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调查处(下)

2021-06-08杨守礼黄胜利

黄埔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正黄埔总队

□ 杨守礼 黄胜利

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调查处(上)》中,我们已经就毕业生调查处在抗战期间随战局演变办公地点不断内迁的过程、隶属编制和任官的变化、蒋介石对毕业生调查处的指令、毕业生调查处的下属机构、规章制度的建立、及新生活俱乐部等方面作了评介,现再就抗战期间毕业生调查处关于黄埔军校子弟学校üü中正学校、收容失业和伤残毕业生、停止同学会性质组织活动、视察慰劳和恳亲、及指导教育与宣传出版诸方面作进一步的评介。

黄埔军校子弟学校——中正学校

1934年6月16日,中央军校在南京举行建校10周年纪念大会。鉴于黄埔同学流动性很大,无暇兼顾子女教育,遂由胡宗南、刘咏尧、黄雍等同学代表151人提议,筹办黄埔子弟学校,以教育同学子女,使能负荷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之使命”,并决定交由中央各军校毕业生调查处负责筹办。毕业生调查处处长为刘咏尧,副处长黄雍。1936年2月10日建成开学,命名新生学校(当年10月31日正逢蒋介石50寿辰,遂改为中正学校),以刘咏尧为董事长,黄雍为校长,教务部主任王晓春,训导部主任贺澍,总务部主任王友灜,幼稚园主任胡淑英。抗战爆发后,中正学校内迁重庆。1939年9月29日,中正学校在渝复课,校址在重庆小龙坎覃家岗。12月25日,举行中正学校复校及遗族工厂开幕典礼。此时,中正学校聘何应钦为名誉董事长,胡宗南、黄雍分任正副董事长,刘咏尧、谢远灏分任正副校长。12月3日,第二次校董会决定撤销副校长的设置,增设教务长一职,并由田绍翰常务校董兼任教务长。1942年后,黄雍改任校长,田绍翰任副校长。在重庆复校后的校董会有校董117人。其中黄埔1期61人,占半数以上,集团军司令、军师长级别以上任职者约90余人。

黄埔军校子弟学校,为流动性很大的军人子弟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安全,且具有较高教育质量的就读环境,以减轻军人的负担,使其全力以赴尽军人保家卫国的天职。黄埔子弟学校üü中正学校过去很少有人提及,甚至它的师生对自己的这段经历也讳莫如深。今天黄埔军人对中华民族抗击日寇所做的历史性贡献已经得到彰显,我们对黄埔军校、黄埔军人以及抗日战争都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对中正学校也应该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这不仅是黄埔军校研究者关心的课题,更是当年中正学校师生群体和他们的亲友及后裔极为关注的话题。

对于中央各军校毕业生调查处而言,中正学校是以培育黄埔将士的后裔成为人才为宗旨的,而这些黄埔将士是在以生命为代价,为国家和民族与敌人做着殊死的战斗。所以为中正学校而工作,是在告慰为民族而牺牲的烈士英灵,也是向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士们表达我们对他们的关爱和报答。中正学校的工作不只是单纯的教育工作,中正学校的教职员工是在代表全民族和整个国家,向烈士们和在前方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将士们,践行我们国家和民族对他们的承诺。这是一项庄严神圣的历史责任!

中正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精英云集。有早年湖南大学中文系主任、书法家孙佷工(任语文教员、代副校长),著名作家骆宾基(解放后全国文联常委)、丰村(解放后上海文联副主席)、柳惠初(柳亚子之侄)、李岳南、丰乃天、宋慕法,著名诗人郭德浩(高兰),著名画家许敦谷(太谷),著名音乐家刘亚琴、王菊英,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同窗好友张超等。这里给出中正学校校长黄雍和副校长田绍翰1943年8月给杨希贤女士颁发的中正学校英文教员聘书。杨希贤曾连任 台湾国立师范大学 三届家政系主任,著述颇丰,2011年病逝于北京太阳城国际老年社区,终年96岁。

