的利益诉求,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对主流意识形态起消解作用的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和国内思想舆论的涌动,加之互联网的倍增效应,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愈发复杂、挑战愈发严峻,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目前呈现出来的有二十余种。本研究结合文献综述出的各种社会思潮,根据影响力、关切点和相关度,选取了如下11种社会思潮进行调查研究:(1)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多边主义;(3)民粹主义、反智主义;(3)民族主义;(4)生态主义;(5)消费主义、娱乐主义、拜金主义;(6)历史虚无主义;(7)普世价值;(8)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9)新左派、老左派;(10)文化保守主义;(11)民主社会主义、自由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
本研究按照文献综述、访谈了解、专家论证、模拟调查的流程,确定研究问题及指标体系,拟定调查问卷,保证了调查的科学性和问卷的信效度。本研究的认同版图设置了“概念知晓度”“观点知晓度”“观点认同度”3个测量指标,1~5级评分,填答的比例越高,知晓度和认同度越高。本研究采取便利抽样,共选取15省45所高校作为样本,涵盖三种不同类型的地区、四种不同类型的高校,具体为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福建、山东、黑龙江、江西、湖南、河南、湖北、重庆、四川、广西、海南等省份、直辖市的高校。采取网络问卷的形式,2020年5—10月,将问卷的二维码海报发给各高校任课教师或者辅导员,组织部分学生在线填答。共有7772人完成问卷调查,有效问卷7613份,有效回收率98%。其中,男生占40.5%,女生占59.5%;长期生活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大学生占23.5%,生活在省会城市的占18.5%,生活在其他城市或农村地区的占58.0%;来自985高校的学生占9.1%,来自211高校的占15.1%,来自普通本科高校的占67.9%,来自其他本科高校的占7.9%;理工农医类的学生占43.3%,文史哲类的学生占44.4%,艺术体育类的学生占12.3%;大一学生占38.2%,大二学生占29.5%,大三学生占17.4%,大四学生占11.7%,大五学生占3.1%;中共党员占3.5%,共青团员占86.3%,群众占10.2%;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占67.8%,无学生干部经历的占32.2%;有宗教信仰的占4.7%,无宗教信仰的占95.3%。
二、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的认同版图
为刻画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的认同版图,本研究构建了“概念知晓度—观点知晓度—观点认同度”三维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观点认同度和“社会思潮”的观点认同度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概念知晓度—观点知晓度—观点认同度”三维分析模型
本研究构建了“概念知晓度—观点知晓度—观点认同度”三维分析模型,其中,“概念知晓度”和“观点知晓度”能够掌握大学生对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相关概念和基本观点的知晓程度,即吸引大学生关注的程度;“观点认同度”能够明晰大学生对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基本观点的认同程度,即引导大学生接受的程度。之所以引入三大变量进行分析,是因为社会思潮具有依附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如有的大学生仅仅听说过相关概念,并不知道其基本观点;有的知晓其基本观点,但未必认同;有的认同其基本观点,但并不知晓其相关概念,因此,这一分析模型可以克服社会思潮研究中“以概念代替观点、以知晓代替认同”等问题,更好地对社会思潮的影响进行剖析。
表1显示,大学生对社会思潮“概念知晓度”的排名依次为:(1)消费主义、娱乐主义、拜金主义;(2)民族主义;(3)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多边主义;(4)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5)历史虚无主义;(6)生态主义;(7)民主社会主义、自由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8)民粹主义、反智主义;(9)文化保守主义;(10)普世价值;(11)新左派、老左派。大学生对社会思潮“观点知晓度”的排名依次为:(1)消费主义、娱乐主义、拜金主义;(2)民族主义;(3)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多边主义;(4)历史虚无主义;(5)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6)生态主义;(7)民主社会主义、自由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8)文化保守主义;(9)民粹主义、反智主义;(10)普世价值;(11)新左派、老左派。大学生对社会思潮“观点认同度”的排名依次为:(1)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2)历史虚无主义;(3)民主社会主义、自由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4)普世价值;(5)民族主义;(6)消费主义、娱乐主义、拜金主义;(7)文化保守主义;(8)民粹主义、反智主义;(9)新左派、老左派;(10)生态主义;(11)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数据表明,五成左右的大学生知晓“消费主义、娱乐主义、拜金主义”“民族主义”“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多边主义”的概念,超过四成的大学生知晓其基本观点,但是,就“观点认同度”而言,排在前三的是“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自由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需要重点加以关注。这一结论也验证了“概念不代表观点、认知不代表认同、认同不代表知晓”的假设,更加清晰地刻画了认同版图的数据肖像。
表1 意识形态领域“概念知晓度—观点知晓度—观点认同度”三维分析模型
(二)“主流意识形态”五大领域认同度比较分析
通过三维分析模型,可以从整体上刻画意识形态的认同版图,但每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内部差异,则需要细化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加清晰地描绘其内部的全息图像。表2显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五大领域的认同度排名依次为:生态领域4.81分,社会领域4.77分,政治领域4.73分,文化领域4.69分,经济领域4.58分;此外,道路自信的得分为4.73分,总分为4.72分。数据表明,大学生对“环境保护”和“民生福祉”的认同度最高,但对“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尤其是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中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问题”还有待深化。
表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
(三)“社会思潮”五大领域认同度比较分析
