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再生建筑学理论的思考——武汉里分民居的保护与改造策略研究

2021-06-04周亚博

河南建材 2021年5期
关键词:汉口建筑学民居

裘 鞠 周亚博

吉林建筑大学(130022)

0 绪论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城市正在经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居住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对历史街区的发展造成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尽管现在历史街区的保护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是很多针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或改造都是采取的简单的“一刀切”、大拆大建的做法,不仅破坏了当地历经数百年形成的城市面貌和历史特征,还破坏了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并且造成改造后的街区缺乏历史文化底蕴,昔日富有人情味的街区消失殆尽的不良影响。

1 再生建筑学理论概述

再生建筑学最早起源于欧洲的十九世纪中叶,经过理论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实践经验的逐渐积累,再生建筑学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而完整的技术学科,旨在保持原有建筑基本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局部结构和装修,改变建筑的使用功能,使得建筑得以再生,其是一种对既有建筑的保护、改造、升级与再利用的建筑学科[1]。

通过对再生建筑学的学习和研究,并结合武汉里分民居的现状,探索一条适合武汉里分建筑的保护与改造的道路,使其推动武汉的城市发展进程,打造一个武汉特有的文化品牌,最终为武汉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并为其它地区的更新改造提供一个借鉴。

2 近代汉口里分的发展历程

2.1 产生时期(1861-1910年)

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汉口成为通商口岸。上海房地产商将上海的里弄带到了汉口,使之与当地建筑形式相结合,产生了汉口里分建筑的新形式。

2.2 建设时期(1911-1924年)

1911年,武昌辛亥革命。清政府在汉口租界外的市区放火,将繁华的城区烧为灰烬。由于战争使住房需求愈加急迫,引发了银行占地热、租界和华界建房热,武汉里分建房热达到白热化程度。

2.3 演变时期(1924-1937年)

1924-1927年,受国民政府影响。里分形式有了新的发展:通过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三四层的里分形制出现、天井的应用更加开放。新的里分形式开始出现,例如银行采用西式住宅的平面、三段式立面;公寓采用逐层分户、集合式的布局。

2.4 衰退时期(1938-1949年)

1938-1945年,受战争的影响,汉口里分的发展陷于停滞。该阶段汉口里分不但没有建设新建筑,反而被战火摧毁了大量建筑[2]。

2.5 住宅形制变化的反映

综上所述,从四个时期里分住宅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①人们的等级观念淡化,居住形式变得越来越开放;②建筑体量不断扩张,空间形式转变;③弱化精神享受,注重实用功能。

3 武汉里分民居的问题与现状

3.1 武汉里分民居的形制

武汉的里分建筑,是武汉近百年来城市发展的缩影之一,是唐代“里”的传承,也是汉口成为通商口岸之后,我国的传统四合院式建筑与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的结合体,独具“汉派”风貌,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后的产物。

武汉里分民居多为两层砖混结构,红色砖墙,水泥勾缝,再配以木制窗户,红瓦铺顶,里分住宅的平面布局的开间主要有一间半式、两间式、两间半式、三间式等平面形式。一般住宅的形制为由石门进出,首先是天井,接着是堂屋,堂屋的侧边是正房,再后面是楼梯、后天井以及厨房。巷道布局类型主要有主巷型、主次巷型、网格、综合型四种。里分住宅的总体布局形式主要分为行列式、周边式、组团式、沿街式和自由式五种基本类型。具有冬暖夏凉、闹中取静、空间灵活、邻里密切、市井文化浓郁、服务设施完善、建筑语言丰富等特点[3]。

武汉里分建筑经历了空间的演变和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场所精神文化。这是文化特征和时代精神的融合,也是人们为了适应环境,所做出的探索与改变。

3.2 武汉里分的保护与改造困境

1)研究现状局限:一方面,偏向对个体案例的研究,缺少对总体性的研究,另一方面,偏向对历史建筑本体方向的研究,缺少遗产保护为切入点的研究。

2)复杂程度高:里分建筑地处武汉汉口的闹市区,人流量巨大,里分的使用率也很高,在保护和改造的途中势必会给当地居民和周边来往的行人造成不便,并且历史较为悠久,很多地方都年久失修,导致保护和改造的难度较大。

