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的诗歌朗诵活动
2021-06-07瞿弦和张筠英
瞿弦和?张筠英
我们的集邮册中有两本与众不同,里面没有一张邮票,存放的都是从报刊上剪下来的演出广告。第一份是我们1965年大学毕业剧目向社会公演的首场——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61班毕业剧目《青松岭》和歌舞·演唱·独幕话剧,演出地点在实验剧场。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61班毕业演出广告
55年过去了,绿色的集邮册外壳已脱落,但内容依旧完好,几百份演出广告记录了我们夫妻二人参加话剧演出和朗诵会的从艺经历,其中也留下改革开放初期朗诵活动的记录。 这里,我们仅以留存的演出广告为据,写下作为亲历者的回忆。
朗誦是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语言艺术,它是时代的号角,抒发心声、陶冶情操,有着激发、鼓舞战斗士气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的朗诵活动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先看1976年11月和12月《人民日报》上的诗歌朗诵演出广告。
人们也许能记得,1976年11月第一台大型诗歌朗诵会的节目单是这样的:三军将士诗(金翼、李丽娜、肖国隆朗诵),大庆诗(瞿弦和朗诵),大寨诗(张元昌朗诵),郭沫若诗《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金乃千朗诵),赵朴初诗《反听曲》(殷之光朗诵),贺敬之诗《中国的十月》(马加奇、刘璐等朗诵)以及合唱《红太阳》等。
工人体育馆、首都体育馆分别坐落在北京的东西,改革开放初期在这里举办的诗歌朗诵会成为朗诵活动的亮点,经常一票难求,座无虚席,习惯被近距离欣赏的语言艺术在这里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共鸣。
从1977年开始,在体育馆举办的朗诵活动紧紧围绕粉碎“四人帮”、怀念周总理、纪念毛主席的主题,主办单位除文化部外,以诗刊编辑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为主。
我们留存着1977年1月7日在工体的“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诗歌朗诵音乐会的演出广告和1月21日在首体的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文艺演出的请柬。
在这两场大型朗诵会上,石祥诗《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殷之光朗诵、刘诗昆钢琴伴奏),李瑛诗《一月的哀思》(冯明义、张筠英朗诵),《周总理办公室门上的一张大字报》(齐越 、赵凤翔朗诵)三首作品令人难以忘怀。
诗言志,歌永言,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即以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我们作为当年的亲历者,很想讲述几个真实的故事。
诗人石祥在地震棚里创作了长诗《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他欲让周总理身上那种谦虚谨慎、高风亮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感召后人,让大家在思念和缅怀中继承和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更多的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周总理办公室那束灯光从不熄灭,它始终照耀着人们前进的方向,给人以不竭的力量。
殷之光老师说:“我和刘诗昆排练到深夜,那场演出,首都体育馆爆满,连演了五场!”石祥老师回忆说:“到首都体育馆现场听殷之光朗诵这首诗那天,因观众满场,人很多,我到达时已经开演了,门口两位女同志提醒我:‘带手绢了吗?一会儿你自己会用。”随着朗诵,人们仿佛又看到了周总理操劳的身影,场内哭声一片,人民群众把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化作奔涌不止的泪水表达出来。