为了进行内外部比较分析,将“社会思潮”的基本观点归纳为五大领域,既可以比较社会思潮认同度的内部差异,又可以与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外部比较。表3显示,大学生对“社会思潮”五大领域的认同度排名依次为:政治领域2.85分,文化领域2.65分,社会领域2.45分,生态领域2.31分,经济领域2.27分,总分为2.47分。数据表明,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的“社会思潮”更容易误导大学生。具体而言,民主社会主义的“阶级调和”论,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及普世价值所宣扬的“自由、民主、人权”“三权分立”,对大学生的迷惑性最大,需要重点关注。比较而言,“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得分为4.72分,“社会思潮”的认同得分仅为2.47分,可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依然十分巩固。调查中,43.0%的大学生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地位“非常巩固”,认为“比较巩固”的占45.8%。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持续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让正能量更加强劲、主旋律更加响亮。
表3 对若干社会思潮的认同情况及比较(%)
三、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的群体特征
(一)人口学特征
人口学特征主要考察不同“性别、长期生活地区”的大学生,在知晓度和认同度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第一,女生的“概念知晓度”“观点知晓度”整体高于男生,但男生比女生更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1)概念知晓度方面,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男女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态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自由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等3个概念,其余9个概念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生对“民粹主义、普世价值、新老左派”概念的知晓度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对其余6个概念的知晓度显著高于男生。(2)观点知晓度方面,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男女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民主社会主义”等2个基本观点,其余10个社会思潮的观点知晓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生对“民粹主义、普世价值、新老左派”观点的知晓度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对其余7个观点的知晓度显著高于男生。(3)就主流意识形态“观点认同度”而言,T检验结果表明,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 -3.968,P=0.000<0.05),女生的认同度(M=28.42,表示平均值,下同)显著高于男生(M=28.16)。(4)就社会思潮“观点认同度”而言,T检验结果表明,男女生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t=15.047,P=0.000<0.05),男生的认同度(M=39.89)显著高于女生(M=35.05),且男女生受影响最大的社会思潮均为“民主社会主义、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经分析认为,女生虽然比男生知晓程度更高,但受其影响反而较小,这应该是由于女生思想成熟度较高,理论辨别力较强,在引导上需要注意这一性别特点,精准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二,一线城市大学生的“概念知晓度”“观点知晓度”整体高于其他地区,但省会城市的大学生更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1)概念知晓度方面,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不同“长期生活地区”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为“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多边主义,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新老左派”等5个概念,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概念的知晓程度呈现“省会城市>一线城市>其他地区”的趋势,其他4个概念的知晓程度均呈现“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其他地区”的趋势。(2)观点知晓度方面,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不同“长期生活地区”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6个基本观点和基本趋势如下: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的知晓程度呈现“其他地区>一线城市>省会城市”的趋势;②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多边主义,民粹主义,普世价值,呈现“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其他地区”的趋势;③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呈现“省会城市>其他地区>一线城市”的趋势;④新老左派呈现“省会城市>一线城市>其他地区”的趋势;⑤就主流意识形态“观点认同度”而言,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长期生活地区”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F=1.046,P=0.351>0.05);⑥就社会思潮“观点认同度”而言,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长期生活地区”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0.344,P=0.000<0.05),经多重比较发现,省会城市对社会思潮的“观点认同度”(M=38.38),显著高于一线城市(M=37.15)和其他地区(M=36.52)。经分析认为,省会城市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知晓程度虽然较低,但受其影响反而最大,这应该与“一线城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集中、其他地区大学生受影响较少”有关,在引导上需要注意这一地区差异。
(二)组织社会学特征
