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琢:无影灯下的女性力量

2021-06-07陈颖贾琪

一带一路报道 2021年2期
关键词:援外葡语医疗队

文:陈颖 本刊记者 贾琪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有那么几个重要时刻,对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麻醉科医生郑琢来说,2018年11月15日就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

一次决择

那天早上,郑琢前往医院上班。一切都与往常无异,只是在完成常规的工作交接后,科室主任突然召集会议。“医院刚刚接到四川省卫健委的紧急通知,需要抽调1名麻醉医生赴非洲,执行为期2年的医疗援助任务,今天之内必须确定人选!”

面对突如其来的消息,大家都有点儿不知所措,家庭的羁绊、职业的规划……千头万绪,一时间,会议室鸦雀无声。

几分钟的沉寂后,一只手缓缓举起,“我报名!”说话的是郑琢。

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担忧和质疑接踵而至。彼时的郑琢已经32岁,既是家中独生女,又未成家,她身边很多人认为,郑琢当务之急是觅得姻缘、组建家庭,而她作出这样的决择,无疑离“幸福”又远了一步。

尽管处在一个开放进步的时代,但面对“女性”标签,不少人潜意识里还是会认为“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些外在的压力让郑琢非常苦恼,报名后的好几个夜里,她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问自己,要不要放弃?

纠结中的郑琢想到自己的两位恩师,他们有过援外经历,地点在也门。虽然有风险、条件也苦,但面对患者真挚的感谢,老师们心中医者仁心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却更加坚定。

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一直是郑琢学医的动力和目标。“如今机会就在眼前,如果放弃的话,下一次可能得再等上好几年。到那时,我会不会因为家庭婚姻而‘不适合’援外,又一次放弃呢?”想到这里,郑琢豁然开朗,“没有所谓正确的时间,现在永远是最好的时候!”

一次激励

坚定了援非信念后,还面临着各种实际困难。郑琢援助的国家是位于非洲东南部的莫桑比克。这是一个常年排在联合国全球人类发展指数最后几位的不发达国家,艾滋病、疟疾高发,交通和通讯极为不便,还存在语言障碍。

当地的官方语言是葡萄牙语。出发前,其他援外队员已经接受了长达半年的葡语培训学习,由于郑琢是临时增派人员,接受任务时葡语培训已临近结束。虽然经过了两个月的突击自学,但毕竟没有经过规范、系统的培训,2019年1月15日出发时,郑琢的内心忐忑不安。

医疗队共12名队员,作为全队最年轻的成员,郑琢倍感压力,还好队里的“知心大姐”秦医生给了她很大的安慰与帮助。交谈中,郑琢得知秦医生的大儿子高考在即,小女儿才1岁,而且秦医生只比自己多学了两周的葡语。

“秦医生选择援非,需要克服的困难不比我少。她都不怕,还帮我排解焦虑,我还怕什么呢?”郑琢以秦医生为榜样,严格自律,一步步攻克语言难关,从一开始的英语葡语夹杂,到后来能用葡语进行日常的工作交流。

两年时间里,郑琢也与当地同事成为好朋友,莫桑比克新年时,当地同事还邀请她一起回家欢度节日。

一次手术

2020年10月17日凌晨两点,忙完手术刚躺下,郑琢就被值班同事叫醒:“Dra Zheng(葡语,意为“郑医生”),有急诊,你快来手术室!”

通常情况下有急诊手术,外科医生会先把病人送到手术等待室,先让麻醉医生进行评估,直接将病人送至手术室的情况极少发生。预感情况紧急,郑琢迅速起身奔向手术室。眼前的景象令她惊愕:一名中年妇女躺在病床上,咽喉处被一把匕首刺穿。

震惊之下,郑琢了解到,这是一起家暴事件,伤害系妇女丈夫酒后所为。当晚,除郑琢外,手术室里的医护人员全是男性,意识到患者的紧张和恐惧,郑琢紧紧地握住她的手,用葡语温柔地安慰道:“放心,没事,我们会帮助你。”

温暖的话语让患者紧绷的神经得到缓解。郑琢开始为她做检查,仔细判断匕首与气管、食道的位置,嘱咐技师准备血液,以防取出匕首后出现大失血。同时,提前准备好抢救工具和药品,做好随时抢救的准备。

在平时,麻醉插管的基础操作一般由技师完成,但此次手术中匕首插入的是喉部血管神经密集区域,任何一点疏忽都会造成患者伤情加重,甚至死亡。考虑及此,郑琢决定亲自操作。凭借娴熟的麻醉技术,整个插管过程顺利,没有发生预想中的危险,但郑琢仍不敢放松警惕,依旧守候在旁。

当晚的手术主刀医生是当地最有名望、被称为莫桑比克“第一刀”的大外科主任Atilio。Atilio主任对郑琢的技术赞不绝口,表示中国援莫医疗队麻醉医生的高效和专业为莫桑比克医生做出了最佳示范。

一次发声

手术台前,无影灯下,麻醉医生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保障手术顺利进行。然而,大多数人却存有一种误解,认为麻醉医生的工作无非就是给患者打上一针麻药。

殊不知,麻醉工作绝不简单!郑琢每次都要提前检查麻醉设备,监控设备及药物的安全性;要根据手术病人的不同情况制定麻醉方案,准备麻醉器具;要核查病人的姓名、床号、手术部位等信息,确保万无一失,才能麻醉。

手术开始,郑琢仍需在一旁全神贯注地监护着患者的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等各种数据,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其输血、输液、保温等情况,以便医生更好地进行操作,同时也保证患者处于更为安全舒适的手术环境。手术结束,郑琢还要继续监测患者的各项数据指标,直至其完全苏醒。

“手术有大小,麻醉却无大小。因为年龄、性别、胖瘦、有无过敏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麻醉对每个人的风险都不确定和不可测,所以每一次我都严阵以待。”麻醉医生的工作很难量化,更多时候是在幕后配合手术医生完成手术,辛勤付出,默默无闻。虽然如此,郑琢依然无怨无悔,心怀热忱。

本职工作之余,郑琢还协助医疗队完善各项防控预案,开展各项宣传。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和队员到当地的中资企业开展防疫讲座。面对未知疾病的恐惧,众人纷纷表示担忧。他们担心一旦疫情加剧,医疗队就会撤离,而当地落后的医疗条件不足以抵抗疫情。

现场一片嘈杂之际,作为当场宣讲队中唯一的女队员,郑琢没有丝毫犹豫,站到会场中间大声说道:“请大家放心,不管疫情变得有多严重,医疗队都不会撤离,我们会在这里守护大家!”这句话就如一颗定心丸,带给人们安慰和信心。

两年时间里,郑琢凭借自己的“女性力量”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但接受采访时,她却表示,“工作无关性别,无论男女都应该被平等看待”。她觉得对她最大的褒奖是“一个好医生”“一个‘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者”“一个白衣外交使者”,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女”字。

郑琢只是万千中国援外医生的一个缩影,他们平凡、真实、感人。这一个个小故事汇聚成一份大爱,为中外友谊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医疗队“讲好中国故事”作出了贡献。

手术中的郑琢Zheng Zhuo in surgery

猜你喜欢

援外葡语医疗队
援外学历学位教育项目留学生满意度调查分析
武汉人的心声
援外
“疫”往情深
“疫”往情深
全球有多少国家说葡语(答读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