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信息科技课程的“三重门”
2021-06-06钟柏昌
钟柏昌
对于广大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可以确认,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科技课程建设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保持紧密衔接。具体而言,就是要高举立德树人和素质教育的旗帜,聚焦信息意识、计算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培养,突出计算机科学思想和人工智能教育等核心内容,贯穿学科大概念、项目式学习等课程组织线索。
未来随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新课标的发布,全国信息科技课程的开展必将更加规范、科学。然而,鉴于课程在理念和内容上的重大变化,笔者认为有如下三大挑战可能较为棘手,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其一是师资能力的失匹与补齐。一方面,信息科技课程中必然强化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计算思维相关的概念原理和技术方法,在技术广度和深度上均会有较大提高,从而远离当下信息技术教师的“舒适地带”,在学科内容知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术鸿沟”。另一方面,新課标还将强化学科大概念、项目式学习等的渗透,而这些内容才开始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标配”,尚未普及到义务教育阶段。事实上,高中新课标的实施现状也表明,这些新概念理解难度大,实施门槛高,一线教师常常力有不逮,在教学法维度上存在较为明显的“理念鸿沟”。
其二是学校教学装备的缺失与建设。多年来创客教育、STEM教育乃至人工智能教育的启蒙,为信息科技课程增强创造教育色彩提供了底气。就基层学校而言,一方面需要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科技实验室或实践创新空间,传统机房需要升级改造乃至新增实验室;与之紧密相关的另一方面,则需要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购买相关硬件产品,或共建实验室。然而,此类实验室的建设与传统机房建设不同,需要企业较为深度的参与,例如持续的耗材供应、技术支持、功能改造、产品升级等。
其三是学习评价的缺位与补位。除少数将信息技术纳入中考的地方,对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评价几乎处于“聊胜于无”的状态。信息科技课程和教师的地位如要获得实质意义上的提升,离不开规范的、制度化的学习评价。国家深化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无疑为信息科技课程学习评价带来了契机,但究竟如何纳入规范的、制度化的评价体系之内,依然缺少清晰的路线图。
因此,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信息科技课程建设未来道路上可能遇到的荆棘与挑战。
面对潜在的挑战,就一线教师而言,需要从小处入手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如何,一门新课程的建设不是一日之功,亦非一劳永逸,更不可能靠一己之力。信息科技课程的发展需要广大一线教师、教研员、高校专家、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直面问题,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自以为是,而是脚踏实地地开展实践探索或理论提升,持续丰富和改进课程内涵与内容体系。
总之,建设信息科技课程机遇和挑战并存,大家准备好了吗?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