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探究
2021-06-07郭皓男曹继东
郭皓男 曹继东
【摘 要】长江经济带作为一条覆盖11个省市的经济带,采用“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论文通过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进行分析以及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概念框架的梳理,提出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Abstract】As an economic belt covering eleven provinces and cities,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dopts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one axis, two wings, three poles and multiple points", which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decision made b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Xi Jinping as the core. By analyzing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combing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path of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promotes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to become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China's ecological priority green development and lead the main force of high 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關键词】长江经济带;战略意义;概念框架;实践路径
【Keywords】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conceptual framework; practical path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04-0050-02
1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
1.1 推动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6年9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了“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格局,确定了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主干的、覆盖十一个省市的一体化经济发展模式。这项部署直接形成了一张前所未有的综合性经济网络,可以有效地避免类似于历史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经济差距逐渐拉大的不平衡式经济发展形势。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支撑。长江通道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1]。充分利用长江流域独特的地理区位、地理优势以及资源优势,可以发展多样化的经济贸易。同时,长江贯穿我国腹心地带,交通发达,核心辐射范围广,沿途流经城市多,对于区域性经济整体发展来讲是得天独厚的条件。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产业的转型与升级,这不仅仅是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于环境的治理来说,也是一种改善。通过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实现生态和发展互济共融、齐头并进,在建设“生态长江”“绿色长江”“安全长江”的基调下,建设“科学开发、绿色发展、可持续增长的长江”,合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发达、经济更健康、市场更统一、区域更协调、开放更广阔、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2]。
1.2 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机遇,新的发展模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建设长江经济带、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伟大决策,同时也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3]。长江经济带建设以来,长江流域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经济效益日渐增长,使长江充分发挥了它的主轴作用。这不仅仅是在经济上的正确决策,同时也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能力的一种体现,是党和国家聚民心、集民意、强民志的创新途径。与此同时,对于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能力,保证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心位置,稳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地位也有着筑基强体的作用,对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保证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2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概念框架
2.1 生态本位
生态环境对于经济发展来讲是硬性的标准,也是最基础的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达到长远发展的目的。在对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中要尊重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规律,保护长江流域的自然资源,做到合理利用、合理开采、合理配置。长江经济带作为一条以长江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沿海经济带,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虽然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但是在建设过程中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量也是庞大的。因此,一定要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切切实实做到能省则省、物尽其用。不仅仅是水资源的利用,在其他资源利用的同时,也要贯彻人与自然和諧共生的发展理念,特别是在绿植的保护、水源的治理、空气的清新等方面,要做到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切切实实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做细、做好,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真正成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2 开放本位
国家经济建设不仅仅是指对外的经济建设,还包括对内的经济建设。在利用便利资源进行对外贸易的同时,也要善于带动内陆经济的发展,打造沿海、内陆平衡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自“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提出后,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创新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战略方针。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就是要遵循这些基本要求,贯彻这些战略方针,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经济协调、内外贯通的经济纽带和贸易长廊。通过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带动内陆经济的发展,加强战略统筹,提高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通过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让东、中、西部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让原本深处内陆、对外开放存在困难的城市能够拓宽发展对外贸易的路径、丰富对外开放发展的形式、提高对外开放发展的程度、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通过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改善部分城市经济发展形式单一、发展能力偏低、发展速度迟缓的现状,让整体区域的经济水平得到提升,是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初心和使命。
3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3.1 合理配置、合理规划是基础
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建设过程中,合理配置资源、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合理利用政策扶持,是建设好长江经济带的基础。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壮大,长江经济带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多方面的,合理的规划与配置是应对这些挑战的利剑。建设长江经济带要摒弃老旧的产业体系,要多走高新技术产业,要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经济发展体制。要懂得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效益,利用低成本创造高回报;要懂得利用扶持政策和资源优势、地理优势将经济带的收益最大化,综合考虑自然、人文条件打造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的各个地区以及各个城市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整体出发,树立“一盘棋”思想,形成整体合力,使经济实力整体得到提升。
3.2 创新驱动、协调发展是要义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创新作为中心要义。想要经济上面向新时代,就必须跟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首先就要以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长江经济带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河产业带和制造业基地,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打造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绿色经济示范带[4]。其次就是要改变发展理念,要有面向新时代、顺应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当前国际发展趋势是将绿色、低碳、环保作为总的发展目标,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出以来,国家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整治力度,其目的就是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长江这条深入腹地、资源丰富的中国第一长河来讲,它的水资源保护是一切行动的根本,提高长江流域的排污标准,提升企业的排污治理能力是保护长江水资源的根本保证,只有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持得好,长江经济带的各个经济体才能够长久地发展。因此,做好企业的创新发展,提升企业适应新环境、新生态、新体系发展规律,才能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推动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样板,塑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优势。
【参考文献】
【1】吴晓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战略思想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8(06):8-11.
【2】罗来军,文丰安.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J].改革,2018(06):13-25.
【3】闫福增.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与实践路径[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9,21(08):34-37.
【4】肖琳子.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战略意义、概念框架与目标要求[J].经济研究导刊,2018(33):57-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