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编制公众喜爱的核科普读物

2021-06-07刘瑞桓

世界环境 2021年2期
关键词:科普读物核电科普

■文 / 刘瑞桓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核电是中国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但公众沟通工作严重滞后、部分公众心存疑虑成为核电事业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资料调查显示“中国书业科普图书缺席”,科普图书市场销售量不足,只占整体图书市场份额的2%,而核电科普图书所占份额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市场上的核科普读物,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形式和内容上良莠不齐,既不能适应社会的数字化、电子化趋势,也不能引起公众阅读的兴趣。笔者认为核科普读物的发展面临以下困境。

首先,核科普工作缺乏顶层设计,即缺乏国家层面的整体策划和推动。核与辐射安全科普领域至今未建立科普宣传长效机制,在机制、渠道、产品、受众等很多方面均未形成规范化的标准。核科普读物方面没有统一的编制标准,各编著和出版单位均为自主组织编写工作,存在专业术语不统一,内容不够系统等问题。如果仅靠社会责任感、投入公益的自觉性,需求度不同的机构之间很难高效运行复杂的资源共享活动。在社会认识程度、利益机制短时期都难以到位的情况下,必须以更有效的政策规定引导和推进核科普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展。

其次是核科普读物内容缺乏趣味性,不接“地气儿”。核科普读物的应用与推广,一方面要引导公众掌握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则要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以科学方法和理性思考对待涉核问题。但是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大多数科普类读物说教性过强,语言生硬,专业术语偏多,缺乏趣味性,使大多数读者望而生畏,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严重削弱了图书的吸引力。读物中片面强调科学知识点的描述与灌输,内容不是公众“我想看什么”,而是编者单方面的“我要说什么”,缺乏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读者并不能深刻掌握其科学内涵。

其三是科普覆盖范围过窄。一是科普内容过窄。由于中国核工业发展历史的原因,各核电集团的业务领域及定位均有所不同,科普宣传重点基本是从自身的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出发,采用不同的公宣策略和方法,各自为政,忽视了公众关切,影响了科普读物的实效性、传播性和覆盖面。二是宣传范围过窄。从目前的核与辐射安全科普读物发行范围来看,科普宣传的覆盖范围过窄,一般都只是注重核电站周围的居民及相关受众群体,这样就很难形成全民“懂”核的氛围。

其四是核科普读物缺乏创新思维,宣传模式陈旧。科普工作要想吸引眼球,引发兴趣,优质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传播非常重要。目前的核科普读物的宣传模式以印制、分发宣传单(册)为主,不仅花费了大量的印刷费用,还有可能造成携带不方便的问题,增加了公众负担,不利于科普宣传。手段创新的不足和落后,让本来不大的科普声音迅速地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不能发挥实效。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编制让公众喜爱看、传阅度高的核科普读物是当前核能行业从业者值得深思的课题。

做好短、中、长期目标规划

开展公众沟通是减少公众对核能感到神秘和恐惧的有效手段,是普及核能知识、增强公众信心的必要过程。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章节专门对公众沟通做出了规定。

核电科普宣传也应由中央政府部门主导,纳入公众沟通的中、长期规划和顶层设计中,改变目前中央政府部门对核科普工作只限于一般性提要求,以及核科普无规划、无目标、无检查、无评估,各企业各地方各行其是的宣传现状。固化长效化宣传教育机制,借助“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六五环境日、“8·7”核行业公众开放体验日(周)等平台广泛开展宣传。

推动核科普走入基础教育

对于科普来说,基础教育是无法缺席的,中小学是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的主渠道,在基础教育中注入核领域相关的科普内容,对于整个社会核科学素养的提高,会有明显的作用。

国家核电主管部门应拟定核科普教材编写计划,制定统一的编制大纲和编制要求,统筹协调各相关单位,提高教材之间的互补性,避免出现定义矛盾、内容重复等现象,从整体上加强核科普教材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体现出权威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在此基础上,各级教育、科技部门进一步加强协作、相互配合。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都应加强沟通交流,各自根据实际情况在“规定动作”下自主选择“自选动作”。涉核地区的教育相关部门更需积极推动核科普教材内容走入基础教育。

加强读物格式的标准化

核科普读物内容应该充分考虑受众的年龄、学历、职业等因素,体现出不同的层次。

不同层次的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格式以提醒读者,比如重要内容、选读材料等分别采用不同的字体。为了保证不同的受众群体的适用性,可以以不同的字体和样式来编排,有些比较难懂的内容,可以采用学术性的严谨描述与通俗性描述相结合。如采用比喻与比拟来解释理论问题,两种描述分别采用不同的格式和字体;充分利用页眉和页脚空间给读者以提示、注释和说明,使版面饱满,以有限的空间给读者带来更多知识。在知识点的旁边,也可以用框图引导读者思考等。

提高宣传手段的多样性

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情况下,纸质传媒和出版物普遍受到冲击和影响,通过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传统方式完全被打破,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成为公众交互信息的主流平台。在这种新形势下,推动科普网络化,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

核与辐射安全科普读物也应与时俱进,顺应潮流,充分利用好各类媒介载体。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图画、简单明了的图表,把抽象、枯燥、概念性的核安全知识,转化成公众身边真实存在的,切实摸得到、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摒弃传统静态的文字模式,整合文字、图像及音视频等,通过片段、影像、游戏等多种形式和“两微一端”等平台诠释图书中的内容。让核科普就发生在身边,不刻意、不经意,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重视二次传播价值

二次传播往往有碎片化、故事化和时效性的特点,在自媒体时代普遍而且重要,不可轻视。

创作核能科普读物,留意结合当下热点话题,容易让二次传播找到切入点,形成“周边产品”,然后积极地“蹭热点式宣传”,快速、准确地把握热点,“渗透性”地进行二次传播。例如中国广核集团所属大亚湾核电基地研发的“湾湾”卡通系列产品,腾讯视频推出《科技相对论》核电专题和在湖南卫视推出的 《新闻大求真——揭秘核电站》等大众化科普产品,以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开展的“海底种珊瑚,云游核电站”主题活动,让核电科普更亲民、更有趣。该成功案例启示我们应加大力度利用基于二次传播的“连续剧”式科普方式,使公众可以周期性地浸入核能科普的大环境中,起到更好的科普效果。

猜你喜欢

科普读物核电科普
第四代核电 高温气冷堆
百年初心精神 点亮核电未来
2020年核电活动安排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核电链接
科普读物资源开发在农村初中物理课程中的意义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科普读物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