殷之光朗诵《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刘诗昆伴奏)
诗人李瑛的《一月的哀思》发表于1977年,它描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真实情景,诗人选择典型的细节描写,运用排比句式表达内心的激情。读诗的人无不感动,它让人难以看完,难以读下去,欲语泪先流。
张筠英是此诗的首诵者之一,今天回忆起在工人体育馆的朗诵还沉浸在感动之中。她回忆:“接到任务,最先看到的是《一月的哀思》500多行的全诗。读第一句‘我不相信,心就揪起来了,一口气读完我已泪流满面,真想大哭一场。到了演出场地北京工人体育馆,我与合作者冯明义还忐忑不安,不知观众是否和我们感同身受?但随着全场的寂静、沸腾的掌声,我们体会到‘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真正含义。中国唱片社破例出版了唱片,这也许是朗诵类完整诗歌的第一张。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只因现场同期录音问题未能实现,现在想来真是可惜。”
《一月的哀思》这首诗本来是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董行佶老师朗诵的,筹备组的小高专程去董老师家,董老师说:“我近期身体不适,我给你们推荐个合适的人选,她叫张筠英,是我学生。”刚从部队复转的小高回来问瞿弦和:“你认识张筠英吗?”“认识。”“你知道她在哪住吗?”“她住在我那儿。”“什么?”“她就是我爱人。”小高恍然大悟。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青年师生们为拍摄世纪诗人李瑛专辑,组建了“一月的哀思”摄制小组。师生们找到冯明义和张筠英老师1977年录制的《一月的哀思》黑胶唱片,反复倾听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影响广泛的朗诵作品。朗诵者铿锵的语调、鲜明的节奏、丰沛的情感,让同学们感受到来自诗歌和朗诵结合的独特魅力,也感受到全国人民对周恩来总理的热爱和周总理逝世后的悲痛与怀念。
在朗诵会中,唯一不是诗体的作品是《周总理办公室门上的一张大字报》,作者是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遥想当年,稍能识文断字的人,没写过大字报者不多,没看过大字报的人更少。而这张大字报与众不同,它朴实无华,充满真情。文中写道:“周恩来同志,我们要造你一点反,就是请求你改变现在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才能适应你的身体变化情况,从而你才能够为党工作得长久一些、更多一些。”
担任朗诵的是新中国第一代播音员、开国大典在天安门上转播实况的齐越老师和北京广播学院的赵凤翔老师。他们出现在朗诵会现场,本已引发观众极大的关注,而在读到“才能适应你”后面特别停顿了一下,再读出“身体变化情况”,重音又放在“变化”两字上,表达出人们对总理健康状况的担忧,情真意切。
时隔40多年,近日与齐越老师女儿齐虹通电话,她又一次告诉我们,齐越老师特别珍惜这场演出的经历,演出剧照也保存完好,一直压在书桌玻璃板下,旁边一张就是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周总理和少年儿童在一起的照片,那个小女孩就是张筠英。
当时,在北京的民族宫礼堂、北展剧场、儿童剧场、天桥剧场、北京市工人俱乐部、中山公园音乐堂、首都剧场、二七剧场、人民剧场、西单剧场、红塔礼堂以及首钢剧场都举办了各类朗诵会。 同时期朗诵的作品还有光未然诗《伟大的节日》、郭小川诗“秋歌”二首、尹世霖诗《丁丁要参加盛大的游行》、黄树盈诗《大锤赋》等。
参加演出的单位有20余家,既有部队系统的总政、海政、二炮、空政、铁道兵、工程兵、战友、八一电影制片厂,又有文化部系统的青艺、儿艺、实验话剧院、戏剧学院、音乐学院、中央乐团、中国歌舞团、歌剧院、北影厂,还有各部委文工团全总、煤矿、铁路、广播以及北京市的话剧团、评剧团、京剧团、广播学院等,可以说在京的专业文艺团体、院校几乎都参加了。
