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教材了解课标精准把握备考方向
2021-06-05初中历史教研核心团队
初中历史教研核心团队
2020年是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学科统一命题的起始之年,是使用教育部审定的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实施考试的开局之年,是试点市实行开卷考试的第一年。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首套历史试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体现初中历史课程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是引领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的新引擎,有利于使课堂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最前沿。
辽宁省初中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内容是统编版初中历史六册教材,即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中国历史八年级上下册和世界历史九年级上下册。考试形式是开卷,满分50分,中国史约占60%,世界史约占40% 。试卷结构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为了精准把握复习方向,提高学习效率,现提出以下备考方向和复习策略。
[ 备考方向]
(一)了解课标内容
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更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同学们要像重视教材那样重视课标。课标前言、内容标准、活动建议等都在命题考查的范围内。比如,“活动建议”中有“编制中国古代主要朝代顺序表”,2020年盘锦市中考历史试题中的第2题考查了这一知识点。
例1 下图是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歌,其中★处应该填写( )。
A. 殷 B. 夏 C. 齐 D. 金
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的内容描述,为我们解答启示、认识类问题提供了参考角度和语言借鉴。比如,民族交往的角度: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认识到各民族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科技发展的角度: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启示:要树立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要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同学们要将类似的重要内容抄录到书上。
(二)高度重视教材
统编版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单元导语”,每一课除了教材正文,还包括许多辅助栏目,比如“前设导言”“材料研读”“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相关史事”等,此外还有大量插图。这些资料内容翔实,信息量大,是同学们复习、备考的重要资源。
1. 阅读“单元导语”,了解每个单元的阶段特征,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充分理解教材正文,关注教材细节,做到知识点不遗漏。
2. 重视“前设导言”,它是每课内容的概括综述,可以帮助我们解答“得出什么结论”一类的问题。比如,九年级下册第19课的“前设导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亚非拉的民族独立浪潮改变着世界的面貌”。这种类似结论性语言对同学们答题非常有借鉴意义。
3. 熟悉“材料研读”“问题思考”“课后活动”中的问题及答案,因为有些中考试题的背景材料就来自这里。比如,2020年盘锦市中考历史试题中第25题的材料二、材料三就来源于七年级下册第2课和第3课的“课后活动”。
例2 【诗文精粹·品读】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
……
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
(1)材料二所描绘的盛世局面出现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1 分)请再列举一例这个朝代的盛世局面。(1 分)
(2)材料三反映了唐朝怎样的民族关系?(1 分)
命题人利用教材中的材料、图片等重新设计问题,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既考查课标内容又非单纯的记忆背诵。这种命制开卷试题的思路值得同学们关注,在备考中要特别注意课后习题。
(三)关注时政热点和周年纪念日
2021年是《辛丑条约》签订120周年、辛亥革命11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九一八事变90周年。这些内容是教材的主干知识和课标的重要考点,同学们试着将与之关联的内容链接起来,形成专题或知识串。比如,由《辛丑条约》链接形成列强侵华专题,由辛亥革命链接形成近代化探索专题,由九一八事變链接形成抗战专题,由中国共产党成立链接形成共产党的探索与实践专题。这些专题都值得同学们关注。
(一)夯实基础知识
虽然是开卷考试,但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是必要的,比如课标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献等,要做到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一一对应。
同学们可以将有内在联系的历史名词放在一起进行线索记忆。比如,将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些历史名词进行如下归类: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戊戌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采用这种方法记忆,既牢牢掌握了战争与条约的对应,又明确了每场运动发生的背景(运动与战争的关系)。如果把这三组内容联系起来,左侧这组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间这组反映了中国屈辱的历史,右侧这组则是中国人民的探索。
另外,也可以将相似的重点内容串在一起进行联想记忆。例如: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洋务运动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
中国现代史的開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单元整体复习
同学们要试着绘制思维导图,将单元知识各层次的关系用线条、图示等表现出来,将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借此厘清知识脉络和内容间的因果联系,搭建知识网络,以达到增强记忆、促进理解、灵活运用的目的。
(三)正确摘抄笔记
1. 将每册教材的重点知识记在教材的扉页上,以便翻书查找。比如中国古代朝代更替顺序、文字演变顺序、年代与世纪的换算、时间计算的算式等,要将它们写在醒目的位置,遇到此类题目,马上就能找到。
2. 将老师上课时的板书记在每一课的空白处。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是老师提炼出来的重要知识,厘清了板书,也就厘清了整节课的知识脉络。
3. 将目录补充完整。把每一课的小标题补充在课题后面,注意不要遮挡后面的页码。补充目录可以让翻书查找知识点更方便、更快捷。
4. 将知识加以归类,以表格的方式记录在书上,这样更利于记忆和查找。例如:
(四)合理利用教材
1. 先闭卷答题,在没有把握的题号旁边做标记,答完所有的试题之后再翻阅教材查找这道题的答案。
2. 选择题中的排序题可以求助教材。
3. 材料题中,题干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试题可以参考教材,但一定要做到论从史出,材料至上。
4. 如果材料题的答案是一个历史名词,又不能确定这个词语的写法,此时一定要翻阅教材求证。(中考中出现错别字不给分)
5. 从2020年省级历史试卷来看,一共24道选择题,前12道题考查中国史,而且是按照从古代到近现代的顺序排列,同学们翻书查找答案的时候也一定要按照这个顺序选择教材。
(五)关注复习细节
1. 听课时的细节:记录老师讲课时多次强调的内容或自己此前忽略的内容。
2. 记忆时的细节:注重落笔,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历史名词要书写准确。
3. 审题时的细节:找全题干中的关键词。
4. 阅读时的细节:阅读材料比较长时,同学们要耐心、细心、逐字逐句地读材料,特别是材料中有分号、省略号的,要判断每个分号、省略号是否蕴含着一层意思。
5. 答题时的细节:第一,填涂答题卡,问什么答什么,答案要紧扣设问。第二,用学科语言答题,正确使用历史名词术语,如“生产力”“城市化”“社会结构”等。
《论语·卫灵公》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合适的方向和策略就是复习备考的“器”,它让我们的中考备考之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