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及其启示
2021-06-07潘燕婷杨再峰
潘燕婷 杨再峰
摘 要 劳动教育旨在培养青少年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享誉国际得益于立法、目的、课程、实践、指导、评估等方面的措施。借鉴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经验应建立劳动教育法律制度、拓展劳动教育多元化、加强劳动教育指导、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强化劳动教育协同、健全劳动教育考核评价等途径来促进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发展。
关键词 日本 中小学 劳动教育
新中国成立之后,迫切需要加强社会经济建设,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和基本生产技术教育。1963年国家出台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与《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妥善安排好教学、劳动时间,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以正确态度参加劳动。”这两个条例的内容摆正了教学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劳动教育被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通过勤工俭学、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技工教育等不同形式得以体现。在实践中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培养出无数高水平劳动者,使劳动教育独特育人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随着社会发展,近年不劳而获、劳动意识缺乏、逃避劳动、不会劳动、轻视他人劳动成果等不良思想盛行于青少年群体之中。劳动教育在许多家庭中被软化、学校中被弱化、社会上被淡化现象普遍存在,劳动教育特殊育人价值逐渐消失。这些问题引起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不同场合指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热爱劳动。2015年7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通过劳动教育提升中小学生劳动素养。2020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以上一系列举措表明,党和国家正在强力推进我国劳动教育发展,今后劳动教育将成为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如何有效落实,使劳动教育价值效果切实得到发挥是我们亟需面对和思考的现实问题。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成效在国际上得到高度赞美及享有很大声誉,但有关日本中小学教育研究成果目前鲜有。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了解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经验,希望能给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实施带来一定参考价值。
一、日本劳动教育发展历程
1.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劳动教育兴起
日本历来重视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生产率的提升。政府希望通过劳动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其劳动教育发展可追溯到明治维新时期。早期日本教育与劳动是相互分离的,明治维新时期受英法等国教育思潮影响,1886年义务教育学校现代课程强调对学生忠孝勤俭教育,其中勤成为日本劳动教育中心指导思想。日本政府明确要求中小学因地制宜开设农业科、工业科,在小学开设了手工劳动课,并且力求做到使之与普通教育相结合[1]。1907年日本发布的《小学教育法》对手工业等小学课程进行修订,并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可允许女孩选择学习缝纫课,这些成为小学劳动教育基础课程。1911年日本政府出台《儿童劳动与教育》,明确提出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得到进一步重视。
2.二战后日本劳动教育改革
二战后日本政府明确指出致力培养和平民主国家建设者,成为日本战后教育重要目标。战后日本政府对中小学教育進行系列改革,中小学课程改革取消了缝纫课,建立了社会学和家政学。1947年出台的《学校教育法实施条例》将手工艺、家政学、实践活动等与劳动相关课程定为国家标准科目,并规定学校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因地制宜制定劳动课程,以使全国青少年儿童学生获得相应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世纪50年代,为推进经济建设发展,日本政府出台了各种相关法律政策文件,旨在从小培养国民劳动素养。1951年《产业教育振兴法》要求通过对学生实施产业教育使其确立对劳动的正确信念,传授产业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具体内容包括:中小学教育改革更为重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为初中毕业的在职青年提供了高中教育机会;企业或工厂的教育和培训也被认可为高中学分。为了满足工业需要,高中职业教育建立或开发了涵盖第二产业的课程,如制造业、机械、电力、化学、建筑学和土木工程。1961年以后,这一制度通过广播的方式覆盖了全国更广泛的地区。1962年建立了五年制技术学院,其中前三年包括高中教育[2]。1966年中央教育委员会提交了“扩大提供高中教育”报告,其中建议重新编排高中课程,以适应学生的才能、能力和职业选择。根据上述报告和工业世界的需求,职业劳动课程逐渐多样化和细分化。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新中学课程细分为农业、工业、商业、渔业和家政学,包括森林土木工程、冶金技术、电气技术、卫生工程、建筑科学、会计、商业、贸易、渔业管理、烹饪、服装设计等,这些使得学生在学校劳动教育体验过程中提前接触产业知识和技能,以期为今后职业做好准备。
3.新世纪日本劳动教育走向
21世纪伴随社会产业结构变化,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对劳动者的教育,日本政府也迅速做出相应改革。
2006年《教育基本法》明确提出通过劳动教育发展个人劳动技能,培养劳动创造力,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培养自主和独立的精神,强调事业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培养尊重劳动的信念,培养劳动合作精神,以及本着公共精神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贡献社会发展的价值观。