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改革开放初期的朗诵热潮,声势浩大、真情参与、流泪倾听、诗作难忘。
《诗刊》1978年第3期刊登了周增勋撰写的诗讯:在欢庆五届人大和五届政协胜利召开的日子里,迎来了敬爱的周总理八十诞辰。为了歌颂周总理光辉的一生、不朽的功绩,抒发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和深切怀念,诗刊社于三月四、五两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办了大型诗歌朗诵演唱会。会上配乐朗诵了周总理青年时期的诗作《大江歌罢掉头东》和《生离死别》。郭沫若、胡乔木、吕骥、臧克家、魏传统、柯岩、傅庚辰等同志专为纪念周总理八十诞辰而作诗、谱曲。人大代表、革命老人李淑一吟诵了怀念周总理的诗词,延安老战士合唱团满怀深情地演唱了《巍巍青山高——献给周总理的歌》等歌曲。首都近20个文艺单位的部分演员朱琳、周正、曹伯荣、黎信昌、李双江等同志参加了演出,出席五届人大和五届政协的京剧演员李世济、关肃霜,电影演员白杨、赵丹、张瑞芳、秦怡等同志也赶来参加了演出。[1]
我们在邮册中找出了当年的演出广告,还有留存的电影演员白杨到场、秦怡和张瑞芳在后台化妆的照片。
1978年11月和12月,《人民日报》的两份演出广告格外醒目,不仅有演出单位和演员名字,还有四部分内容的介绍。
其中一场是“为真理而斗争”专题诗歌朗诵会。作家胡先锋先生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朗诵史》中写道:“为了歌颂伟大的四五运动,发扬天安门革命精神,进行新的长征,诗刊社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1978年11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为真理而斗争专题诗歌朗诵会。朗诵会分别在首钢、北京工人体育馆和政协礼堂举行。这次诗歌朗诵会得到了首都和全国18个电影厂、艺术团体及其演员的支持。规模较大,听众人数多,演员与听众情感交融、心心相通。会上,孙道临、于蓝、王铁成、周正、姜湘忱、苏丹丹、陶浩等分别朗诵了天安门诗抄中的《扬眉剑出鞘》《抛头何所惧》《告别》等18首诗词,还朗诵了一些诗人歌颂四五运动和1976年清明节前后,北京、南京等地悼念周总理、怒斥‘四人帮的诗作,如艾青的《在浪尖上》、邵燕祥的《致竇守芳同志》、张志民的《按照人民的命令》等。”[2]
当年中央电视台负责对朗诵会进行实况转播的是资深导演王扶林,后来他导演了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大家更熟悉了他。那场诗会,瞿弦和朗诵了诗人艾青的诗《在浪尖上》,诗中那些口语化的诗句直抒胸臆,上万名观众情绪激昂,朗诵到“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得到过这么多诗篇,历史上没有一个人,得到过这么多花圈”时,观众爆发出的掌声经久不息。
演出结束后,王扶林导演径直步入场中,他兴奋地说:“瞿弦和,诗朗诵在体育馆能有这样的效果,我从没见过,镜头摇到哪儿,每个人脸上都是发自内心的激动,太棒了!”几年后,他告诉瞿弦和:“可惜啊,当年录的像没留住,台里的寸带片库,被水淹了……”王扶林导演已经90岁高龄,他叮嘱我们这些情节一定要写下来,都是真实的事啊!
那个时期,参加朗诵活动的演员、工作人员都没有额外的劳务,各艺术门类的演职员在本单位参演时的夜餐费也只有几毛钱。诗刊社和电台朗诵活动的筹备小组只有几个人:诗刊社的周增勲、陈爱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的李德文,全总文工团的姜湘忱和中国煤矿文工团的瞿弦和。位于北京市灯市口的小院、小楼、小屋可概括我们的工作环境;工作认真、不辞辛苦、连轴转可形容我们的工作状态。那时没有时兴盒饭,陈爱仪有许多朋友都伸出援手,北展剧场的林总还让全体演职员在莫斯科餐厅饱餐了一顿,每人只收了一块五。陈爱仪告诉我,真要感谢邵燕祥、柯岩两位诗刊社的领导,想出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请诗人举办讲座,适当收费,诗人义务奉献,诗刊社送一支钢笔。举办讲座的地点安排在北京电化教育馆,门票五毛,微薄的收入可以补贴演员。诗刊社领导还给陈爱仪特别安排了一辆老丰田汽车,负责推销诗人讲座门票。
1978年4月,诗歌朗诵会尝试卖票,票价二角、三角,而且报纸上的广告中开始刊登演员的单位和姓名。