/ 校长黄雍和副校长田绍翰1943年8月给杨希贤女士颁发的中正学校英文教员聘书。原件由杨希贤的女儿戈定瑜女士提供。

在抗战期间,毕业生调查处有关中正学校的记录如下:

1936年2月10日,于南京创立黄埔子弟学校üü新生学校开学。7月,改称中正学校。

1936年3月12日,新生学校补行开学典礼。

1936年10月31日,新生学校改称中正学校。

1939年3月1日,成立贵阳中正学校。

1939年8月1日,成立成都中正学校。

1939年9月29日,成立于南京的中正学校在重庆复课。

1939年10月1日,在重庆召开中正学校复校后第一次校董会。

1939年10月15日,在重庆建立阵亡同学遗族工厂。

1939年12月3日,在重庆召开中正学校复校后第二次校董会。

1939年12月25日,在重庆举行中正学校复校及遗族工厂开幕典礼。

1939年期间,在重庆小龙坎覃家岗中正学校附近凿防空洞6处,可容师生两千人。

1940年4月10日,宋 庆 龄、宋美龄、宋霭龄参观中正学校及遗族工厂。

1940年10月31日,成立章曲中正学校。

1941年1月1日,成立中央军校第八分校中正学校。

1941年6月9日,订定《中正学校对于各军校毕业生遗族免费办法》。

1941年6月13日,奉发胡参政员文虎捐款10万元,分发中正学校和遗族工厂各5万元。

1941年9月1日,成立宁夏中正学校。

1942年1月26日,成立淮安中正学校。

1942年2月2日,成立西京中正学校。

1942年6月5日,通令各地中正学校不得自由募捐。

1942年6月9日,修正《遗族同学在中正学校免费就学办法》。

1942年8月1日,成立桂林中正学校。

1942年8月12日,奉军政部令批准派该处主任秘书田绍翰兼任遗族工厂厂长。

1942年8月24日,奉蒋委员长令发给遗族工厂内遗族一次救济金11600元。

1942年9月2日,具中正学校学生中之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遗族子女名册,签请蒋委员长赐给教育费。

1943年3月8日,各地中正学校名称一律冠以所在地地名,并划一教育宗旨与原则,及校训、校徽、校旗、校歌等。

1943年9月30日,裁撤淮安中正学校。

其中这些事件凸显了当时的领导人、社会各界、毕业生调查处及中正学校,对于为国捐躯毕业生后代的关切:成立阵亡同学遗族工厂,举行中正学校复校及遗族工厂开幕典礼;宋庆龄、宋美龄、宋霭龄参观中正学校及遗族工厂;订定《中正学校对于各军校毕业生遗族免费办法》;参政员胡文虎捐款10万元,分发中正学校和遗族工厂各5万元;蒋介石发给遗族工厂内遗族一次救济金11600元;提出中正学校中毕业生遗族子女名册,签请蒋介石给予教育费等一系列措施。

/ 1940年4月10日,宋庆龄、宋美龄、宋霭龄视察重庆中正学校遗族工厂。她们手中所拿是遗族工厂的产品。(照片来源: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

1945年9月6日,国共谈判期间,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专程到覃家岗中正学校,拜访早年湖南大学中文系主任、书法教授孙佷工先生和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同窗好友张超,两位与毛泽东一行欢叙。当时两人都在中正学校任教,孙俍工任语文教员,代理副校长,他们都与国民党要人有很深的关系。次日《新华日报》对毛泽东等三位中共领导人的这一活动作了报道。

