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耕记忆”的乡村美育新范式

2021-06-06陈燕

广东教育·综合 2021年5期
关键词:农耕艺术创作美育

陈燕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让所有在校學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面向人人,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这本是教育的题中之意,但由于学校美育工作长期不受重视,处于学校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因而一直未能真正做到面向人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面向人人的美育目标?在偏远山区,美育之路如何走?如何使美育既贴近现实、凸显特色,又能融汇学科、升华心灵,达到全面提升师生综合素养的目的?位于粤北山区的清远市清新区石潭镇,交出了一份富于启迪的乡村美育新范式答卷。

一、转变观念,凝聚全人美育共识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农村地区的教育方式比较重视应试教育,“重智育,轻美育”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一线教育者甚至部分校长对美育的价值、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美育教师不被重视,美育课程被边缘化。学校美育的这一现状显然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不相适应,与教育现代化对美育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满足广大学生对美育的期盼不相适应。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石潭镇着力推动关于学校美育工作观念的转变:加强对全员进行以美育为发展理念的广泛宣传和动员,成立了镇美育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学校、片区召开专题美育工作会议,强调美育、德育、智育、体育的有机结合,将美育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提出了“人人美育,关注人人”的全人美育理念,确定了“以艺术为主、学科渗透为依托”的石潭镇美育教育模式,坚定不移走山区美育特色发展之路。

二、利用资源,提升学校美育水平

石潭镇拥有18所中小学校,最小的石湖教学点,距离镇中心20多公里,要翻过几座山才能抵达,仅有4名学生。在这样一个学校星罗棋布、教育教学设备基础差别较大、经费严重不足的镇域,推动美育的困难显而易见。

为了提升全镇美术授课教师的专业能力,石潭镇整合师资力量组建美育团队、组织参观学习、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校际联盟交流平台、建立校际磋商制度,并依托广东省名师工作室对全镇的美育教师进行辐射性的指导交流和跟岗实践。为解决在全镇开展全人美育但师资匮乏的问题,石潭镇于2017年12月成立了“清远市美术教研联盟石潭实验基地”,并借助教研联盟,对缺少美术教师的学校的在职教师开展美育培训,使他们成为能胜任学校美育工作的兼职教师。这些非专业的指导教师是“跨学科、强美育”的积极分子,他们开创和拓展了石潭美育的新天地。

三、农耕记忆,创建山区美育特色

石潭镇是中国悠久传统农耕文化的一个缩影,它所承载的祖先记忆、民族情感、乡土情怀,正是当地开展山区农耕特色美育的绝佳理由。基于此,石潭镇深入挖掘农耕传统优秀文化,实施“农耕记忆”项目。

石潭镇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美育教育,开辟了以“农耕记忆”为主题的18个就地取材的美育特色项目,走上了以“农耕记忆”为主题的美育特色发展之路,目前开设了“稻草艺术创作”“水墨农耕艺术创作”和“粘土立体版画艺术创作项目”等3个项目。粘土立体版画项目的创立源于学生到田间采风活动中的泥巴创作,稻草艺术创作项目选自下潭村春节用稻草扎火龙、舞火龙的民间艺术素材,水墨农耕艺术创作项目让儿童借助笔、墨、水的功能来理解、表现农耕文化。这些特色项目的开创,极大地激活了当地师生的美育情怀,增强了师生的民族自信、家乡自信。

在石潭镇一中的美术馆里,陈列着该镇各级学校200余份18种特色的“农耕记忆”主题作品,内容包括民俗民风、自然风光、文化传承、区域非遗、学科融合等,方式包括原木刻画、石头画、竹壳画、叶刻画、纸浆画、稻草画、绳画,等等。这些创作材料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竹壳、竹叶、沙粒、稻草、绳子、废纸、木板、泥巴……这些在农村唾手可得的物品,都成为孩子们丰富的艺术创作资源。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玩,在大自然中学,在天地间熏陶成长。除此之外,石潭镇还引导师生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把引人入胜的农耕传说、典故、谚语等结合民间技艺作为美育题材,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滋养了师生对美的追求。

这里除了美术作品外,还陈列着源于山村生产生活的古朴农具,几乎山村农耕的每一个特别记忆符号,都能在此“复活”。由于紧贴生活,扎根乡村,聚焦农耕,这些作品不但释放出了学生那种与生俱来的情感,还激发出他们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强烈创作欲望。

“农耕记忆”项目的实施,不仅挖掘了农耕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之美,更体现了美育的全人理念和创新意识。

四、以美育人,帮助学生自我成长

在美育教学实践中,石潭镇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努力为学生艺术创作创造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学校把课堂搬到广阔的田野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美的真谛,让学生善于发现美,勇于表现美,大力展示美,并鼓励他们以自然质朴的方式自由创作。学生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体现、感悟、磨炼,培养自信,彰显个性,升华人格,并带动更多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在石潭镇,美育是全员参与,一二年级先培养观察、临摹,三四年级就动手创作。无论是观察、临摹还是创作,都运用到各学科知识,有数学的计算、语言的表达、作文的描绘、体育的动作、科学的知识等,美育主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将各学科知识进行融汇。

在石潭镇,以美育助推德育、智育,以美育人、陶冶情操、全面提升师生精神世界的案例比比皆是。有数据表明,从开展美育尤其是“农耕记忆”主题的美育以来,石潭镇的辍学率从以前的30%左右下降至3%以下,家长的满意率大幅提升,社会反响良好,学生的成绩得到显著提高。正是因为美育的全覆盖、多层面、融学科,通过美育的熏陶,提升了全镇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美育效果与课堂教学质量相互促进,在石潭镇各中小学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印证。

实践证明,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推教育发展的利器,是伴随学生一生成长的“精神食粮”,是有效提高山区学生综合素质强有力的“催化剂”,它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成长舞台,也为边远山区教育发展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石潭镇的美术教育工作对广大的农村地区的美育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使“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比较全面的、高水平的美育教育”的美育目标有了早日实现的可能。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农耕艺术创作美育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农耕旧事十二韵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