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浪长江 江豚回归路
2021-06-07李卉嫔
文:本刊记者 李卉嫔
“江豚跃浪亮晶晶,远古游来淡水鲸。”诗句生动展现了长江江豚自由逐浪的场景,这个自远古游来的可爱“萌物”有着温和的性情,大大的脑袋配上微微上翘的嘴角,又被称作“微笑精灵”。
长江江豚是江豚由海入江进化历程的唯一见证物种,是长江现存唯一的水生哺乳动物,也是全球唯一的淡水江豚,数量极其稀少,有“水中大熊猫”之称。最近,在江苏南京、太仓,湖北武汉、宜昌,江西鄱阳湖等地频现江豚逐浪的新闻,“江豚又回来了!”很多市民见之欣喜万分,纷纷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些精彩瞬间。长江江豚为何吸引了如此多目光?事情还要从十几年前说起。
濒危 拿什么拯救你
2007年举办的第二届长江论坛发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令人惊心: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已有20多种鱼类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其中长江江豚的情况较为严峻,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提供的资料显示,1993年长江至少还有2700头江豚,15年间其种群数量已下降了近一半,彼时仅有1400~1800头。在随后的2012年、2017年农业部门、中科院的两次大规模长江豚类科考显示,江豚的数量又分别降为1045头、1012头,这一数量比统计到的野生大熊猫数量还少得多(截至2013年底为1864只)。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长江江豚濒危等级为CR(极危),离EW(野外灭绝)仅一步之遥。
长江江边的居民对江豚急剧减少感觉尤为明显:家住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的“江豚守护者”汤继虎说,“小时候常能看到成群江豚出没,后来打工回到家后发现江豚明显少了”;安徽铜陵市大通镇的吴师傅回忆,在20世纪90年代捕鱼时,经常能看到成群的江豚浮出水面换气的场景,到2011年前后几乎看不到了。
2012年一幅“哭泣的江豚”的照片,引起广泛关注。就在这一年,长江江豚的死亡数量达到了49头之多,据不完全统计,仅3月3日到4月15日的44天内,洞庭湖共发现12头死亡江豚(包括2头未出生的胎儿)!其中有9头集中在一个星期内被发现!连续死亡事件让人怵目惊心。
专家考察发现,人类活动的干扰是威胁长江江豚生存状况的主要因素,像水域污染、工程建设、航运发展、过度捕捞、非法采砂等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伤害了长江江豚,压缩江豚的栖息地。栖息地质量下降,种群分布碎片化严重,干扰江豚的通讯交流,最终导致长江江豚意外死亡的现象频发。
2018年11月,生态环境部根据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回头看”下沉督察情况就通报了“安庆市江豚自然保护区不断瘦身,水中大熊猫生境堪忧”的典型案例。报告显示,2015年至2017年3年间,安徽安庆市先后将原属于江豚自然保护区的大片区域调出保护区范围内,建设安庆港中心港区,违规修建包括安庆石化危化品码头在内的大小10余座码头泊位,还设置有18个直排长江干流的排污口,其中4个未经审批,持续威胁着江豚的生存环境。
同样的案例在长江沿线的很多城市都在发生,当昔日习以为常的江豚戏水难觅踪影时,人们逐渐意识到,如果再不重视江豚的保护,可能会导致这一物种走向灭绝。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克雄早在2013年预言,如果种群数量锐减得不到改善,未来15到20年江豚可能灭绝。
一场保护江豚的接力赛
2016年12月,原农业部编制印发了《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6-2025)》,为下一阶段实施长江江豚保护工作制定了具体保护措施和行动指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五省一市,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等企事业机构开始为保护江豚而奔走。
在长江和鄱阳湖交界处的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一艘巡护船沿长江逆流而上,船上搭载的是江豚协助巡护队的成员,这个2017年成立的巡护队日常的工作就是协助渔政管理部门和水上公安打击非法捕捞、清除渔网和垃圾、记录江豚出现的时间和状态。他们中多数人曾经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渔民。如今,他们收起撒了半辈子的渔网,成了长江江豚的守护人。
在安徽省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饲养员张八斤十几年如一日精心守护着江豚,无论寒暑,365天喂食从不间断,他说他早已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他曾不顾寒冷跳下水救出被渔网网住的江豚,也曾在凛冽的冬季天天划着船凿开冰层,只为给江豚赢得换气的时间。在他的精心守护下,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段的江豚数量长期稳定保持在40至50头。
在全国唯一能在市区看到江豚的城市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对“十四五”期间将开工建设的锦文路过江通道方案进行了修改,在江豚保护区水域内不设桥塔和桥墩,给江豚“让路”。
还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们,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江豚的人工繁育。据研究员王丁介绍,2005年,第一头长江江豚经研究所繁殖成功,长得非常健康,而且已经参与了子二代繁殖。2018年第二头繁殖成功,目前也生长良好,人工繁殖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为长江江豚的保护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从规划到法律
建立自然保护区,对长江江豚实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进行人工繁育等都是保护长江江豚的有效途径,但更重要的是要为江豚创造稳定的生存、繁殖环境。一头江豚历经12个月怀胎,一胎仅产一仔,繁殖周期长且产仔率相对较低,如果捕捞不加阻止,灭绝也是迟早的事。保护江豚的规划、法律相继出台,让江豚保护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准则。
201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开展生态修复、拯救濒危物种、加强生境保护等7个方面19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和提升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和水域生态修复工作。
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发布《长江十年禁渔计划》,长江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渔正式启动,为长江江豚等濒危生物创造了宝贵的繁衍生息时间。正是由于武汉市自2020年7月1日实施长江“十年禁渔”,长江武汉段才频频出现江豚身影,数量之多、次数之频繁、持续时间之长,都是近10年来少见的。
2020年10月,武汉市印发《武汉市推进长江江豚重返武汉城区江段工作实施方案》,出台10条硬措施推进江豚保护。同年11月,《安庆市长江江豚保护条例》通过安徽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查批准,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成为国内首部保护长江江豚的地方性法规。2021年2月5日,新修订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正式公布,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正是基于此,长江江豚的生存状况有了明显好转,据安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姜奎堂介绍:“长江安庆段2017年科考结果显示有130~150头江豚,2019年科考显示数量达到180~200头。”
长江,正变得越来越有活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长江生物重回人类的视线,重现“江阔凭鱼跃,群鸟任翱翔”的壮观画面。
在鄱阳湖湖口段,江豚协助巡护队在观察水域情况At the mouth of Poyang Lake,finless porpoises are assisting the patrol in observing the waters (新华社 供图)
拓展
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
424种鱼类、280种哺乳动物、762种鸟类、145种两栖动物、14000余种高等植物……长江流域是地球丰富生物多样性的不二宝库。但近些年来,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珍稀特有物种资源衰退,比如,白暨豚、长江白鲟等珍稀特有物种相继宣告灭绝。
实施“十年禁渔”以来,渔船渔民退捕基本完成,沿江11省市共核定退捕渔船11.1万艘、渔民23.1万人。长江生物多样性退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有的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其中,洞庭湖区内江豚数量从最少时的72头恢复到了目前的110头。
目前,农业农村部正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方案(2021—2025年)》,接下来将结合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有关规定,全面落实濒危物种相关保护工作。还将发布实施海龟、中华白海豚、斑海豹、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鼋等保护行动计划,组织成立相应物种的保护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