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普惠金融发展的微观特征研究
2021-06-05徐爱燕罗艳云
徐爱燕 罗艳云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西藏拉萨850000)
一、引言
普惠金融自提出便成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问题、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农民融资困难的一种有效的金融制度安排。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2016年国务院发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文件,正式将发展普惠金融的先进思想落实到行动上。近年来,中央财政部门不断加大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投入,“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不断深入实际。西藏农牧区发展普惠金融,对于内生性地满足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实现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一些因素的存在使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之间连接不畅,从而影响普惠金融发展,因此,找出这些因素就十分必要。文章第二部分是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第三部分对拉萨市农牧区普惠金融发展事实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应用Probit模型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微观特征进行评价;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二、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005年,联合国首先提出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al),我国引入后将普惠金融界定为“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①《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发〔2015〕74号。。星焱(2016)及刑乐成、赵建(2019)结合多学科从多维度进行普惠金融概念梳理[1-2]。普惠金融引入我国已十余年,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使用不同方法测度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如于晓虹、楼文高、余秀荣(2016)利用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广义金融供给指标、广义金融需求指标、农村金融业和小额贷款指标分析我国省际普惠金融发展水平[3];张晓琳、董继刚(2017)采用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测度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4];刘亦文、丁李平、李毅(2018)利用2005至2015年中国各地区普惠金融数据测度普惠金融发展水平[5]。关于农村普惠金融体系,高彦斌(2014)认为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有来自用户、金融机构及自然环境的阻碍并提出政府应该加大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应该抓住机遇,承担责任及农户应该利用资源,行使权利的建议[6];顾宁、张甜(2018)阐明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具有特殊性并提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创新的路径[7]。关于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上,孙英杰、林春(2018)认为经济发展、政府干预和人力资本质量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市场化和信息化阻碍普惠金融发展[8];龙云飞、王丹(2017)认为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及信息化水平越高,普惠金融发展得越好[9];王芳(2013)认为正规渠道融资门槛高、农户融资两极分化及信用体系不健全影响普惠金融发展[10]。在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上,黄秋萍、胡宗义、刘亦文(2017)及武丽鹃、徐璋勇(2018)论证出普惠金融发展有利于贫困减缓,并且减贫效应呈现东强西弱的地区差异特征[11-12];邵汉华、王凯月(2017)研究认为普惠金融在减缓贫困广度和深度上作用显著[13]。
