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①

2021-06-05蒋海萍覃惠迪

华夏医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医学育人德育

蒋海萍,阳 春,覃惠迪

(桂林医学院图书馆,广西 桂林 541119)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1]。《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贯穿到本门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突出育人价值,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1 《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思政教学的特点

随着信息时代深入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数量呈几何级增长,数据量大、类型繁多、动态化、多源数据融合的信息对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是我校图书馆面向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的公共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信息检索、分析、组织、评价和利用能力的科学方法课。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具备信息道德,规范自己的科研行为。《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图书馆的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利用是密不可分的,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文化传播的中心,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深度挖掘思政育人资源,以文化育人为抓手,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传承功能;另一方面以“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思想为引领,把课程思政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充分挖掘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强化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课程育人作用。

2 《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思政改革

2.1 加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

教师是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引路人,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因此,加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尤为重要。《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作为本校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试点课程,课程思政教师首先要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这样才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以本门课程为示范,加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不断增强图书馆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点带面,继而全面推进图书馆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开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与文献检索课程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相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有机融入文献检索课程之中,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鲜活的生命力。

2.2 将课程思政德育元素融入教学环节

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的教学大纲,优化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将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使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在课程内容中寻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情怀等相关德育元素的“触点”和“融点”,并把这些德育元素的“触点”和“融点”与课程章节结合,通过课堂主讲、实践教学、课堂讨论、参观体验、校园文化活动、“思政”课外读物等进行传授,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的精神,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3 精确挖掘和整合思政资源

“课程思政”是将各门课程中显在和隐在的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开发出来,并将其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从而形成各类人文社科通识课程、自然科学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协同效应的立德树人与育人理念[2]。2018年8月29日,《人民日报》以“把思政之‘盐’溶入教育之‘汤’”为题,专题报道了上海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情况。上海各高校着力在做精思想政治理论课之“盐”、做鲜“课程思政”之“汤”、做强思想政治教师之“厨”这三个方面探索。用好“盐”,做鲜“汤”,靠的还是选好“厨师”、增强“厨艺”,让所有任课教师都能挑起“思政担”,在各类各门课上都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3]。因此,找准《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德育要素的融入点,是课程思政设计的关键和核心,以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的方式,因势利导地进行思政教育。

桂林医学院《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1.5学分。总学时为27学时,其中理论课18学时,实验课9学时。详见表1。

表1 《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学时表

(续表1)

笔者从三个方面探讨《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思政课程教学方案。

一是在讲述绪论内容时,找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点:以大学生目前关注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突发公共事件作为案例。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发展,铺天盖地的信息开始充斥各类媒体,海量信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如文本数据、图片、视频等。面对海量信息,如何具备选择、理解、质疑、判断和思辨能力,以此来引入学习本门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此外,在课件中加入钟南山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为武汉加油的场景照片和“最美逆行者”医护人员图片。“这个劲头上来了,很多事情都能解决……武汉本来说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有全国,有大家的支持,武汉肯定能过关!”钟南山院士的这席话,让学生深刻体会“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的责任担当。通过这一环节,让同学们在视觉上受到冲击,感同身受,使学生在爱国精神、责任担当、理想情怀等问题上形成共鸣。

二是在讲述图书馆资源类型和服务时,找到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点:本校图书馆捐资人蒋仁生的故事及图书馆的设计理念。让学生能铭记校史、校训,努力学习,学有所成,回报社会,担负起救死扶伤的责任。将专业技能服务社会的职业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三是讲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时,找对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点:以屠呦呦研究员为首的科研团队历经十多年的艰苦探索而开发的抗疟新药——青蒿素(蒿甲瞇)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作为事例。课堂中让同学们使用CBM数据库查找屠呦呦写的文章或有关青蒿素的研究文献。通过查找屠呦呦写的文章,引入屠呦呦的事迹,使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精神、工匠精神等方面形成共鸣。

2.4 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

尝试建立以综合信息检索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开放式、全过程的考核体系,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本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掌握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动态,总结和发现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两个环节中的经验和问题。

在综合实验及考核环节增加了开放式考核,让学生自行组成若干个小组,6~8人一组,围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与健康服务管理专业自拟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专业知识应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同学们分工合作,检索与搜集文献资料,经汇总整理后各小组在课堂上向大家汇报。开放式考核打破了传统上单调的考核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教师既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程思政实施的不足与改进

《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在如何上出“思政味”,让所有老师都挑起“思政担”,充分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功能上还须进一步深入思考。目前,《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还需加强;教材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依托,需要统筹推进教材的修订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有待更新,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加强,学生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等方面还须进一步提高。

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4]。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推进教师的理念创新是首要工作[5],重点是要把握培养方案、教材选定和修订、政治标准等关键教学环节,通过一系列全面的改革实践,建设相对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同时要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学习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与内容,让教学不再枯燥,充满生命力,不断抓好课堂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改革创新,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才能使课程思政建设稳步发展。

猜你喜欢

医学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医学的进步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