二、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概貌
1.中小学劳动教育保障
法律是劳动教育的根本保障。对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发现,日本高度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政府通过各种相关法律政策确保劳动教育的实施。如20世纪以来,日本先后出台《小学教育法》(1907)、《儿童劳动与教育》(1911)、《教育基本法》(1947)、《学校教育法实施条例》(1947)、《产业教育振兴法》(1951)、1963年《日本教育发展》、1965年《日本教育标准》、1971年《日本教育标准》、1975年《日本教育标准》。1976年《日本劳动基准法律》第五十六条规定,经行政官厅许可,企业可使用满12岁以上的儿童从事修学时间以外的工作,而电影和戏剧表演事业还可雇用未满12岁的儿童。2006年《教育基本法》第一条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以充分发展个性为目的,努力培养身心健全、具备构成和平民主的国家和社会所必需的素质的人民,并培养其劳动创造能力和自主独立精神,使其重视事业与生活的关系,尊重劳动价值。2013年《教育促进基本计划》指出,在一个快速变化发展的社会中,教育应培养社会生存的基本劳动技能。长期以来不同时期出台的各种相关法律法规条文皆对中小学劳动教育做出明确规定,构成了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立法体系,中小学劳动教育得到应有重视,使得日本劳动教育做到有法可依、有法指导。
2.中小学劳动教育目的
明确劳动教育目的是劳动教育实施首要厘清的关键问题。有关中小学劳动教育目的,日本国内学界曾存在有职业劳动观与劳动陶冶人性两种观点。二战结束之初日本社会经济崩溃,为促进经济发展需求,职业观认为,学校开展劳动体验式学习活动旨在满足职业需求,为未来职业做准备。中小学劳动教育目的是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准备,中小学劳动是以培养职业观和工作观为目的的活动,学校成为社会工作者教育基地。这种劳动教育将从小学阶段开始,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发展阶段,提供不同的力所能及的劳动教育。特别是要规划好高中阶段的教育和学业学习内容、综合项目工作、校外试工作经验、职业指导等,有效地进行职业劳动教育。学校重组科目及改善职业教育内容,以发展学生在工业、道德、技术发展、环境及能源等方面所需的知识、技能及能力,使学生成为工业劳动力的重要一部分。学校应致力加强职业劳动教育,让学生切实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得知识和技能解决劳动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他们乐意扮演自己的角色,能够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制作游戏工具,并设计游戏方法,利用周围环境中的自然物体和事物,认识这些物体和事物的魅力和奇妙之处,并享受与大家一起劳动的乐趣。
陶冶人性劳动教育观认为,劳动教育是全人教育重要内容。让学生通过饲养和栽培动植物,对动植物的栖息地及其变化和成长产生兴趣,认识动植物的生存和成长,熟悉生物,并能爱护它们。让学生通过具体劳动活动和经历,对自己和周围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让他们思考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他们养成未来生活所必需的基本习惯和技能,为独立奠定基础。让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充分发展公民品质,使他们具备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和社会所必需的劳动素质,发展个人能力,培养自主和独立的精神,强调事业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尊重生命和自然的态度,并乐于保护环境;培养反思、学习和思考的能力,独立的决策和行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天赋和能力;培养自律与关心他人、激励他人、协调合作的精神。当前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目的有法律明确规定。《学校教育法》对小学生劳动教育目的规定为使学生具有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和产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掌握劳动基本技能;初中生劳动教育目的培养劳动的态度以及根据个性选择出路的能力;高中阶段劳动教育目的培养学生成为对国家与社会有作为的建设者,及拥有所必需的劳动素质。
3.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
作为教育载体,课程设置直接影响教育效果。为确保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成效,日本一直根据社会发展制定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日本的课程设置,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和表达能力,提高学习动机,养成学习习惯。日本通过课程开设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1951年职业课改为职业家政学课。1962年职业家政学改为技术家政学[23],中小学劳动课程主要是为选择特定职业或者专业领域作为未来职业的学生提供职业或者其他专业教育。这些劳动课程可分为农业、工业、商业、渔业、家政、护理等。1994年引入综合课程,这些课程提供多元化的学科范畴和科目,包括一般和专业课程,以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和才能,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等。
近年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着力融入多种课程中,小学低年级学生劳动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感知劳动,中年级是让学生知道劳动重要性,高年级则让他们知道劳动意义。在制订课程时,每所学校应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的教育目标,并考虑学校整体教育及所有科目的能力,应致力确保有关制订课程的基本政策在家庭及地方社区内得以分享。每所学校都应考虑到学生、学校和当地社区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发展阶段,并利用每所学校的特点制定校本劳动课程,确保能够从超越学科的角度发展学生应对现代问题所需的能力。通过具体的活动和经验,帮助学生对自己与周围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让他们思考自己及自己的生活;帮助他们养成生活所必需的基本习惯和技能,并为独立奠定基础。
4.中小学劳动教育应用