纵观已有文献,学者们对普惠金融研究集中在发展水平测度、体系如何建设、影响因素探讨及减贫效应上,而从微观角度进行普惠金融发展特征分析甚少,尤其是对极具民族特色、区域特点的西藏,普惠金融问题的相关研究更少。作为有效减贫方式的普惠金融对于改善民生和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均有积极作用,同时对微观特征差异所反映的农牧民参与普惠金融行为进行分析,可为普惠金融找准发展对象,做到服务不落一人,特殊群体特别服务,促进普惠金融有方向、有成效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拉萨市农牧区普惠金融发展事实分析
2016版《G20普惠金融指标体系》②2012年G20国家领导人在洛斯卡沃斯峰会上通过了《G20普惠金融指标体系》。2013年在G20圣彼得堡峰会上通过了升级版的《G20普惠金融指标体系》。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通过了最新版《G20普惠金融指标体系》。2016版(G20普惠金融指标体系》从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金融服务的使用情况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质量等三个维度构建了由35个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指出可从金融服务可得性、金融服务的使用情况及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三个维度来衡量普惠金融发展情况。顾宁、刘扬(2018)用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水平、障碍因素、贷款资金来源及储蓄动机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与特征进行描述[14]。据此,结合拉萨市农牧区实际情况,使用西藏民生研究中心拉萨市农牧区民生发展调查数据(2018)③调查研究所用数据来自拉萨市二区五县的692户农牧民家庭。,本文拟从普惠金融参与度、发展障碍因素及农牧民贷款资金来源渠道分析拉萨市农牧区普惠金融发展事实。
(一)普惠金融参与度
参照2016版《G20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成年人金融服务使用情况指标中账户数、在正规金融机构发生信贷业务的成年人与购买保险的成年人三个指标,本文用活期存款账户拥有率、定期存款账户拥有率、正规信贷比例及购买保险比例四个指标来衡量拉萨市农牧区普惠金融参与度。数据统计时,将肯定回答记为1,反之为0(以下都相同)。拉萨市农牧区普惠金融参与度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普惠金融参与度主要指标分析结果
表1可见,拉萨市农牧民家庭活期存款账户拥有率为42%;定期存款账户拥有率仅为9%;向银行申请过信用贷款的农牧民家庭占71%;购买过保险的家庭比例是81%。调查结果表明:首先,近年来金融机构加大宣传力度,金融知识逐渐渗透入农牧民家庭,这为普惠金融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农牧民传统思想观念发生改变,愿意接受存钱入账户、向银行借款、购买保险等,这些行为有力地削弱了金融排斥;再次,农牧民资金不足时会向银行贷款,以谋生存、图发展;最后,购买保险的农牧民家庭较多,表明大部分农牧民风险防范意识较强,并已认识到保险具有分摊损失、经济补偿、投融资及防灾防损功能。
(二)普惠金融发展障碍因素
对普惠金融发展障碍因素进行研究,对促进农牧民获取金融服务,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账户是测度金融包容性最广泛的指标,是农牧民参与金融服务的敲门砖。顾宁、刘扬(2018)认为距离远、价格成本高、证明文件不完备、可信度低、资金匮乏、其他家庭成员已拥有账户、基于其他原因未能开设账户、不需要金融服务等是阻碍农村居民开通正式账户的重要因素。拉萨市农牧区民生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没有活期存款账户的农牧民家庭有404户,没有定期存款账户的家庭有627户,显然没有账户就享受不到金融服务,所以本文用没有活期存款账户和没有定期存款账户来重点探讨拉萨市农牧区普惠金融发展的障碍因素。其中,西藏农牧民开通活期存款账户的主要障碍因素有资金有限、不知道怎么开通、金融可信度低、银行点距离远及其他原因;农牧民开通定期存款账户的主要障碍因素有资金有限、投资收益低、期限不灵活、不知道怎么开通及其他原因未能开通。在允许多种选择存在的情况下,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拉萨市农牧区普惠金融发展障碍因素
表2可见,之所以没有活期存款账户,88%的农牧民认为是资金有限,10%的农牧民不知道怎么开通账户,3%的农牧民认为金融可信度低,1%的农牧民认为是其他原因及银行点距离远。之所以没有定期存款账户,72%的农牧民认为是资金有限;36%的农牧民认为定期存款投资收益低;13%的农牧民认为定期存款期限不灵活;6%的农牧民不知道怎么开通账户;2%的农牧民认为有其他投资渠道。分析以上现象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农牧民资金不足无法参与普惠金融;定期存款稳健性收益并不能够吸引农牧民开通账户;农牧民金融知识不足而受到金融排斥等。
(三)农牧民贷款资金来源渠道