组织社会学特征主要考察不同“学校、专业、年级”的大学生,在知晓度和认同度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第一,学校层次越高,大学生的“概念知晓度”和“观点知晓度”越高,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反而较小。(1)概念知晓度方面,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学校层次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除“民主社会主义、自由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概念的知晓程度呈现“其他本科高校>普通本科高校>211高校>985高校”的趋势外,其他概念的知晓程度则正好相反,学校层次越高,知晓程度越高。(2)观点知晓度方面,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学校层次的大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3个基本观点,其余9个社会思潮的观点知晓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民族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观点知晓度呈现“学校层次越高,知晓程度越低”的趋势,其他7个社会思潮均呈现“学校层次越高,知晓程度越高”的趋势。(3)就主流意识形态“观点认同度”而言,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学校层次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4.506,P=0.004<0.05),经多重比较发现,985高校的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认同度”(M=28.60),显著高于211高校(M=28.18)、普通本科高校(M=28.33)和其他本科高校(M=28.11)。(4)就社会思潮“观点认同度”而言,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学校层次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55.114,P=0.000<0.05),经多重比较发现,其他本科高校的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观点认同度”(M=41.37)显著高于985高校(M=34.52)、211高校(M=33.77)和普通本科高校(M=37.56);普通本科高校的“观点认同度”显著高于985高校和211高校。经分析认为,学校层次越高,知晓程度越高,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反而较小,这应该与优质教育资源有关。
第二,理工农医、艺术体育类大学生的“概念知晓度”和“观点知晓度”较低,但更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1)概念知晓度方面,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文史哲类大学生的“概念知晓度”整体高于理工农医、艺术体育类,理工农医类大学生整体高于艺术体育类。(2)观点知晓度方面,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除新老左派),其中,文史哲类大学生的“观点知晓度”整体高于理工农医类、艺术体育类,但是,艺术体育类大学生对“民族主义,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3个观点的知晓度高于理工农医类,且对“民主社会主义、自由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的观点知晓度最高。(3)就主流意识形态“观点认同度”而言,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29.916,P=0.000<0.05),经多重比较发现,文史哲类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认同度”(M=28.59),显著高于理工农医类(M=28.20)和艺术体育类(M=27.72);理工农医类大学生又显著高于艺术体育类。(4)就社会思潮“观点认同度”而言,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83.608,P=0.000<0.05),经多重比较发现,艺术体育类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观点认同度”(M=44.89)显著高于理工农医类(M=37.98)和文史哲类(M=33.91);理工农医类大学生又显著高于文史哲类。经分析认为,这应该与专业特点和课程结构有关,需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加强这一群体的教育引导。
第三,大三学生的“概念知晓度”和“观点知晓度”较高,但大二学生更容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1)概念知晓度方面,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一、大二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概念的知晓度最高,大二、大三学生对“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自由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3个概念的知晓度最高,大一、大三学生对其余8个概念的知晓度最高。(2)观点知晓度方面,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消费主义),其中,大一、大二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知晓度最高,大二、大三学生对“民族主义,普世价值,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新老左派,文化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自由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等6个观点的知晓度最高,大一、大三学生对其余3个概念的知晓度最高。(3)就主流意识形态“观点认同度”而言,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3.068,P=0.000<0.05),经多重比较发现,大一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认同度”(M=28.55)显著高于大二(M=27.97)、大四(M=28.21);大三学生(M=28.45)显著高于大二。(4)就社会思潮“观点认同度”而言,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46.270,P=0.000<0.05),经多重比较发现,大一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观点认同度”(M=34.46)显著低于大二(M=39.26)、大三(M=38.21)、大四(M=38.21)。经分析认为,大三学生经过两年完整的思政课学习和实践,对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概念和观点较为了解,记忆较为清晰;大二学生正处于学习的过渡期,容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
(三)政治社会学特征
政治社会学特征主要考察不同“政治面貌、学生干部经历、宗教信仰情况”的大学生,在知晓度和认同度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第一,学生党团员的“概念知晓度”和“观点知晓度”较高,但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大学生更容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1)概念知晓度方面,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除生态主义,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自由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党团员大学生的“概念知晓度”整体高于群众。(2)观点知晓度方面,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除民族主义,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自由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党团员大学生的“观点知晓度”整体高于群众。(3)就主流意识形态“观点认同度”而言,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6.030,P=0.021<0.05),经多重比较发现,党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认同度”(M=28.87)显著高于团员(M=28.35)和群众(M=27.88);团员显著高于群众。(4)就社会思潮“观点认同度”而言,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6.651,P=0.000<0.05),经多重比较发现,群众对社会思潮的“观点认同度”(M=40.85)显著高于党员(M=36.87)和团员(M=36.56)。经分析认为,这一结果与党团教育和党团活动有关。
