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课堂·课题

2021-06-06黎德文杨碧玉

广东教育·高中 2021年5期
关键词:校本课题课程

黎德文 杨碧玉

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是两个基本的教育问题。我们认为,品质课堂作为一种价值追求,首先要明确的是育人目标,即明确我们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其次要明确的就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需要对学校的课程进行顶层设计,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持续动态的改进,需要教师进行持续的理论学习和行动研究,因此,我们认为,要讨论品质课堂,就要讨论品质课程、就要讨论品质教研,课程、课堂、课题三者联动,才能撬动教学的深度变革,让高品质的学习真正发生。

一、课程是实现办学愿景的载体,是品质课堂的运行轨道

课是指课业、科目,是对于教育内容的选择,程是指进程,是对教育时间的安排。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自主、和谐、共同发展”,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终身幸福能力的人”,这种理念和目标指向决定着学校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内在品质要求。如“自主”的办学理念,体现在课程设计上就是课程的设置要具备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课程的实施方案和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如“和谐”的办学理念,引导的是对课程整体性、均衡性的追求,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以此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生命和谐成长。而“培养有终身幸福能力的人”,则指向课程应该面向未来,课堂给予学生的学习感受应该是充满乐趣的,是律动于学生生命成长节奏的,学习是一个充满幸福体验的过程。

学校创办伊始,我们就努力为学生搭建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平台,“十三五”期间,我们建立了融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自主和谐,多元发展”的卓越课程体系,探寻教学高效率,追求课堂高品质。

1. 全面实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方案。各教研组建立了学科课程体系,开发了品牌课程。例如:语文科开设美文阅读课程、数学科开设初高中衔接课程,英语科开设报刊阅读课程、物理化学生物科开设创新实验课程、体育科全面实施分项目选修走班上课。

2. 持续开发优质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我校的校本课程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全面发展,科创见长。全校每学期开设过百门校本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涵括人格品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体育素养和生活素养五大领域,在坚持“五育并举”的育人方向的基础上,突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创新素养。例如,“松湖创客”课程有49项学生发明专利。二是自主开发和社会共建结合。除了本校教师开发的课程,我们还积极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开设了“未来科学家”等一大批高阶课程,为学生的发展赋能。三是“研课一体化”,打造学术高中。每个高中学生,通过选修校本课程,共完成三次研究性学习课题,学校每学期有一百多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

二、课堂是育人主阵地,教与学双侧共同改进,提高教学品质

我们每年以“实践课程新理念,追求课堂高效率”作为教学研究工作的主题,常态化进行课堂教学的改进,课堂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1. 改进教师的“教”。我们以“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课堂评价量表”为指引,以“卓越课堂1+N”为指导原则,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滋润·导引·生发”的阅读教学策略、英语听说课的“PCD”教学模式和写作课的“IDPPD”教学模式,等等。各科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本化的教学资源库,生物科组开发了探究性实验资源,物理科组编制了分层教学题库,政治科组开发了生本教学课例集,历史化学科编写了全套学案。

“卓越课堂1+N”指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科本质特征的多策略驱动,多路径实施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这是1,是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设计的前提,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策略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的教学方式。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一节唐诗欣赏课2个班的学生在上课前能提出84个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层层引导学生自己解決这些疑问,真正体现教在学之后,教在关键处。

2. 改进学生的“学”。按照学习金字塔原理,知识留存率最低的是讲授,实践练习和向其他人教授是知识留存率最高的,示范和讨论次之。因此,在学习方式上,各学科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每个班分成4-6人的小组,尤其是高三的讲评课和习题课中,学生讲解题目,其他学生提问或者补充,取得很好的效果。各年级开展了“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模式的探索,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学习。物理和生物开展了“大规模个性化学习的探索”。在网课期间,我校在“南方+东莞线上课堂”的“高三备考”专栏,共开放了261节慕课,这些课程包括各学科核心要点、难点,教师对命题规律、规范答题的讲解,准确定位高三考生需求,支招备考冲刺。此外,我们的室内运动、科学防疫、线上心理等课程也在“南方+”向社会开放,受到了市内外教育同行和家长的肯定。疫情结束后,我们开展了“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尝试,教师制作重难点微课,供学生自主学习。

三、课题研究是课程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抓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要求

叶澜教授说,教师,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人本意识,责任意识,精品意识,反思意识,创新意识和研究意识是我校教师队伍的素质特征。学校的研究氛围一直非常浓厚,各科组的课题研究水平较高,能够以教促研,以研带教。学校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课题的开题和中期汇报都统一进行,由教导处牵头组织。以2019年为例,学校有省级立项课题3项,市级立项课题14项,这些课题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一类是课堂教学的改进,凸显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可以说,学校课程的不断完善和课堂教学的持续改进,都和课题研究有密切的关联。教研沙龙,是我们促进内涵发展的又一良好路径。沙龙的形式开展课程和教学的探讨,形式更轻松,氛围更融洽,能获得更高的质量和效果。此外,读书沙龙、“思想者”读书会等也是常态开展的交流活动。这些教研和交流,有思想的碰撞,有观点的交锋,有智慧的启迪,共同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推向更高的水平。

四、撬动教学深度变革,建设品质课堂,关键在教师

“十二五”期间,市里开展了“高效课堂”的研究和实践,“十三五”期间,市里倡导智慧课堂的研究和实践,对我校的课堂教学的改进,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可以说,课堂教学进行改革的这十年,也是学校办学发展最为迅速的十年。2019年,我们提出了追求“卓越教育”的办学品牌,对课程和课堂教学进行了梳理和完善,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评价的“1+N”发展机制。

2020年9月,我们举办了高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各学科教师同场竞技,对“卓越课堂1+N”的实施进行了总结,我们欣喜地看到,各科的课堂,都能以学生为中心,符合教学的本质:源于学生,高于学生,尊重学生,呈现出更显著的学科本质特征:源于生活,学科表达,回到生活。

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如何提供更高质量的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如何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学习,如何建设高品质的课堂,凸显学科本质特征,将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的举措如下:

1. 探索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评价的“1+N”发展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关键,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全体老师要有强烈的学习意识,每个人都应具备课程开发与管理、信息技术服务教育教学、新环境下教育引导学生成长与发展等的能力。完善教师和课程的“1+N”发展机制,即科组和教师“1+N”模式打造品牌课程,形成特色(1是科组的集体课程,N是教师个体开发的课程)。完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形成“1+N”教学策略(1是核心素养,N是实施路径)和“1+N”课程成果(1是研究性学习课题,N是具体课程学习成果)。

2. “三新”背景下的学校课程开发。例如,语文科适应群文阅读的改革,重新编写“高考文言400词”等文言文、诗歌、现代文的阅读教学资源;理化生科目,完善创新实验课程的設计;艺术科目和体育一样,实施分项选修;加强与周边社会资源的合作,开设更多的高质量校本课程。同时,探索开发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的松湖慕课课程。

3. “三课”联动,建设品质课堂。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三者联动,在建设高效课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从教法和学法上研究更适切的育人方式,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例如语文科的“戏剧教学”、历史科开展“课前讲史”、政治科开展“时政演讲”、地理科开展“天文微课堂”等。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新架构“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模式”,修改“教?学案”,更新教学资源库。引导学生进行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学习。借助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精准诊断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启动个性化学习手册的研究。

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成长,教育需要积累,也需要持续的优化和改进。“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继续优化学校的课程和教学,建设品质课堂,为学生的发展赋能。

责任编辑 徐国坚

猜你喜欢

校本课题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