农牧民获取金融服务的另一途径是贷款,正规信贷与非正规信贷并存且比率较高,是拉萨市农牧区普惠金融的一大特点。分析农牧民正规信贷用途有利于找准农牧民资金需求诱因,提供专资专用帮扶政策;而对非正规信贷途径及行为成因进行分析,有利于找到金融机构短板,提高正规信贷率,既可让每一位农牧民都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也可防止农牧民承担不必要的融资成本。结合拉萨市实际情况,调查发现农牧民非正规信贷渠道包括近亲、朋友或同事、远亲、民间金融组织、其他非正规渠道等,这与顾宁、刘扬(2018)认为非正规信贷途径包括店铺、亲戚朋友、其他私人借款渠道,基本吻合。具体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农牧民贷款资金来源渠道的分析结果
表3可见,494户家庭申请过银行贷款,其中35%的农牧民家庭表示申请过一笔贷款,65%的农牧民家庭表示至少申请过两笔银行贷款;279户家庭进行过非正规信贷。调查发现农牧民非正规信贷渠道有多种选择,其中近亲借款占76%;朋友或同事借款占29%;远亲借款占14%;其他途径借款占8%。农牧民将信用贷款主要用于耐用品等大额消费(54%)和小额日常消费(37%),可见普惠金融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缓减贫困压力、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作用。非正规信贷无利息或利率低、无需担保、程序简单,在农牧区是比较常见的融资方式。
表4 微观特征变量定义及统计描述
四、拉萨市农牧区普惠金融发展的微观特征评价
(一)普惠金融发展的微观特征机制
由于个体思想观念、生活环境、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异质性,农牧民在面对同一事物时会有不同选择,从而形成行为偏好差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银行卡功能的了解程度、去银行服务点的频率等微观特征差异直接影响农牧民家庭的普惠金融的参与度、发展障碍因素、贷款资金来源渠道等,进而影响农牧区普惠金融发展,具体见图1。
图1 微观特征因素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
(二)微观特征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在微观特征变量选择上,顾宁、刘扬(2018)用性别、年龄、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四个个人特征指标评价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微观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朱烨辰、汤健、付永贵(2018)用年龄、背景、性别、地域四个基本变量解释金融普惠度、居民金融活动参与度及家庭金融需求满足感[15]。考虑西藏农牧区地广人稀特征,结合已有研究,我们认为影响普惠金融发展的微观特征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银行卡功能的了解程度、去银行服务点的频率等。依据受访者年龄将18-40岁的农牧民划分为青年人、41-65岁的农牧民划分为中年人、66岁及其以上的农牧民划分为老年人。将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划分为四个类型,文盲、低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①未接受过正式教育、扫盲培训和从未在寺庙正规学习的农牧民文化程度为文盲;在寺庙正规学习、接受过扫盲培训和小学教育的农牧民受过低等教育;文化水平为初中、高中、中专或职高的农牧民受过中等教育;文化水平为大专及其以上受过高等教育。。农牧民去银行服务点的频率划分为四个区间,经常去、有时去、很少去、从未去过②一个月以内去一次为经常去银行服务点;一月以上至半年以内去一次为有时去银行服务点;半年以上至一年以内去一次为很少去银行服务点。。微观特征变量相关定义及统计描述见表4。
考察不同微观个体特征因素导致的决策行为,且该行为只有两种选择,即被解释变量只有两个固定选择时,最好使用二元选择模型③潘省初.计量经济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由于受访者可以选择开通活期存款账户(选择结果用1表示)和不开活期存款账户(选择结果用0表示),买保险(用1表示)和不买保险(用0表示)等情况,所以使用二元选择模型。二元选择模型的系数没有意义,只能从符号判断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系数为正表示随着解释变量的增大,被解释变量选1的概率增大,反之概率减小。
假设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且随机扰动项μi服从正态分布,由此选择Probit模型,Probit模型的一般形式如(1)所示。
结合微观特征变量选择,构建Probit模型如公式(2)所示
其中,Zi代表普惠金融参与度、发展障碍因素、贷款资金来源渠道,Genderi为性别,Agei为年龄,Educationi为受教育程度,UBCFi为银行卡功能的了解程度,FVBi为去银行服务点的频率。β0表示模型截距,β1、β2、β3、β4、β5分别表示模型系数,μi代表随机扰动项。模型的系数为正数,表示随着解释变量的增大,被解释变量选1的概率增大,模型的系数为负数,表示随着解释变量的增大,被解释变量选1的概率减小。
表5 微观特征变量对普惠金融参与度的影响情况
(三)普惠金融参与度的微观特征评价