第二,有学生工作经历的大学生的“概念知晓度”“观点知晓度”高于无学生工作经历的,但无学生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更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1)概念知晓度方面,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有无学生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的为“民粹主义,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新老左派”等3个概念,其余9个概念均存在显著差异,且有学生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显著高于无学生工作经历的。(2)观点知晓度方面,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有无学生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的为“民族主义,生态主义,新老左派,民主社会主义、自由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等4个基本观点,其余8个的观点知晓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且有学生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显著高于无学生工作经历的。(3)就主流意识形态“观点认同度”而言,T检验结果表明,有无学生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4.907,P=0.000<0.05),有学生工作经历的大学生的认同度(M=28.42)显著高于无学生工作经历的(M=28.08)。(4)就社会思潮“观点认同度”而言,T检验结果表明,有无学生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4.914,P=0.000<0.05),无学生工作经历的大学生的认同度(M=38.11)显著高于有学生工作经历的(M=36.49)。经分析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生工作经历,的确有利于提高政治社会化程度,增强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辨别力。
第三,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的“概念知晓度”“观点知晓度”高于有宗教信仰的,但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更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1)概念知晓度方面,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有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多边主义,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老左派”等5个概念,且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显著高于有宗教信仰的(除新老左派)。(2)观点知晓度方面,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有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多边主义,消费主义、娱乐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老左派,民主社会主义、自由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等6个观点,且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显著高于有宗教信仰的(除民主社会主义,新老左派)。(3)就主流意识形态“观点认同度”而言,T检验结果表明,有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2.197,P=0.029<0.05),无宗教信仰大学生的认同度(M=28.33)显著高于有宗教信仰的(M=27.92)。(4)就社会思潮“观点认同度”而言,T检验结果表明,有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5.968,P=0.000<0.05),有宗教信仰大学生的认同度(M=41.57)显著高于无宗教信仰的(M=36.78)。经分析认为,宗教信仰本身限制了对其他社会思潮的知晓度,对社会思潮的辨别力也相对较弱。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尝试提出意识形态领域“概念知晓度—观点知晓度—观点认同度”三维分析模型,并运用实证调查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予以验证,取得了一些可靠的研究成果。
在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研究中,概念不代表观点、认知不代表认同、认同不代表知晓,需要加以区分以明晰认同版图。就“概念知晓度”和“观点知晓度”而言,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主要为“消费主义、娱乐主义、拜金主义”“民族主义”和“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多边主义”。但就“观点认同度”而言,排在前三的是“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自由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需要重点加以关注。
比较而言,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依然十分巩固,但不同群体对社会思潮的认同度存在显著差异。经统计分析,“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得分为4.72分,远高于“社会思潮”的2.47分,但是,总的来看,男生、省会城市的大学生、普通本科高校的大学生、理工农医艺术体育类大学生、大二学生、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大学生、无学生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更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
“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尤其是需要重点关注和加强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阵地的建设和巩固,在这个方面,“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论述形成了集壮大主流意识形态的战略方针论、做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战略主导论、引导社会思潮方向的战略战术论、构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战略支撑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目的论为一体的逻辑架构,彰显出深刻的战略底蕴”,[8]需要在引领和治理中落实落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