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并非仅限于理论之中,而是融入日常学习生活点滴之中。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学校教室、特殊教室、体育馆、走廊、厕所等公共设施全部清洁工作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每日午餐时间,学生每个礼拜轮流值班,戴上白帽子、穿上白厨师服负责给全班同学盛菜端饭,餐车下面放的是牛奶,喝完的牛奶纸盒要叠放起来回收。在午膳或课后指导结束后,学生须清洁教室及学校建筑物的公用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较低年级的学生(一年级和二年级)由年龄较大的学生帮助。在综合学习期间,各科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与探究性活动课程之间的逐步联系落实不佳。教师应开展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具体理解自己与当地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积极参与校外活动。教师应让学生持续饲养动物和种植植物,使他们能够加深对动物和植物的了解。教师应提高教学效能,同时积极寻求与日语、音乐、艺术和手工艺等其他科目的协调。特别是在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教师应该努力通过以生活环境研究为中心来指导学生学习科目。关于生活必需的基本习惯和技能,教学应与人、社会、自然和学生相关的学习活动的发展相适。在春季,教师会让学生去种花种树,在手工课上会让学生动手自己画画和做自己喜欢的物品,这种勞动教育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让学生从小就对劳动热爱、对劳动人民尊重、对劳动成果珍惜。
5.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
劳动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教师要参与学生劳动过程,以身作则。为确保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效果,日本重视教师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参与指导,如在摘水果劳动之中,教师会爬到树上,然后使劲摇动树枝,让果子掉下,而学生则在树下拣选成熟的果子放入小筐。因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生产劳动技术经验,所以需要教师进行示范指导。为提高劳动效果,避免劳动耗时做无用功,在劳动开始之前,教师会告知学生劳动目的及劳动方法。在必要时教师协助学生制定劳动方案,鼓励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发挥自主性。在劳动过程中教师尤为重视学生合作精神、遵守规则、安全意识、工具使用、认真专心等相关纪律性的培养。如学生到田间插秧时,在插秧前通常是田地主人向学生先讲解插秧要领及需注意事项。
6.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估
日本学者获得诺贝尔奖人数名列世界前茅与他们的教育有密切联系。从中小学劳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隐约发现他们对未来科学家的培养,而劳动课成为日本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本尤为注重有效劳动,避免劳动教育流于形式而达不到真正教育目的,他们强调劳动教育的持续性与产生相关影响。如学生通过种植,在植物的成长过程观察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阳光和水分起了什么作用?充分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原理。二年级学生在写西红柿的观察笔记时,有的冥思苦想,有的认真记录,有的细心观察,各人写各人的,没有抄袭,更没有代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4]。
每所学校应积极评估学生的长处和进步等,使他们能强烈感受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价值。此外,从确定学习状态以实现学科目标的角度出发,各学校应提出评价情境和方法,以及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时间,以改进教学和提高学习动机为目标,并确保这些内容被用于能力的培养。每所学校应推动有组织和有系统的措施,并想出方法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在不同年级和学校之间顺利衔接,从而在引入创新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评估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每所学校应根据学科特点,加强生涯教育,以特殊活动为主,让学生能够预期所学与自己的未来之间的联系,并获得社会和职业独立所必需的能力基础。各校应致力确保在校长的领导下,学校教职员按照学校的职责分工,互相配合,并根据各校的特点进行课程管理。每所学校在进行学校评估时,亦应注意课程的编订、推行和改善是教育活动和学校运作的核心,并与课程管理挂钩。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一般有学生自评、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及教师给学生评价三部分构成[5]。
三、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我国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通过对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特征剖析,可以得出对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的几点启示。
1.健全劳动教育法律制度
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一直得到良好发展得益于拥有完善的相关法律、政策保障体系,自上世纪以来日本出台了许多教育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明确劳动教育相关内容。虽然我国一直倡导劳动教育,但过去我国劳动教育相关立法还比较欠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作为我国教育领域母法,从其最新修订来看劳动教育并未被明确提出。我国劳动教育要在学校中得到持续有效实施需要有强而有力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劳动教育被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因此,健全完善劳动教育法律体系是首要任务,我国的劳动教育立法体系可由《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劳动教育的意见》等相关法律条文共同组成,使我国劳动教育实施有法可依,在法律内容建设时要注意到实践可操,避免过于倾斜政策性。通过立法可确保我国劳动教育持续发展,使学校劳动教育常态化。