1942年8月12日,毕业生调查处主任秘书田绍翰兼任遗族工厂厂长。田绍翰是除了刘咏尧和黄雍之外,对遗族工厂倾注心血最多的人,他担任厂长是最恰当的人选。关于中正学校遗族工厂有如下记述:“沿成渝公路由北向南有三个入口进中正学校,北起第三个入口西行,有一个十字路口,由此向北进入中正学校办公区和教学区,向南则进入遗族工厂大门。遗族工厂有四栋厂房,及办公室、物料间、厨房、宿舍、厕所等多栋建筑。开办遗族工厂是刘咏尧、黄雍、田绍翰三位黄埔老校友,在筹备复校过程一直精心打造的重点,他们要为为国牺牲将士的妻儿老小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所,让烈士的灵魂能够安息。黄雍任荣誉军人生产事务局筹备处处长和军政部荣誉军人总管理处专任副处长后,还不时派他网罗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来工厂指导生产,协助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困难,工程师魏兆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庆中正学校和遗族工厂受到宋氏三姐妹,特别是宋美龄更多的青睐。因为重庆中正学校设有规模颇大的遗族工厂,有人也称该校为þ黄埔遗族学校’,其实早在北伐时期为培养北伐烈士遗孤,就由宋美龄主持开办了þ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中正学校和遗族学校有密切的联系,1947年11月,黄雍校长带领上海中正学校童子军到南京露营时,就到遗族学校访问,受到校方的热烈欢迎和招待,同时在国防部大礼堂和遗族学校受到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分别接见、训话和交谈。重庆中正学校遗族工厂同时也是中正学校女生劳作课的场所。此外另地辟有(廖)仲凯农场,是中正学校男生的劳作课场地。”(杨守礼、黄胜利:《中正学校üü黄埔子弟学校》,待出版)。

1944年,在日寇为打通南北交通线的一号作战中,中国遭到巨大挫折,而此时中国远征军也急需补充有知识的青年军人接收先进的美式装备,于是,蒋介石发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号召,掀起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1944年秋的一天,在黄雍校长的陪同下,杜聿明将军来到重庆中正学校,作知识青年参军保家卫国的动员。此时,杜聿明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借其回陪都述职之机,黄雍将其请到中正学校与青年学子见面。据黄埔5期罗念前之子、中正学校学生罗大周回忆:杜聿明将军在动员报告中讲述了国际形势,介绍了印缅战场实况。他说:“日军虽然顽凶,但只要中、美、英齐心合力,完全可以打败它!”他还讲述了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激励学生参军。晚上,学校文工团演出了郭沫若的《棠棣之华》,讴歌为知己者死的聂政姊弟,激励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当剧中人聂莹高唱:“去吧!兄弟呀!我望你鲜红的血液,化作红花,开遍中华,开遍中华的时候,同学们感动得流泪。第二天,中学部的同学们踊跃地参军,他们戴上大红花,坐上军车,在军乐和鞭炮的热烈气氛中奔赴抗日战场。黄雍校长的内弟郑本,是上世纪30年代著名演员郑挹梅(露伊)的弟弟,也是中正学校的学生,在此次动员后也毅然地参了军。

中正学校学生向士弘从远征军复原后,1946年即发表了题为课堂到战地的感触文字,充分表达了一个热血青年投笔从戎的精神状态:“三十三年(1944年),先之以中原失利,继之以湘桂溃退,好像决了堤的江河,举国人心惶惶,风声鹤唳。热血青年再也不能安坐教室了,又因蒋主席号召,各地青年纷纷自动请缨,走入战斗的行列。我也瞒了家庭,不顾亲友的劝阻,断然地加入了战斗行列。先期同学暗示我,印缅的原始森林是不见天日的,也不能阻止我,因为你还没有从军吗?”这句话,对我刺激太大了。你能说你不是中华民国的国民吗?你能推辞国家兴亡之责吗?你没有当兵的义务吗?只要不是没有人性的青年,谁都不能承受这几句问话。”

为鼓励学生从军,蒋介石特令蒋经国和蒋纬国参加远征军服役。国民党高官与社会名流也纷纷带头把子女送上前线:如四川省、陕西省、贵州省政府主席张群、祝绍周、杨森之子张继正(留美归来在四川大学任教授)、祝源远、杨汉渝,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之子顾福生,剧作家田汉之子田申,画家徐悲鸿之子徐伯阳等,都在征招运动中争相奔赴战场。学生青年投笔从戎成为当时一大潮流。据统计,中央、重庆两大学报名者竟达在校生的1/3;同济大学1200多名学生中报名者竟有862人,经筛选有386人参加了中国驻印军;西南联大亦有1129人奔赴沙场。至1945年元旦,应征入伍的青年军共12万人,入印缅参战的有1万余人。包括中正学校学生在内的青年军,参加缅北大反攻诸战役,对打通中印公路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华民族危亡的关头,大批热血知识青年为抗击日寇而英勇献身,他们写下了抗战史上的绚丽篇章,值得我们永远崇敬和铭记。