广告中的演员名单使人产生许多联想:名单中有电影界的于蓝、田华、孙道临、于洋、张瑞芳等,戏剧界的李默然和北京人艺的朱琳、苏民、周正、梁月军等,中国青艺的曹伯荣、曹灿、冯福生等,中国儿艺的王铁成等,中央实验话剧院的耿震、郑振瑶、唐纪琛、冯宪珍等,中央戏剧学院的金乃千、张筠英、冯明义等,全总文工团的姜湘忱等,中国煤矿文工团的瞿弦和、张勤,中国铁路文工团的张元昌,中央广播文工团的殷之光、徐恩祥、马加奇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齐越、夏青,部队系统的狄凤荣、李丽娜、李雪红、牟云、翟万臣、陶浩、王建新、张学锋、刘秀云等,还有担任报幕的苏丹丹、麦小琴。
这些艺术家的热情参与,使改革开放初期的朗诵活动,艺术水平精湛,朗诵风格迥异,在中国朗诵史上留下难忘的一页。
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多才多艺,他扮演的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中英文歌曲都唱得好,他为电影《王子复仇记》中哈姆雷特配音,那段“生存与毁灭”显示出他高超的语言功力。在这一轮朗诵活动中,他以柔中带刚的风格为观众献上了短诗《扬眉剑出鞘》。
于蓝、田华、于洋等电影艺术家都是文艺界的前辈,他们非常关心我们,见到张筠英就叫她“花朵”,说起她小时候梳的两条长辫子……2017年,中国电影家协会举办“畅想新时代”电影界音乐诗歌朗诵会,瞿弦和致电邀请他们,于蓝、田华、于洋、王晓棠几位高龄艺术家再次出现在同一朗诵会中。
戏剧界参加朗诵活动的艺术家都是各话剧院团的主要演员,个个都有扎实的台词基本功。李默然老师朗诵白桦诗《阳光,谁也不能垄断》,他用具有震慑力的语调突出了小平同志富有方向性的号召。
朗诵会上还呈现了诗人李季的名作《王贵与李香香》,担任朗诵的两位艺术家是总政话剧团的李雪红和全总文工团的姜湘忱。两位是资深的话剧表演艺术家,对台词再熟悉不过,即使忘了词也可根据人物逻辑救场,可朗诵不一样,忘了词不好接,有韵脚的诗更不能现场编。那天,大姜因忙于组织工作,精力分散,上场朗诵中突然发蒙,怎么也想不起下一句,但他没有一丝慌张,反而从容地转头看着李雪红。这一看不要紧,雪红老师没有思想准备,反而觉得是该自己说了,马上接了上去。这一短暂的停顿却让观众误认是女演员忘了词。一到后台,雪红老师使劲捶打大姜,不停地说:“你坏死了!”这个小插曲直到现在还在圈儿里讲述,它可谓是艺术家在朗诵活动中的花絮。
出场的演员中还有几位是很久没有演出机会的歌唱家,歌唱家王昆在作曲家周巍峙陪同下参加了演出,部队系统歌唱家寇家伦、马玉涛、耿莲凤、张振富的名字出现在演出广告中。他们演唱的经典曲目唤起人们的无尽回忆,与一首首诗交相辉映。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寇家伦,演出结束后回到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时家里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他给我写了一张纸条,让人捎到办公室。“小瞿,把你朗诵的《团泊洼的秋天》诗里的四句话抄给我,我要贴在床头。”他说的是诗人郭小川在诗中写的:“战士自有战士的性格:不怕诬蔑,不怕恫吓;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腰杆挺直,青春焕发。/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永远改造,从零出发;一切可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踏成泥沙。/战士自有战士的胆识:不信流言,不受欺诈;一切无稽的罪名,只会使人神志清醒,头脑发达。/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一切额外的贪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感到肉麻。”寇家伦老师把这四句诗当成座右铭,也体现了文艺工作者的人生观。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这是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是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阶段的朗诵活动充分体现着拨乱反正、尊重历史、改革开放、放眼世界。