2.拓展劳动教育形式
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极为丰富,且劳动过程趣味十足。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应力求多元化,避免单调乏味,预防学生对劳动失去兴趣。笔者小时候就读于乡村小学,学校规定每个学期每位学生要供应给学校食堂两百斤木材,因此每个学期上山砍柴成为劳动课。每到春耕农忙季节帮乡亲们插秧也是常有之事,插秧结束乡亲们盛情邀请大家到家里吃饭,同学们在劳动过程中也获得快乐。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应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获得体验乐趣,避免劳动教育被狭隘的定义为扫扫地、擦擦桌,这样的劳动会让学生失去乐趣。中小学劳动教育应贯穿于学生日常现实学习和生活之中,易工则工、易农则农。如让中小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小板凳、小书架等产品,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动手能力。在乡村中小学校可以允许学生偶尔去帮帮乡村插秧,在城市的中小学学校可要求学生为自己所在社区提供一些相应的公益服务。让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获得劳动体验,培养学生劳动观。
3.加强劳动教育指导
作为劳动教育实施者,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效实施得益于教师有效指导,在有些劳动过程中甚至教师也参与劳动之中,成为劳动者一员。在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班委都设有劳动委员,负责安排监督劳动,偶尔班主任作为劳动监督者,但班主任很少参与到劳动之中。从日本经验可看到教师应积极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以身作则非常有必要。过去我国劳动教育未得到应有重视,一些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自身缺乏相关劳动经验,劳动教育停留在理论层面。在推进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国家要求学校劳动教育配置相应专任教师,提高劳动教育专业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邀请一些企业相关人员作为学生劳动教育指导者。
4.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
课程是劳动教育实施的关键,日本中小学对劳动教育课程均有明确规定,这些劳动课程与农业、工业、商业、渔业、家政、护理等密切相关。过去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多数规定是劳动课,但具体劳动要求是模糊不清,劳动内容也比较随意,缺乏针对性,导致劳动教育效果不佳。劳动教育实施重中之重就是课程设置。每所学校、每个地方情况都不同,劳动课程设置应结合当地资源注重校本劳动课程开设。通过科学设置课程培养学生劳动观和劳动态度,学生通过课程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中小学劳动课程设置既可有国家统一要求如家政、烹饪、手工等在何处都可以完成,也可以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如在乡村中小学劳动课程设置可与周边农业相结合,城市中小学劳动课程设置可考虑学校周边相应资源。
5.强化劳动教育协同
劳动是一种社会生产活动,国家着力开展劳动教育,但劳动教育并非仅限学校劳动教育。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应是由学校、家庭及社会共同携手。家庭是学生生活重要场所,父母对学生影响教育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学生劳动观在小时候多数受到家庭影响,现实之中很多学生长大之后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多数是小时候因父母包办家里所有事,导致学生形成懒惰性格。父母应将学生劳动教育贯穿于家里日常生活之中,让小孩从小就学会自己洗衣、做饭、打理自己生活。学校劳动教育应力求规范,不仅要专门开设劳动课程,更要将劳动教育理念融进日常教学过程,实现全程劳动育人。学校劳动教育需要社会支持,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相应场所,为学校提供相应服务平台。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作发力促进青少年儿童劳动教育良好发展。
6.完善劳动教育考核评价
日本通过考核改进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使劳动教育价值得到更好发挥。近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要确保劳动教育达到应有成效,避免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教育效果,加强对劳动教育评估考核是重要手段。通过建立中小学劳动教育科学长效评价机制方能确保劳动教育价值。学校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督察,应从参加劳动次数、态度、操作及成效等方面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形成劳动教育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并将劳动教育考核成果作为素质教育评价重要内容,最终把考核成果作为个人成长档案资料。这些成果作为下一级学校招生重要参考材料。
参考文献
[1] 陈炳文.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J].日本研究,1985(03):88-89.
[2] 金井,信一郎. 第1回「労働リーダーシッ·コース」について--〔明治學院大学経済産業〕研究所と国際金属労連日本協議会(IMF?JC)との提携による労働教育講座に関する報告[J].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8.
[3] 花香,実.労働者教育邉哟笮化の発展過程——戦後日本の労働組合による教育活動の形成と展開[J].Bulletin of Faculty of Letters,h:0xfade,1976.
[4] 伊藤,昭好,木田,et al.23.実践フィードバックトレーニングによる自治体職場の労働安全衛生教育(一般口演,平成18年度日本産業衛生学会九州地方会学会,地方会·研究会記録)[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2006,48.
[5] 筒井,美紀.人生をゆったりとのぼっていくために:日本におけるキャリアラダーの構築と労働教育の接点(特集働くことを学ぶ)[J].部落解放,2015:26-33.
[作者:潘燕婷(1986-),女,广西梧州人,梧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硕士;杨再峰(1985-),男,广西田林人,梧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