3)保护难题:汉口里分具有居住和遗产属性,同时面临着双重保护难题。一方面,大多里分功能性明显衰退,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材料腐朽与结构老化,部分里分的建筑价值受到威胁,不再适合人们居住。

作为武汉民居特有的名片——里分,在新一轮的旧城改造中,如何延续、发展武汉特有的地域文化,并且尽可能减少在保护和改造途中对城市和市民产生的消极影响,找到一个适合并针对武汉里分民居保护和改造的策略,去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武汉城市精神面貌,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4 武汉里分的保护与改造方法

4.1 保护与改造的步骤

武汉里分住宅的保护与改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经历调查走访、登录立档;综合评估和等级分类;制订有针对性的保护与改造的步骤和策略;像市民进行公示;根据步骤和策略采取相应的措施;采集市民的反映和评价并对市民不满意的地方进行整改。

4.2 保护与改造的影响因素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再利用是以非物质文化空间与复杂性社会空间的更新、融合与交替的传统理念为出发点。需要考虑城市的多方面综合因素,比如文化民俗、文化形态、居住形式、城市肌理、经济方式等多方面所组成的城市文化特色因素,除了体现在建筑的多重性、完整性、原始性以外,也体现在建筑自身的空间、材质、颜色、装饰、格局等方面。此外,地域性因素、历史文脉因素、居民素质因素、政治发展因素等也影响了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改造。

4.3 保护与改造的方法

1)构件修复:通过具有足够强度的柱子、墙体等围护结构来进行加固、清洁、维护、更新;将建筑的一些零配件儿进行重新的更新,比如一些浮雕、门窗、栏杆,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对老建筑外立面的砖进行修复,具体方法可以参照:涂料勾缝、粉刷旧砖、更新纺织面、贴砖修复等方法(如图1所示)。

2)新开发与旧保护的结合:为了留存地域性建筑的历史脉络,使其保存原真性、连续性、整体性、延续性,人们应该对历史人物的住宅和著名建筑予以保护,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历史文化街区。另外,应该还原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人口数量降低、建筑负荷减小、拆建违章建筑、增设新区,发展与更新城市整体脉络,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以及社会的发展(如图2所示)。

图1 修复后的外立面

图2 历史元素的保留

3)昨天与今天的对比,新建筑与老建筑的对比:以补缺来修复,从而因地制宜;以新的形体补充原来的形体,而产生新的印迹[4];以原形来补充缺形,从而追寻一个城市的印记;坚守“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为了将其改造程度限制到最低,人们应该将其内部做极少的处理以及少量的修缮,将其外部恢复到原来的样貌同时减少多余的改造与装饰(如图3所示)。

图3 新旧建筑的对

4)“渐进式”的微更新:不提倡大拆大建,而提倡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修缮与保护历史建筑,按其原来的面貌进行修缮,实现建筑的微更新,从而让整体街区实现微循环。

5)运营与开发的结合:目前大多沿街的里分都已改造成商铺,可以对其商业模式进行整合,并结合武汉里分的文化特色,形成独特的商业街,在保护的同时为居民带来营收,并推动当地的发展(如图4所示)。

图4 改造后的商业街(图源自作者)

5 总结

如果说建筑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招牌,那么民居是一个招牌上优美的文字,是一个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名片之一,它能购彰显一个城市由下至上的有机生长脉络。武汉里分承载着武汉特定时期的社会记忆,是武汉城市文化的标签。

总体而言,文章探讨了武汉里分住宅的发展状况和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与改造,希望能够通过对再生建筑学的学习和运用,可以去了解如何去保护和改造一个历史建筑或者历史街区,同时很好的将其和其它学科相互融合,才能真正使一段历史得到“再生”。武汉里分民居的保护与改造,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采用适合当地且切实可行的保护与改造的方法,使的武汉里分建筑重新焕发生机,推动武汉的城市发展、规划与建设,为其它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提供建设性的建议以及实践依据。

猜你喜欢

汉口建筑学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民居智库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民居摄影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梅兰芳汉口吃河豚
《汉口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