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富心灵: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增值评价探索

2021-06-06李新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增值

李新华

摘 要 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二是考虑获取材料的方法。这里既有对占有材料的终结性评价,也有对获取材料途径的形成性评价,体现了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但写作材料的匮乏始终是禁锢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最大瓶颈之一。众多的研究当中,忽略了学生行为主体的研究,即缺少研究学生心灵在写作材料准备过程中的增值意义。因此,本文提出从优化观察力、阅读力、认知力入手,丰富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的价值观、知情意的养成,促进学生心灵素养,从而使写作材料的丰富性和真实性得以真正实现,以期达到增值的目的。

关键词 写作材料;准备过程;丰富心灵;增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关于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二是考虑获取材料的方法。这里既有对占有材料的终结性评价,也有对获取材料途径的形成性评价,体现了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但写作材料的匮乏始终是禁锢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最大瓶颈之一。众多的研究当中,忽略了学生行为主体的研究,即缺少研究学生心灵在写作材料准备过程中的增值意义。

一、写作材料准备过程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写作材料准备更多处于无序状态,只有在需要完成某项写作任務时,才会努力去回忆与之相关的经历;还有所谓“主题”积累,在设定主题的前提下,搜集相关的素材或孤立的好词好句,但也常因缺少归纳和思考材料间的联系,使得这些材料难有用武之地。

学生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简单化”“虚假化”“功利化”问题,体现在学生所积累的材料往往是没有价值意蕴的生活现象,或是积累一些固定价值取向的材料,材料的数量不少,但广度不足,进而采用一些投机取巧的方式,如效仿优秀作文案例,导致千人一面;调换材料某些元素,导致失真;罗列多个材料,形成片段混搭,遮人眼目。

材料获取方式的简单、虚假与趋利,不仅影响写作材料的真实性,丰富性更无法提及,更重要的是,它影响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知与判断。主体心灵的健康、丰富、广阔是写作过程的决定性因素,重观察、轻心灵养育,是舍本逐末。因此,在学生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中,占有材料是基础,而如何丰富学生心灵,让材料增值,无疑是对增值评价的有益探索。

二、初中生心灵特点分析

“心灵”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内心、精神、思想”。心灵指心、意、知,内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中。只有内心保持其自身的知觉不昧、敬畏警醒、能好能恶、恒存恒照、素定方向的状态,就能使心得到生长、长养,就能使心正。心正方能诚意,才拥有“向善的秉性”的本原能力以及“伦理价值”的本原意识。拥有了丰富的心灵,对生活的方方面面便多了许多的敏感,便能敏锐地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假丑恶。

初中生正值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开始用全新的视角和价值理念关注自我、他人、社会。学生的内心围绕“自我”不断进行体验和探索,一方面尝试接受社会行为规范、学会与别人沟通和相处;另一方面,由于对社会的认知不足,常陷入迷惘,乃至出现消极的、压抑的情绪体验。初中阶段这种心灵矛盾,往往会影响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接收,会影响学生对生活的判断,进而影响学生的精神、思想的健康成长。

三、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增值评价策略

“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物”的核心元素便是情感和思想。而情感、思想的丰富与学生的观察力、阅读力、认知力有极其重要的关联,这也是学生精神世界增值的关键。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增值评价关键在于通过观察、阅读、认知的优化,来丰富学生的价值观、知情意,促进学生心灵素养,使写作材料的丰富性和真实性得以实现,以期达到增值的目的。

(一)优化观察力:为学生的感觉、联想、想象等心灵功能增值

学生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判断推理等源于对生活的真实感觉。观察始于感觉,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有了感觉,就可以真切地分辨外界各种事物的属性,才能分辨声音、味道、颜色,温度等,才能进行其他复杂的认识过程,它是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如知觉、记忆、思维)的基础。观察是通过感观从自然中直接获得某种知识的一种体验,同思维和感情相结合,联想和想象是对已有的观察印象进行重组、融合、升华,不受时间限制。观察时,发挥联想和想象,可以丰富对观察对象的广度和深度的认知,并将过往经验与当下的观察进行有效联结,眼中的人事物便有了更多的内涵与外延。

《课标》指出,写作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观察”“感受和认识”“创意表达”形成一个动态的写作轨迹,除了对生活的观察与用心之外,还有对生活中情趣与美的欣赏。而“欣赏”与观察主体的心灵结构息息相关。笔者在拙作《学习论视野下写作前期观察的层渐式指导》中强调加强学生与外在环境互动作用,而“观察力”的培养是激发这种互动,提高感觉的最好方式,从静态观察、情境观察、深度观察入手,进行多层次的引导,培养学生观察外界事物的能力,促进学生有序地观察真实、实在的生活,为体验生活、表达生活的真实感受等心灵功能增值。

(二)优化阅读力:为学生的思维、情感、精神等心灵功能增值

《课标》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并提出能阅读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更是丰富学生心灵的关键。

1.落实“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优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策略

