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四维一体”思政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21-06-07余旭力
余旭力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当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在思政育人过程中,面临“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氛围营造不够浓厚、专业课程“价值引领”功能发挥不充分、专业课程教师“育德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电子与物联网学院构建“四维一体”思政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探索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以专业文化建设为引导推进思政育人“有氛围”,以课程思政为依托推进思政育人“有深度”,以师资团队为支撑推进思政育人“暖人心”,以创新比赛为辐射推进思政育人“显成效”,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 思政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4-101-002
我国高等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要求,“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各个专业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积极寻找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因此,深入挖掘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思政育人元素,构建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四维一体”思政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四维一体”思政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概述
(一)“四维一体”思政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概念和内涵
“四维一体”思政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是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电子与物联网学院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从专业文化建设、课程思政、师资团队、创新比赛四个维度,以培养学生“大爱”“大学”“大德”以及责任担当四方面核心素养为重点,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思政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如图1所示。
“四维一体”思政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的德育价值,形成专业、课程、教师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对培养全面發展的高技能电子信息技术人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该体系对于深化“三全育人”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和行动范式。
(二)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四维一体”思政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优势和作用
“四维一体”思政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电子与物联网学院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思政育人体系。通过明晰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在人才培养各阶段智育和德育的基本任务,充分发挥高校“三全育人”的理念,突破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相隔绝的状态,进一步形成育人合力;通过确立专业教研室主任担任专业党支部书记,选拔了思想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到党支部书记岗位,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提升了“隐性”思政课程育人水平。
(三)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四维一体”思政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核心和关键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四维一体”思政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内容涉及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能力素养,通过专业文化建设,将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发展融入国家发展需要,引导学生爱国家、爱学校、爱专业,培养学生“大爱”精神;抓好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课程改革,将“课程思政”向全面、纵深方向推进,课程教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国家意志,培养学生“大学”精神;高度重视发挥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教师的主导作用,按照“四有好教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标准,建设一支具有“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通过以赛促学,培养一批有责任有担当,具有艰苦创业、克服困难意志品质的优秀电子信息专业人才。
二、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氛围营造不够浓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任务,与专业课程、专业教师无关。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自此以后,“课程思政”开始逐渐被大家所认可。但是,由于教师的思想素质和能力偏差,仍有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够,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缺乏投身“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
(二)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发挥不充分
现在高校学生都是95后、00后,“网生代”呈现出思想活跃、多元价值观、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等特点,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只有以专业知识为载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新活力。但是,目前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提炼,有的教材中仍存在重专业技术知识,轻科学精神、辩证思维培养的现象,导致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难以有效凸显。
(三)专业课程教师的育德能力有待提升
当前,不少高校教师存在一种思想,只要和自己所授专业知识不相关,涉及学生心理问题、情感问题、生活问题等,专业教师首先想到“这是辅导员应该处理的事情”,直接让学生找辅导员解决了事。但是,往往只有立足学生需求和切身利益,真正发自内心关心学生、关爱学生,将帮助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专业教师队伍上,存在“只教书不育德”现象,追求“育才重器”的多,追求“育人育德”的少,有的教师德育意识和育德能力有待提升。
三、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四维一体”思政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构建
(一)以专业文化建设为引导,推进思政育人“有氛围”
电子与物联网学院高度重视党建引领,按照专业组建党支部、教研室主任同时兼任党支部书记,实现同步部署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推动各教研室按照“四维一体”思政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要求,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把“四维一体”思政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落实到专业文化建设、日常教育教学等工作中。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德育内容分解到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各个专业、每一门课程,充分发挥各个专业、各门课程的育人作用;通过提升党建水平,带动专业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水平、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育人水平的提高;通过党建带团建活动,充分发挥班团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活动育人,培养学生“大爱”精神和家国情怀。
(二)以课程思政为依托,推进思政育人“有深度”
“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在高校中增设一门课程,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各环節、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目标[2]。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中有很多关于道德责任、家国情怀的思政元素,课程的开发设计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术道结合”,以培养学生“大学”精神为重要任务。梅贻琦在《大学的意义》中提到:“有人认为学文者,就不必注意理科,习工科者就不必注意文科,所见似乎窄小一点。学问范围广,不宜过狭,这样才可以使吾们对于所谓人生观,得到一种平衡不偏的观念。[3]”可见,不管是文科还是理工科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同等重要,其中蕴含浩如烟海的思政资源等待教育者们去挖掘。
(三)以师资团队为支撑,推进思政育人“暖人心”
高校教师,不管是人文社会科学类教师还是理工科类教师,都在教育环节起着价值引领作用。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这是培养学生“大德”精神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这一重要论断说明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关心学生、关爱学生着手,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才能让思政这颗种子落地生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以创新比赛为辐射,推进思政育人“显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创新比赛是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责任和担当的有效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比赛,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思维和价值取向,使大学生在校期间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完成各项挑战。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为引领,全面修订创新比赛指导内容。针对创新比赛的特点,深入挖掘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制定合理有效的培训目标,培养一批有创新精神、吃苦耐劳、技能突出的电子信息技术优秀人才。
总之,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责任。我们将持之以恒推进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四维一体”思政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及时总结经验,完善体制机制,提升“隐性”思政课程的育人能力,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育人体系。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9SKSZ07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
[3]梅贻琦.大学的意义[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