本文运用stata14软件,根据以上建立的Probit模型,使用LLDR(2018)数据分析西藏农牧区微观特征变量对普惠金融参与度的影响,结果见表5,具体来看:
性别对活期存款账户、定期存款账户、正规信贷及保险均有显著影响,且系数均为负,说明拉萨市农牧区女性的普惠金融参与度较低。调研发现这种现象与农牧民家庭账户成为通用账户、长期以来农牧区“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有关系,同时相对来讲农牧区女性囿于教育程度,很多不知如何使用金融服务。
年龄对活期存款账户及保险有显著影响,农牧民随着年龄增长开立活期存款账户和买保险概率增大。第一,自2015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各类扶贫款通过银行账户形式发放,直接增加了农牧民活期存款账户的使用;第二,中年人收支相对稳定,有了结余资金存入活期存款账户,进一步反应出随着多项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西藏农牧民收入出现盈余;第三,金融机构加大保险宣传力度,农牧民风险防范意识不断增强,购买保险来保证生命财产安全及提高晚年生活质量的事实在农牧民间已开始推广。
受教育程度对活期存款账户、定期存款账户和保险有显著影响。由表5可知受教育程度越高,农牧民使用定期存款账户概率越小,而使用活期存款账户和购买保险概率越大。第一,随着银行业务推广,部分农牧民选择将闲钱存入活期存款账户,但不会选择相对不灵活的定期存款账户业务;第二,线上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影响农牧民传统现金支付思想,他们将现金存入活期存款账户享受便捷支付服务;第三,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多,投资选择越多,消费范围越广,定期存款相对稳健但收益较低并不是投资者首选,也进一步说明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的投资意识增强;第四,由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牧民知识面越广,购买保险意识越强,知道购买保险可以转移风险和作为一种投资。
银行卡功能的了解程度对活期存款账户、定期存款账户和保险有显著影响,其一,缺乏金融知识和存款观念淡薄的家庭,较少开通活期存款账户和定期存款账户;其二,农牧民放弃不了解的银行业务而选择相对了解的保险业务;其三,银行理财产品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其选择把闲钱投入保险作为投资;第四,金融知识的宣传工作在农牧区有很大的空间。
去银行服务点的频率对活期存款账户、定期存款账户、正规信贷及保险有显著影响,这与生活中去银行服务点越少则参与金融服务越少有关系。农牧民对金融服务需求少,或者其使用服务的主观意识也会影响他们的普惠金融参与度。
(四)普惠金融发展障碍因素的微观特征评价
1.农牧民没有活期存款账户障碍的微观特征评价
用微观特征变量对农牧民没有活期存款账户的障碍因素进行显著性检验后发现农牧民个人特征对不同障碍因素会产生不同影响,具体见表6。
性别对资金有限和金融可信度低有显著影响,说明女性认为没有活期存款账户的原因中资金有限的概率增大,而金融可信度低的概率减小。这与农牧区家庭中多以男性当家作主,且贫困户缺乏结余资金开通活期存款账户的现实也较吻合。
表6 微观特征变量对普惠金融发展(活期存款)障碍的影响情况
年龄对金融可信度低和不知道怎么开通账户有显著性影响,说明年龄越大的农牧民没有活期存款账户,主要是不知道怎么开通,金融可信度低次之,这也与年长农牧民文化水平较低、金融知识匮乏相关。
受教育程度对金融可信度低、资金有限和不知道怎么开通这三个障碍因素有显著影响。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牧民接受知识越多、职业选择范围越广,收入相对较多后他们认为资金不足问题对参与普惠金融障碍较小,但是考虑到数字货币以及网络诈骗存在风险,所以农牧民觉得金融可信度低会阻碍其参与普惠金融。
银行卡功能的了解程度对银行点距离远、金融可信度低和不知道怎么开通账户有显著影响,说明越不了解银行卡功能的农牧民越不知道怎么开通账户,映射出金融服务之间存在相关性;农牧民存在不了解基础金融服务,没有接触金融服务,而认为金融可信度低的事实;表现出不同发展程度的区域普惠金融的参与度有差异。
去银行服务点的频率对金融可信度低、资金有限及不知道怎么开通账户的影响显著,说明金融可信度低使得农牧民家庭去银行服务点的次数少了,他们认为把资金存入银行不安全;农牧民还因为对未知事物存在恐惧心理而较少参与正式账户开立,进一步说明基层金融宣传不到位,农牧民对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实,不利于普惠金融的推进。
2.农牧民没有定期存款账户障碍的微观特征评价
通过Probit模型检验微观特征因素对没有定期存款账户障碍因素的显著性检验情况见表7。
表7 微观特征变量对普惠金融发展(定期存款)障碍的影响情况
性别对投资收益低、期限不灵活和不知道怎么开通账户有显著影响,系数都为正说明女性认为这三个因素阻碍她们开通定期存款账户概率较大,这与现实中农牧区女性由于金融知识匮乏而不知道怎么开通账户,不清楚定期存款政策所以没有定期存款账户,与现实相吻合。
表8 微观特征变量对贷款资金来源渠道的影响情况
年龄对投资收益低、期限不灵活、资金有限及不知道怎么开通账户有显著影响,说明随着年龄增长,农牧民开始为晚年生活打算,他们认为定期存款带来的未来收益低而把资金投入认为相对较高回报率的保险,或者认为定期存款不灵活而更愿把资金存入活期存款账户。