统编教材以各单元课文学习为主,辅之以“名著阅读”和“课外古诗词通读”,共同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教材特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策略,进而沉淀为阅读力。学生拥有了阅读力,就有机会涉历多学科的知识,博采众长,阅读面扩大了,智力背景丰富了,然后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梯度,便能更全面地看问题,材料的丰富性就有了保障。

2.开展“经典作品”阅读和交流,丰富学生细腻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积极利用统编教材选文的经典性、多样性的特点,开展专题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与交流,打破学生与作品、作者的时空界限,与先哲、先贤们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让学生在历史积淀的人类情感载体中,突破自我狭小的心灵圈子,放眼中外多元文化,从中感受伟大心灵的律动,让阅读成为丰富学生情感、精神的孵化器。特别是要关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优质作品,这些作品中所包含着的人类精神财富,有利于打开学生最深层的心灵领域,提升学生精神品味,形成完美人格,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建构起自己的人文理念,形成人文精神,熔铸人文价值,让个体生命得到完善与发展。

3.开展“跨媒体”阅读和交流,丰富学生质疑、逻辑思辨的心灵储备

要引导学生正确判断新媒体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网络、影视、手机等新媒介的推广,形形色色,鱼龙混杂,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因此,教师要开展“跨媒体”阅读和交流,通过多样化媒介的考察、阅读与思考,把握媒介信息的表达形式与特点,对其所传播的相关信息,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浏览筛选、分析识别、辨析真伪,同时根据需要,加以选择运用,进而丰富学生质疑、逻辑思辨的心灵储备。

(三)优化认知力:为学生的思辨、决策等能力增值

皮亚杰认为,认知过程指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图式)对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达到平衡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如榴莲对人的刺激,不喜欢这种味道的人,直接采用屏蔽,从而失去对这一类型事物真实的感受和认识,更重要的是缺失了对陌生领域尝试的可能。当要表达相关情绪时,学生只能想当然,从而造成材料的失真。因而,要优化认知力,为学生的思辨、决策等能力增值。

首先,优化认知过程。要调动人的内部因素,激发动机。如一方面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描写,让学生感受“榴莲”的异味,把它纳入头脑原有的图示中,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从而占有了这独有感受,丰富了对异物的感受能力。顺应,是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品尝“榴莲”这一图示缺乏,顺应就加以重建,以适应环境,也就有尝试品尝的可能,弥补缺失。同化与顺应不断建构,每个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如此反复,不断培养知觉。在这个过程中,会影响到观物的态度,价值观的输入,从而不断丰富材料的内涵。学生由于投入了自己的情感,这样就会在其精神的版图上刻下痕迹,在批判、吸收、肯定、扬弃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心灵的倾向,久而久之这种精神元素会融入原有的精神图式中,经过反复的“顺应”“同化”而形成固定的精神元素。

其次,优化认知风格。认知风格是指个人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且个体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有人喜欢与别人讨论问题,有人则喜欢自己独立思考等。个人需求、视野、心智不同会影响对材料的占有,以及占有后的使用。学生仅凭个人喜好去搜集材料,这会导致材料的单一与浅陋。人占有材料,不仅仅是外在环境对人的刺激,人如果对外在环境敏感程度不足,就会导致人们对身边平常事的忽略,久而久之,就影响了对生活的敏感度,其数值的变化趋于静态,这不利学生对材料的占有。因此,教师可以尝试从这一角度进行任务式干预,尝试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改变单一的认知风格,如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环节中,运用不同的认知方式对材料进行加工、筛选、挖掘,以完善单一的认知风格。

再次,优化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为了顺利地加工大量的信息,人只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在每一时刻选择特定的信息进行操作。教师可以尝试项目化设计,通过对真实生活存在的问题,进行项目规划,在一个确定主题的引领下,每个小组尝试规划问题情境的各种可能性,采用符合自身特点的认知策略加工信息,尽量让每位学生尝试不一样的可能。如此反复,长期训练,当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一定水准后,脑海中的构想就会更多元,决策会更灵活,那么对写作材料的准备也就有了值增厚度。

写作意义在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心灵建构指向了育人的总目标,因此,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关键在于通过观察力、阅读力、认知力的指导,提升学生的价值观、知情意,丰富学生心灵,足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更多的真善美,能够正确面对生活的苦难、挫折,真正实现人的发展。

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是强化过程评价,还是对学生心灵发展过程的动态跟踪。专注于学生在材料准备过程中的多元发展,专注于心灵结构由外而内,从个人情感到核心素养,关注于学生的价值挖掘和发展的可能性,从而使写作材料的丰富性和真实性得以实现,有利于学生心智的优化,同时也是素养增值的优化,最终达到育人的增值目的。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基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区本层渐式写作课程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Fujgzx19-07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通联: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增值
马克思的劳动力与人力资本关系
财产保险公司高管审计增值功能探究
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探析
我国石油企业内部审计增值探索
二维码在物资仓库管理中的应用
“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的增值运作
浅析如何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
善用探究性学习促使数学课堂增值研究
从“添附”论知识产权的归属
对高校内部审计与增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