外国诗歌朗诵演唱会使人们再次开阔了眼界,诗会选择了文学、音乐领域的世界名著,其中有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雨果、莎士比亚、惠特曼、泰戈尔、舒伯特、格林卡、莫扎特等人的作品,有歌剧《茶花女》《浮士德》《托斯卡》等选段,还有朝鲜、罗马尼亚、墨西哥等国的诗及歌曲。
组织者之一陈爱仪告诉我们:“当年,《诗刊》的两位领导,诗人柯岩、邹荻帆说起有不少年轻人到编辑部来寻求外国作品,问我们:‘马雅可夫斯基是谁?我们应当举办一场外国诗歌朗诵会,有责任让青年人知道马雅可夫斯基,了解普希金。柯巖同志召开了部分翻译家的座谈会,一起选择合适的朗诵作品,并邀请他们届时到朗诵会现场。”
那天,许多作家、翻译家自行来到工人体育馆,坐在普通座席上,谢冰心、叶君健、乌兰汗等还在现场用外语朗诵,引发观众的极大兴趣。
我们夫妇二人都参加了这场演出,瞿弦和朗诵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中“生存与毁灭”的独白,张筠英帮瞿弦和找出他父亲的西装,一改十年不穿西服的惯例登台,留下一张难忘的剧照。
在这份演出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歌唱家的名字,如刘淑芳、罗天婵、楼乾贵、黎信昌、叶佩英等。李光羲、张权演唱的歌剧《茶花女》中的《饮酒歌》使观众的情绪达到高潮,“让我们举起欢乐的酒杯……”似乎唱出了人们的心境。
五四时期诗歌朗诵演唱会由诗刊社和歌曲编辑部于1979年4月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随后,中国青年报、北京文艺等单位又在首都体育馆举办了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的朗诵音乐会。
从广告上看,节目中有鲁迅、郭沫若的作品,有五四以来的著名诗人闻一多、朱自清、蒋光慈、卞之琳、殷夫、戴望舒的诗作,还有田汉、刘大白、刘半农的歌曲等。广告最后还特别突出标明,有诗人张学梦的新诗《现代化和我们自己》。可以看出,这次朗诵活动的初衷是继承和发扬五四光荣传统,放眼世界,尊重科学,向着现代化进军。
参加演出的除朗诵活动中的骨干之外,又有电影演员李秀明、张连文、刘继忠,歌唱演员蒋大为等加盟,其中来自天津的播音员关山朗诵的闻一多先生的《洗衣歌》尤为突出。这首诗歌反映了被奴役的华侨工人的悲惨境遇,揭露了所谓高贵者的罪恶和肮脏,表达了诗人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蔑视,对种族歧视的抗争和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诗中最后写道:“(一件,两件,三件,)洗衣要洗干净!(四件,五件,六件,)慰衣要熨得平!”关山老师吐字清晰,朗诵尾句在“熨得”两字后,有一个明显的停顿,然后把“平”字的二声读到极致,表达出内心的愤愤不平。
有人说,诗人是时代的预言家。诗人张学梦创作的新诗《现代化和我们自己》,副标题表明了作者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思考——“写给和我一样对‘四化无知的人们”。诗歌结尾写道:“是真的!是真的!!学习吧!!!现代化的人们哪,我赞美你。”诗人连续使用了一个、两个、三个惊叹号,是提醒,是呼唤,这就是时代的号角!改革开放初期是诗歌的黄金时代,是朗诵活动的高潮。诗人用诗句、朗诵者用真情塑造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和审美方式。
1979年6月29日,《光明日报》刊载了朗诵活动的消息:诗刊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于7月2日在北京联合举办“向张志新烈士学习”朗诵演唱会。会上将朗诵张志新烈士的遗作《迎新》《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宣言》,还有烈士生前书信摘抄、烈士女儿曾林林的《怀念妈妈》,还将朗诵陈毅同志的诗《梅岭三章》和歌颂张志新烈士的诗篇,如《小草在歌唱》《我们要像你一样》《母亲的心》《不变》《枪口,对准了中国的良心》等。参加朗诵的将有著名电影演员赵丹、白杨、张瑞芳、秦怡、黄宗英、田华,话剧演员周正、王冰、姜湘忱、瞿弦和等。著名歌唱演员王玉珍、吕文科、万馥香、殷秀梅将分别演唱张志新烈士创作的歌曲《谁之罪》《迎新》《路》,以及歌剧选曲《红梅赞》《盼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3]