受教育程度对投资收益低、期限不灵活、有其他投资渠道和资金有限有显著影响。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农牧民对金融知识、金融服务了解得越多,投资渠道越多元化,越不愿意选择定期存款。
银行卡功能的了解程度对投资收益低、期限不灵活及资金有限有显著影响。说明农牧民对银行卡功能了解的越少,认为投资收益低和资金有限制约定期存款概率越大。
去银行服务点的频率对投资收益低、期限不灵活、有其他投资渠道和不知道怎么开通有显著影响,说明较少前往银行服务点的农牧民缺乏丰富的金融知识和对金融政策的了解,由此阻碍开通定期存款账户。
(五)农牧民贷款资金来源渠道的微观特征评价
拉萨市农牧民家庭的贷款资金来源存在正规信贷率高与非正规信贷率不低并存的状况,那么,微观特征变量对贷款资金来源渠道的影响情况如何?详见表8。
性别对农牧民贷款资金来源渠道均有显著影响。农牧区女性较少参与借款,但当她们有资金需求时,向近亲和远亲求助概率较大。
年龄对非正规信贷有显著影响,且系数为负,其中朋友或同事和其他非正规渠道途径系数为负但近亲、远亲、和民间金融组织系数为正,说明农牧民随着年龄增长借款需求降低而更少参与非正规信贷,但农牧民在有资金需求时更趋向于向亲人或民间金融组织求助。原因一是银行信贷准入制度使年龄增大后借款成功率降低;二是年长者更倾向于向亲友借款的传统方式。
受教育程度对非正规信贷途径有显著影响,主要有向朋友或同事借款和其他非正规渠道借款。一是这种借款不用支付利息或者利息较低;二是银行借款程序相对复杂。进一步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得到朋友、同事、邻居、村委会等的支持,农牧区民风也很淳朴。
银行卡功能的了解程度对非正规信贷有显著影响,表明越不了解银行卡功能的农牧民越趋向于向朋友或同事及其他非正规渠道借款。
去银行服务点的频率对正规信贷和非正规信贷途径都有显著影响,表明前往金融服务点次数越少的农牧民借款概率越低,即便偶有借款需求,也依赖于朋友或同事、民间金融组织等。
五、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拉萨市农牧区的女性拥有正式账户、参与正规信贷和购买保险概率较低,很少参与普惠金融。主要原因一是女性手中资金有限、定期存款投资收益低及期限不灵活,因而较少开立账户;二是家庭账户一般是通用账户,当家作主男性较多;三是女性缺乏金融知识、不了解金融服务。
2.从年龄特征看,年龄越大的一部分农牧民会因为精准扶贫政策带动或收支稳定后有结余和信任金融机构开通活期存款账户,但一部分农牧民由于金融知识匮乏、定期存款投资收益低和期限不灵活而没有账户。随着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农牧民把购买保险作为一种投资。并随着年龄增长,农牧民借款需求降低,即使偶有资金需求时,由于信用贷款的准入制度阻碍其参与正规信贷,而更倾向于求助亲友。
3.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农牧民拥有定期存款账户概率下降但拥有活期存款账户和购买保险的概率上升。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牧民对金融知识和服务了解越多、投资渠道越宽、加上线上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广泛应用,一般不会选择定期存款投资;当他们有资金需求时,为了节约借款成本,相较于正规信贷方式,他们更倾向于向亲戚、朋友、同事及村委会等借款。
4.对银行卡功能了解的程度越浅,农牧民开立正式账户越少但购买保险概率增大。其一,农牧民的保险意识在提升,愿意把资金投入保险;其二,农牧民受到收入限制导致资金不足阻碍开立正式账户;其三,金融宣传不到位,农牧民大多不了解金融服务、金融政策、不信任金融机构而造成金融排斥。
5.去银行服务点的频率对普惠金融的影响不可忽视,研究发现很少去银行服务点的农牧民不知道金融服务类型及金融产品,从而形成普惠金融排斥。客观反应出普惠金融在农牧区宣传和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二)对策建议
第一,政府及金融机构应该关注女性群体,针对农牧区女性开展金融知识的专门宣传与培训,助力农牧区女性转变金融观念、参与金融服务、提升对金融机构的信任感;尽可能提供女性参与金融服务的绿色通道来扩宽其参与普惠金融的渠道。
第二,针对中老年农牧民,定时下乡向他们宣传金融知识,特别是银行账户如何开立、民间金融组织贷款风险等;当他们有金融服务需求时尽可能耐心引导其参与服务,并给予其办理业务的优惠政策,优化贷款流程,建立健全信用评估体系,尽量多为有偿债能力的中老年人提供信用贷款;让家庭成员协助他们享受金融服务。
第三,鼓励金融机构推广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业务增强线上支付使用力度;推广信用卡使用及提供手续便捷的小额免息短期贷款,简化申请银行卡和贷款流程,减少时间成本、扩宽获取正规融资途径。
第四,提高农牧民收入,增强其获取金融服务的基础。如加强农牧民的技能培训,使其有一技之长;鼓励赋闲在家或生产资料不足的农牧民非农就业;动员企事业单位为农牧民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
第五,加强金融知识宣传,使更多农牧民了解政策、享受政策,使普惠金融真正惠及农牧民。金融机构为农牧民家庭一对一讲解金融政策,发展非营业厅式线下服务,精准对接贫困群体发展规划,增强农牧民对金融机构的信任感;根据地域特色,注入创新因素开发多元化金融产品,吸引农牧民的投资目光,增强农牧民的投资欲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