收容失业和伤残毕业生

收容考核失业毕业生是毕业生调查处最基本的工作之一,考核的结果作为失业同学分派工作的标准。最早对失业军官的考评是以谈话形式进行。1935年考评1637人;1936年 考 评1652人;1937年9月,为此专门成立了失业毕业生集中管理处”;1937年,在南京举行社会军训教官考试三次,与试者1546人;1938年初,在长沙对集中管理之失业军官举行甄别考试一次,考取者372人,编为军官大队施行训练;1938年7月,对集中管理之失业毕业生2367人举行甄别考试,并在武昌成立军官总队,随即撤销了失业毕业生集中管理处”,失业毕业生的收容、训练、考核和管理就由军官总队负责。军官总队所辖两个大队,1939年初扩编为3个大队,1940年11月更扩编为10个大队,1941年12月又开始增设10个大队。1942年5月,军官总队遵令开始缩编,规定本年9月底以前先裁并10个大队,至本年底编至5个大队。1943年2月17日,对于军官总队之处置办法,经蒋介石批准,除合于退役者外,其余待命移垦西北。

毕业生调查处关于失业毕业生的收容、训练、考核和管理过程如下:

1936年12月28日,收容失业毕业生246人,组成劳动服务干部团。

1937年5月20日,举行国民军训教官初选与考试之失业毕业生1546人。

1937年9月1日,于南京成立失业毕业生集中管理处”。

1938年1月5日,收容失业毕业生372人,编队施训。

1938年7月10日,对集中管理之失业毕业生2367人举行甄别考试。

1938年7月15日,在武昌成立军官总队,并即撤销失业毕业生集中管理处”。

1939年2月1日,军官总队所辖之两个大队扩编为3个大队。

1940年8月1日,军官总队遵令增设感化队一队,收训服军役之毕业生。

1940年11月1日,军官总队遵令由原辖之3个大队扩编为10个大队。

1941年9月26日,特设东北讲武堂毕业生通讯处,收训之学员228人奉准分发工作。

1941年11月1日,军官总队遵令增设海军大队。

1941年12月1日,军官总队遵令开始增设10个大队。

1941年12月4日,特设东北讲武堂毕业生通讯处,选学员200人,送东北战地工作人员训练班受训。

1942年1月18日,审定《军官总队拟定老弱残废失业毕业生安置办法》草案。

1942年3月13日,特设东北讲武堂毕业生通讯处增设所属军官大队内之第五中队。

1942年3月15日,举行军官总队失业军官集团考核。

1942年4月1日,遵令裁撤军官总队之海军大队。

1942年4月28日,奉令转知军官总队自本年5月份起停止收训行伍出身失业军官。

1942年5月1日,军官总队遵令开始缩编,规定本年9月底以前先裁并10个大队,至本年底编至5个大队。

1942年5月12日,修正《军官总队收训失业军官审查证件办法》。

1942年6月20日,请准暂缓撤销特设东北讲武堂毕业生通讯处及该处所属之军官大队。

1942年7月19日,转报军官总队拟呈,遵令缩编实施办法。

1942年8月9日,特设东北讲武堂毕业生通讯处选送学员编入中央军校第七分校东北总队受训。

1942年12月28日,依据调整中央军事机构原则及办法,核定军官总队裁撤问题一律由铨叙厅办理。

1943年1月5日,颁发军官总队干部预习队第1、2、3、4各期学员训练期满证明书。

1943年2月17日,军官总队处置办法,经蒋介石批准,除合于退役者外,其余待命移垦西北。

1943年3月2日,军官总队奉部令办理附属机关紧缩。

1943年10月7日,开始办理军官总队失业军官集团考核。

毕业生调查处对失业、重伤、残废、衰老同学尽力设法介绍工作或酌情予以资助,1936年底前,救济人数达3520人。1937年8月起,奉令将失业同学集中管理,听候分发工作,在未分发前由军政部发给每人15元生活费。到1938年7月底,已分发工作者共计7814人。1938年底,已分发11472人。

