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光芒,必有远方
2021-06-06龙建刚
龙建刚
“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
如果你曾经有过乡村生活或是接受过乡村教育的经历,你便会对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产生深深的认同感。
城乡的二元差异有着深远且纷繁芜杂的背景和原因,淡化与消除这种差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便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决定了:振兴乡村,教育先行。
乡村教育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而教师问题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教师是乡村教育的灵魂,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最为基础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因此,让乡村教师能够引得进、留得下、干得好是乡村教育的根本所在。
进入新时代以来,广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待遇大幅改善、工作环境持续优化、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等倾斜政策让乡村教师挺直了腰杆。那么,作为乡村教师,又如何去回应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这是每一位乡村教师都必须正视的现实命题。
本刊此次报道了入选2020年全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的7名教师,梳理他们的成长故事和从教心路,其实不难发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乡村教师,就应该努力做到:
心中要饱含乡村情怀。相对而言,乡村往往意味着环境的艰苦、条件的滞后、观念的保守……选择乡村,扎根乡村学校从教,便意味着迎难而上,更意味着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热爱、承诺与忠诚。这就需要我们有深厚的乡村情怀。要深刻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乡村产业等,积累乡土知识,学习乡土语言,与乡村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情谊,在内心牢固树立起服务乡村振兴的教育理想、信念和情怀,要全身心融入乡村中。惟其如此去爱上乡村,我们才能在从教路上与乡村教育、乡村学校、乡村孩子彼此守望、同生共长。
教学要立足乡村实际。乡村学校因其地域文化的鲜明和办学条件的不同,其办学个性的生成自有不同于城镇学校的特点;而乡村孩子往往具有吃苦耐劳、个性淳朴、极具韧性等内在品质。因此,我们要立足乡村学校、乡村孩子、乡村文化的实际,在充分了解这些乡情的基础上,善于寻找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与乡村课堂的契合点,将乡村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艺术地融入课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成长要突出乡村特色。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点是乡村教育的现代化,而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主导,所以,乡村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升需要乡村教师专业水平整体的不断发展来推动。专业成长是师资队伍建設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个人发展的关键路径。作为置身乡村文化场域的乡村教师,要充分认识和思考乡村之于教育的优势与局限,从而在自我专业成长的理念选择、路径设计、策略运用上真正做到,既能立足乡村实际,又能突破乡村局限;既能积极对接、运用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又能注重养成和突出乡村特色。
心有光芒,必有远方。
把根扎深,把梦做大。
本栏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