这场朗诵活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是清理历史是非、拨乱反正的一个亮点,而诗人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成为文学史上的诗歌名篇。
我们节选作家古枫在散文集《这里能听见心跳》中撰写的《小草不会忘记》一文中的段落:“张志新烈士是千古奇冤,曾轰动全国。雷抒雁心潮澎湃、按捺不住,彻夜奋笔疾书,含泪一挥而就。开篇就满怀激情地写道:‘风说:忘记她吧!我已用尘土,把罪恶埋葬!/雨说:忘记她吧!我已用泪水,把耻辱洗光!一下子把人带入了那个动荡的年代,心随之抽紧了。尤其是诗中发自内心地呐喊:‘我敢说:如果正义得不到伸张,红日,就不会再升起在东方!/我敢说,如果罪行得不到清算,地球,也会失去分量!这正义之声,重重撞击着读者的心,成为万人传诵的名句。”文中还写道:“朗诵者瞿弦和优美的嗓音那天竟然沙哑了,动情之处他泪流满面,哽咽着,使原本流畅的文字接连出现暂时的停顿,台下的观众抽泣着,鼓着掌,瞿弦和不得不几次谢幕。”[4]
瞿弦和作为这首诗的首诵者,当年的场景历历在目。同场参加朗诵会的中国煤矿文工团演员张勤特意告诉瞿弦和:“这首诗写得太棒了,演员们也都喜欢,你上场时,赵丹在后台招呼上海来的电影明星说,小瞿念‘小草了,听听去!”赵丹老师等电影艺术家对朗诵的喜爱、对经典诗作的关注给瞿弦和留下深深的印象。
写这篇回忆时,赵丹老师的女儿舞蹈家赵青对我们说:“我虽没在现场,但爸爸回来特别讲到这件事。他参加诗会的照片我没找到,但有一张同年代他在上海朗诵的照片发给你们。”
《小草在歌唱》一诗荣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作品奖。诗歌的魅力、朗诵的影响经得住时间的检验,2008—2009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朗诵活动举办时,在山西长治,在陕西西安、咸阳,在诗人的故乡,瞿弦和再次朗诵了《小草在歌唱》,又感受到30年前“小草”的空前影响,也成为瞿弦和朗诵生涯中终身难忘的经历。
我们和雷抒雁老师经常一起参加活动,记者总会问起对诗人雷抒雁的印象,瞿弦和会说:“他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激情。”而雷抒雁会谦逊地表示,“小草”一诗是自责,是一个共产党员在小组会上的思想汇报。
雷抒雁曾在《人民日报》撰文,其中写道:“这首诗不仅是在追忆这位英烈,更是在思想深处发出的裂变和觉醒,质问法律、质问良心、质问天理,反思全社会和我自己浑浑噩噩的‘文革生活,从而向社会正义和人性觉醒发出呼唤。”[5]
1979年10月30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期18天。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作的报告,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在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形势下,他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文艺发展的大政方针。大家畅所欲言、讨论热烈。为了庆祝大会胜利闭幕,诗刊社在首都体育馆举办了大型诗歌朗诵演唱会。
演员仍以话剧演员、电影演员和声乐演员为主,来自香港的夏梦,来自上海的白杨、张瑞芳、秦怡、孙道临、黄宗英,话剧界的朱琳、李默然、王铁成等,来自上海、北京、广东的朱蓬博、温可铮、李光羲、李双江、苏凤娟、邓韵等一展歌喉。那时还没有主持人的称谓,担任报幕的是李小玢。登台朗诵的还有来自香港的诗人何达,北京的11月已开始供暖,何达先生穿着短裤准备出场,瞿弦和惊讶地问:“就这么上?”他笑着回答:“我从来不穿西装,冬天也穿短裤!”这场演出最大的特点就是老作家、老诗人、老文艺家久别重逢的喜悦。
这一年诗刊编辑部还在首都剧场举办了清明朗诵演唱会,大家熟悉的演员胡朋,话剧界的王冰、陶浩、顾威、王岭和歌唱演员朱崇懋、罗忻祖、魏启贤等与观众见了面。