毕业生调查处对于伤残和捐躯毕业生家属给以特殊关照,我们仅收集到部分事例:

1937年2月1日,收容二等伤毕业生68人,成立重伤同学训练班。

1938年3月12日,开始办理毕业生伤亡调查。

1938年3月16日,订定《筹设阵亡同学遗族工厂计划纲要》,并获军政部发给开办费1万元。

1939年10月15日,成立阵亡同学遗族工厂。

1940年3月11日,开始筹 备抗倭阵亡同学追悼会。

1940年7月7日,举行抗倭阵亡同学追悼大会。

这里要指出,毕业生调查处对于伤残同学的收容和对捐躯毕业生遗族的特殊关照,与军政部荣誉军人总管理处和荣誉军人生产事务局的工作彼此协同,共同完成这份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关于这一点我们今后会有专文记述。

停止同学会性质组织活动

早在1927年3月7日,蒋介石重新发布通令,禁止黄埔军事政治学校学生组织同乡会或其他小团体,1930年11月,他宣布撤销黄埔同学会。12月12日,蒋介石指派田载龙成立中央军校毕业生调查科,直隶校本部。此后,他就禁止军中所有同学会、同乡会等各种组织,直到抗战期间,一直指令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调查处,严禁各军校内产生各式各样的同学会一类的组织。毕业生调查处也一直严格贯彻蒋介石的指令。下面的一些记录可见一斑:

1937年4月24日,广东通讯处主任侯志明呈报留粤高教班同学组织之学术研究班已遵令停止活动。

1937年5月28日,浙江 通讯处主任宣铁吾与航空学校副校长蒋坚忍联名呈报,航空学校同学会撤销。

1937年6月12日,据陆军大学学友社报告,该社遵令于本年5月31日结束。

1937年8月3日,军事委员会交航空委员会报告,该会航空机械学校毕业生指导委员会遵令撤销。

1938年7月16日,中央军校广州分校特别班简报,该班师生互助会遵令于本年7月底撤销。

1939年3月26日,四川省通讯处主任史良呈报,成都分校毕业生周熙等,及中央军校特别班川籍毕业生,在蓉各自设立之通讯组织已予制止。

1939年4月6日,令陕西省通讯处查明,成都分校驻陕同学自成通讯组织情形,即予以归并。

1939年4月29日,辎重兵学校毕业生冯志远简报,遵令取消所组设之辎重学术研讨会。

1939年7月17日,驻中央军校通讯处主任邓文仪呈报,本校第10期毕业生田豫生、王重之等私设通讯处组织,已予制止。

1939年8月5日,驻中央军校第四分校通讯处主任吴敬群呈报,遵令转饬该校驻翁源同学通讯处,克日撤销。

1939年8月15日,据浙江省通讯处主任宣铁吾、副主任胡履端呈报,军委会干训团毕业生蔡步青等,在浙组设该团同学通讯处,已勒令取消。

1941年4月8日,令广东省通讯处将毕业生杨志诚所办《新军人月刊》社专办月刊,不得再有类似同学会组织之行为。

1941年9月2日,处理广东省通讯处报告,中央军校第7期同学在粤组织同学会案。

1942年1月21日,据湖南省通讯处呈复,遵令转饬中央军校高教班毕业生在湘所设之同学会,克日撤销。

1942年5月2日,中央军校第17期通信兵科同学通讯处,遵令撤销。

1942年5月15日,广东省通讯处报告,遵令解散《新军人月刊》社。

1942年6月14日,请中央军校取缔高教班所办之《忠勇月刊》社,不得有类似同学会之组织及行为。

1942年10月15日,令苏皖两省通讯处,查报张国南组织黄埔同学会淮北分会情形。

蒋介石为什么这么严格控制军校和部队中产生同乡会、同学会一类组织呢?这要从1927年蒋介石发布通令禁止黄埔军校组织同乡会或其他小团体谈起。同乡会是一个以出身地域为纽带的组织。在旧中国军阀混战的环境下,能在军界出头的人基本都拥有起家部队,清末有曾国藩组建的湘军,近代有段祺瑞的皖军、冯国璋的直系军、张作霖的奉军、阎锡山的晋军,还有桂军、滇军等等。在外国势力操纵下,军阀之间恶斗不止。而黄埔军校是提倡精诚团结精神和完整国家观念的,这是黄埔军校与旧军队截然不同之处。在当时中国四分五裂、军阀派系林立、民族国家意识缺乏的情况下,强调国家意识,打破地域观念,对树立统一、完整的大中国意识有重要意义。蒋介石指出:“现在所谓的直系皖系奉系,就是以同乡为中心,结果我们如果还要学他,那还不是一样的糟么。”与拥有起家部队的杂牌军将领不同,黄埔军校的学生没有起家部队,更没有军政界人脉关系。黄埔系将领的部队都是蒋介石嫡系部队的一部分,对蒋介石没有利益冲突和统治威胁。没有私人起家部队是黄埔系将领受到蒋介石信任和重用的主要原因,因此蒋介石一直禁止黄埔军校组织同乡会或其他小团体。

但是,国民党军也是一批军阀起家部队的联合体。杂牌部队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存在利益冲突,更会威胁蒋介石的统治。黄埔军人为其所爱,但不能有任何人、任何组织干扰他的权威。所以当他1930年11月撤销黄埔同学会,继而成立中央军校毕业生调查科和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调查处,全面控制包括黄埔军校在内的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之后,就坚决地查封各军校、各部队私自成立的毕业生组织,包括各种同学会、同乡会、军人杂志社、通讯处等,以杜绝对他通过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调查处控制毕业生的干扰和挑战。

视察慰劳和恳亲

到各省市和军队通讯处视察工作是毕业生调查处的常规工作,视察的同时就兼顾慰劳各地毕业同学。慰劳和恳亲是毕业生调查处联络毕业生的柔性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其年度工作纲要中就列明:要与服务于中央各机关同学密切联系,而且强调以军训部、执法总监部、抚恤委员会和铨叙厅四处为特要”,随时访问各方来渝同学并订定访问办法”。举行在渝同学春节联谊会;招待来渝出席参谋长会议、兵役会议、保安会议同学,举行茶会;邀集在中训团党政班受训的中央各军校同学举行联谊会;举行中央军校成立周年纪念大会;举行在渝同学冬季聚餐会等。这些联谊会、茶会、聚餐会就是要具体落实工作纲要的要求,对于增强毕业生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们查到的毕业生调查处视察、慰劳和恳亲的记录如下:

1937年10月15日,本处主任秘书谢远灏赴晋豫前线视察慰劳。

1937年10月23日,本处处长刘咏尧赴淞沪前线视察慰劳。

1938年5月15日,派孙常钧、张弥川、王家槐三同学分赴平汉路沿线及晋西、陕东、浙西、皖南等战地视察慰劳。

1939年1月31日,举行本 处临时会报,研讨筹备在渝同学恳亲事宜。

1939年6月28日,派本处通讯股股长蔡汝慎随同中央慰问团北团出发视察慰劳。

1940年1月20日,举行在渝同学春节联谊会。

1940年3月31日,招待来渝出席参谋长会议、兵役会议、保安会议之同学,举行茶会,并印送本处工作简报。

1940年12月20日,派员视察驻中央各机关通讯处工作。

1941年6月16日,召集在渝同学举行中央军校成立第17周年纪念大会。

1941年9月17日,派本处主任秘书田绍翰出发赴陕川甘青宁豫鄂省视察各地通讯工作及军官总队各大、中队情形,并慰劳各地同学。携带本处特制之慰劳册1500本分送。

1942年1月9日,派员访问驻中央各机关通讯处负责人员。

1942年3月8日,派军官总队总队长杨良出发赴黔桂湘赣浙闽粤等省视察各地通讯工作及军官总队各大队、中队情形,并慰劳各地同学。携带本处特制之慰劳册1500本分送。

1942年9月20日,邀集在中训团党政班第20期受训之中央各军校同学举行联谊会。

1942年10月13日,成立本处员兵消费合作社。

1943年6月16日,在重庆抗建堂举行中央军校成立第19周年纪念大会,到会同学七百余人。

1943年12月26日,在重庆中正学校举行在渝同学冬季聚餐会,到会者三百余人。

指导教育与宣传出版

毕业生调查处对毕业生指导教育的宗旨是:使毕业生在思想、学术、生活、工作及修养等方面力求进步。具体办法为:举行小组讨论会,学术演讲会,时事、政治、经济、军事、工作方法座谈会,读书会,辩论会,职员眷属敦谊会,聚餐会,政治问答及刊发《会声月报》《黄埔潮音》和《血花丛书》等。

关于《血花丛书》我们查到的有:

黄埔论丛(选辑同学讲稿论著)

黄埔事业集

精忠录(抗倭殉难同学事略)

羔墙集(领袖手谕、信札、照片及生活论著选辑)

校长训话集

何部长敬之先生训话集

修养与人生(1937年8月15日出版)

为学的目的与方法(1937年8月15日出版)

各级通讯工作人员应有的认识与修养(1942年12月1日出版)

《会声月报》1937年2月创刊,每月一期,到8月出至第五期后,因战局变化毕业生调查处西迁,驻地屡次更换,印刷困难,直至1940年4月才在重庆继续出版第六期,此后基本保持每月一期。不过到1942年2月15日出版《会声月报》第二卷第十二期后,直到7个月后的1942年9月10日才出版第三卷第一期,第三卷第二期也推迟到1942年11月10日才出版,而第三卷第三、四两期合刊到5个月后的1943年4月14日才面世,第五、六两期分别于1943年8月15日和1943年12月15日出版,都各自间隔了4个月。实际上《会声月报》已经不是月刊了,甚至已经不是季刊了。这可能与1942年中开始缩编有关,4月21日该处由原有的三科九室改为六科三室,12月18日裁减员兵四分之一,1943年2月12日将现编制之六科三室改为五科二室。几个月内连续缩编,影响了业务工作,而且由于人员的减少,相应也会把刊物发行作一些调整。

除《会声月报》《血花丛书》以外书刊具体出版发行记录如下:

1939年2月5日,开始编发《政治通告》。

1939年6月15日,编成本处《工作计划大纲》,及本处《法规汇编》第一集。

1940年3月8日,开始编发《指导通讯》。

1940年12月13日,该处编发之《指导通讯》改名为《黄埔潮音》。

1943年12月5日,开始编订《通讯工作人员手册》。

1943年12月17日,订定《会声月报各地方版刊行简则草案》。

抗日战争期间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调查处的各种变化和工作情况,我们收集的资料大体上在1937年至1943年年底这段时间,1944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段时间的资料比较少,这反映了毕业生调查处工作的重要性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有关机构对其资料收集整理的关注度也相对减少。但是毕业生调查处的工作直到解放战争期间,也还在继续,我们曾在《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调查处是国共两党斗争的隐秘战场》(《黄埔》2017年第6期)一文中,对黄雍利用其毕业生调查处湖南省通讯处主任的身份,为推动湖南起义所作的重要贡献就是一个例证。尽管1944年以后,关于毕业生调查处的关注度有所下降,不过在浩瀚的资料库里总会有一些相关的记载,有待研究者去进一步挖掘和补充。

猜你喜欢

中正黄埔总队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黄埔精神之当代阐释
无题(3)
魏晋时期的中正品评与考察乡论
陈福成:为祖国统一尽力是两岸黄埔人的天职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环保警察
少先队有没有“五道杠”?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