星期朗诵会虽未正式恢复,但周日在儿童剧场多次举办了寓言、讽刺作品专场朗诵会。王景愚、方掬芬、唐纪琛、仲继尧、劳力、苏丽娟、韩善续、黄意璘、唐爱梅等悉数登场。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诗刊社等单位还联合举办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儿童诗歌演唱会,使朗诵艺术在少年儿童心中扎下了根,北影厂的张桂兰,儿艺的连德枝、覃琨、李若君等参加了演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合唱团、北京市少年宫、中央电视台少儿演出队也表演了节目。广告中,我们儿子瞿佳的名字也和麦小琴、加娜等人一起出现。现在想来,朗诵活动提高了孩子们的语言表现能力,也为瞿佳担任电视剧《红楼梦》(87版)贾宝玉的配音打下了基础,欧阳奋强在接受采访时说:“宝玉这个角色是我和瞿佳两个人一起完成的。”
转瞬间,跨入了1980年,朗诵活动受到更多支持,规格也更高。1980年3月,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在工人体育馆联合举办了纪念左翼文化运动50周年朗诵演唱会。
3月23日新华社发表消息:纪念左翼文化运动50周年朗诵演唱会今晚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首都一万多名群众观看了演出。朗诵演唱会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开始,接着,朗诵、演唱了左翼文化运动中产生的优秀诗歌、散文和歌曲。其中,有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瞿秋白翻译的高尔基的《海燕》、任光的《打回老家去》、冼星海的《救国军歌》、吕骥的《保卫马德里》、贺绿汀的《心头恨》,以及茅盾、殷夫、柔石、艾青、张庚、光未然等人的作品,晚会上还朗诵了郭沫若的诗《民族再生的喜炮》。这些作品,当年像号角曾鼓舞着人们奋起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英勇斗争。今天,它们又激励著人们继承和发扬左翼文化运动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为“四化”建设作出贡献。这次诗会以朗诵艺术吹响了号角,观众熟知的电影演员、八一厂的王心刚和北影厂的谢芳等,话剧院团的周正、郑振瑶、金乃千等把人们带回半个世纪前的岁月,歌唱演员杨洪基、叶佩英、李谷一等突出了歌与诗的结合,指挥家秋里、胡德风的现场指挥和总政歌舞团苏丹丹的报幕也为朗诵演唱会增添了色彩。
1981年6月27日,文化部在首都体育馆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60周年朗诵演唱会。
这是国家级的大型演出,《北京晚报》报道:有北京的13个艺术团体的演员参加表演,荣获电影“百花奖”的电影演员张瑜、达式常,青年电影演员刘晓庆、李秀明等届时将登场表演。话剧演员江水、游本昌、周正、金乃千、曹伯颙、冯明义、唐纪琛、瞿弦和、冯宪珍、宋洁等将表演朗诵和剧目片段。儿艺演员方掬芬、覃琨、李若君、杨广林和薛白将进行化妆表演,京剧演员杨秋玲、刘长瑜、耿其昌等将表演京剧清唱,歌唱演员李谷一、刘秉义、谢莉斯、王洁实、姜嘉锵、刘小丽将在晚会上演唱歌颂党诞生60周年的歌曲,晚会由青年报幕员李小玢担任报幕。[6]
这场朗诵演唱会形式多样,特别是重现了革命导师列宁的形象,扮演者是北京人艺的周正老师,为他化妆造型的是中央戏剧学院的专家李德权。体育馆里再次回荡着列宁的教导:“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忘记了,就意味着背叛!”这也是对建党60周年最好的纪念。当年的参演者、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薛白说:“那年我才16岁,第一次在体育馆演出,一切都觉得很新鲜,与那么多名演员同台,难免有些紧张。那天我朗诵的是一个故事《周总理的一件军大衣》,那感人的情节至今难忘。”
这一时期,各文艺单位、报刊单位举办了多场朗诵活动,如:诗与歌朗诵演唱会、诗歌小说朗诵欣赏、百花朗诵欣赏会、《爱》文艺晚会、“我爱你,中国”专题朗诵会、“人生的价值”朗诵演唱会、一分钟小说专场朗诵会、《北京文学》1981年优秀作品朗诵演唱会等,朗诵活动层出不穷。
1981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诗歌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颁奖活动,它是对1979—1980年诗歌创作的检阅。优秀作品为朗诵者提供了丰厚的土壤,35首获奖作品中,我们看到熟悉的诗人雷抒雁、舒婷、杨牧、白桦、叶延滨、叶文福、流沙河、梁小斌、张学梦、公刘、刘章、赵恺等;也看到至今为止在各类诗会、朗诵大赛中选用最多的诗作:《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小草在歌唱》《我是青年》等。我们忘不了在四川都江堰田园诗会上,瞿弦和应现场观众之邀,加演《我是青年》一诗,作者、诗人杨牧在现场对瞿弦和说:“有些年轻人,没经历过那个时代,他们没念懂啊!”瞿弦和回答:“咱们是同代人,你字里行间的表达,我都有亲身体会。”是的,朗诵者是再现作品,朗诵活动就是要让诗歌插上翅膀,把诗句送进观众(听众)的心里。
诗刊社在改革开放初期组织朗诵活动最多,1982年1月14日,它迎来了创刊25周年。诗刊社在北展剧场举办了庆祝《诗刊》创刊25周年诗歌朗诵演唱会。
朗诵内容选自25年来《诗刊》发表的作品,其中有毛主席在《诗刊》上首次公开发表的诗词《沁园春·长沙》,诗人艾青、萧三、冯至1957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的《在智利的海岬上》《敌后催眠曲》《西安赠徐迟》,《诗刊》第一任主编臧克家的《在毛主席那里作客》,诗人贺敬之的《三门峡——梳妆台》等作品。应邀参加这次诗歌朗诵演唱会演出的有电影演员李仁堂、谢芳,观众熟悉的话剧演员朱琳、周正、曹灿、姜湘忱、徐恩祥、林中华、金乃千、张勤、冯福生、瞿弦和、张筠英、牟云,以及观众喜爱的歌唱演员王凯平、朱明瑛、苏小明、远征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都舞台》节目播出了诗会实况。
部分艺术家合影
1982年5月,艾青作品朗诵会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推出,将改革开放初期的朗诵活动推向又一高潮。
从1932年左联刊物《北斗》发表艾青的第一首诗《会合》到1982年,诗人艾青的创作生涯已经度过了整整50个春秋。他的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火把》《党的赞歌》等,就像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为祖国新诗的发展增添了光辉。在艾青作品朗诵会上,苏民、曹灿、金乃千、雷恪生、张炬、瞿弦和、张筠英、徐恩祥、陈阿喜、陈希光、郑邦玉、李蕴杰、张长水、冯宪珍、牟云等朗诵了诗人艾青的13首诗,这是朗诵演员一次难忘的聚会。
改革开放初期,热爱生活的人们对未来充满着希望,而这时期的朗诵活动,正如诗人艾青的诗句所描绘的那样,真是“一个迷人的春天”。
〔本文系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百年新诗学案”(17JJD750002)中期成果〕
【作者简介】
瞿弦和: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主任。
张筠英:著名译制片導演、表演艺术家、中国十大演播家之一。
注释:
[1]周增勋:《满怀深情颂总理》,《诗刊》1978年第3期。
[2]胡先锋:《中国当代朗诵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73页。
[3]《“向张志新烈士学习”朗诵演唱会》,《光明日报》1979年6月29日。
[4]古枫:《小草不会忘记》,《这里能听见心跳》,花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213页。
[5]雷抒雁:《我的一九七九》,《人民日报》2009年1月8日。
[6]关永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六十周年 文化部将举办大型晚会》,《北京晚报》1981年6月24日。
(责任编辑 刘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