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扶贫视角下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探析
——以广东省乐昌市为例

2021-06-04赖淑彤尹修瑀王振杰

科技经济导刊 2021年14期
关键词:德育中职职业

赖淑彤,尹修瑀,王振杰,康 蕾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意味着我国进入了“后扶贫”时代,需要在经济、教育、社会各方面协同精准扶贫。职业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其教育成效将会极大影响脱贫成果的保持。而职教扶贫重在提升贫困生的内生动力,故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 研究背景

1.1 职教扶贫的内涵

2020年,我国取得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巨大成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在逐步解决了贫困地区显性的绝对贫困之后,贫困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应该转向更加隐蔽的相对贫困[1]。在我国既往的贫困治理中,绝对贫困的消灭是旅游扶贫、农林产业扶贫、易地搬迁和职业教育培训等10种手段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的结果,职业教育主要发挥了基础作用,那么在“后扶贫”时代,职业教育培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大大提升[2]。这是由贫困治理的特征,以及职业教育促进人力资本累计的功能所决定的[3]。教育扶贫作为其中最根本的扶贫方式,可以切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根源,有效提高地区的扶贫质量和效率。

2016年教育部印发《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其中强调要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提升教育脱贫能力,资金重点支持贫困地区每个地级市(州、盟)建设好至少一所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由此可见,办好职业教育对于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1.2 乐昌市教育情况

1.2.1 总体情况

乐昌市位于广东省最北端,地处南岭山脉南麓,粤北边陲,是珠三角辐射内地和内陆各省区进入广东的“桥头堡”。2018 年,全市耕地面积 28.9 万亩,山地面积 117 万亩,农林牧渔总产值37.35 亿元,是典型的农业大市,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菜篮子基地。截止2020年12月,全市总人口52.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85万人,占比50.67%,建档立卡贫困对象13907人全部清零,脱贫退出率100%。乐昌市在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其职业教育发展成熟,具备研究价值。

1.2.2 教育发展情况

截止2020年,乐昌市共有各类学校43所(小学及以上),其中包含职业学校1所,技工学校1所。乐昌市中等职业学校现有6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435人,短期培训班学员1000多人,开设了电子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电子商务、学前教育等9个主干专业,是粤北地区发展最快且规模最大的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之一。广东省工商高级技工学校有在校生9200多人,从2002年开始承担广东省梅州、清远、河源等市的贫困生教育共1650人,2008年与乐昌市政府联合开展“扶贫助学,技能援疆”工作。

2. 研究过程

2.1 资料来源

本研究首先采用了问卷调查法,随后对其中部分中职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式线上访谈,以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对自身志向意愿、思想道德和技术水平的感知。问卷设计和访谈提纲均参考了相关文献资料,如詹逸思“青少年价值观测评指标体系模型研究”等[4]。三个维度检测的具体因素如下:“志向意愿”维度测评学生的目标与方向、成功欲望以及为家乡做贡献的意愿;“思想道德”测评学生的正义感、责任心以及抗压能力;“技术水平”测评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对就业的信心以及重视度(表1)。选项按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五级。

表1 乐昌市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调查维度与内容

2.2 样本情况

问卷调查在乐昌市两所中职开展,调查对象为乐昌市在读的中职学生,年龄范围在14-18岁(表2)。乐昌市中等职业学校和技校分别发放了100份和135份,调查采用自填问卷方式进行。主要由项目组成员和各校老师负责组织学生进行填写,所有问卷当场填写后回收。共计发放问卷235份,收回有效问卷232份,有效回收率为98.72%。

表2 问卷样本基本情况

2.3 数据处理

本文根据学生填写问卷的选项占比考察中职学生的总体情况。同时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中职学生的就读专业、家庭情况和家庭居住地的组间差异进行显著性分析,得到p值,0.01<p值<0.05为显著,p值<0.01为非常显著,试图进一步剖析导致测评因素差异的原因。

2.4 调查结果

2.4.1 志向情况

问卷结果显示,82.77%的样本对象完全没有考虑过未来发展或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但同时有94.83%的样本对象渴望成功;另外,有64.66%的样本对象比较或非常愿意投身家乡建设。所以本文认为大部分的中职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表现较差,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非常不清晰,但是对成功的渴望极高,存有空想却无实践,而投身自己家乡建设的意愿一般。

在进一步探究中发现,家庭居住地区和家庭情况对志向意愿差异显著,p值分别为0.034和0.041,家庭在村镇地区的中职学生对自己的志向最不明确,而在县城地区的中职学生在这一方面有更好的表现;同时,独生子女对自己的职业意愿较有规划,非独生子女的职业意愿显然不太清晰,这可能与成长背景和家庭环境有关。

访谈结果也印证了影响中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志向和意愿的因素主要为家庭环境:生活在城镇的受访者中有90%人有非常明确的职业规划,而生活在乡镇的比例只有40%;所有独生子女受访者表示对未来有明确的职业规划,非独生子女中仅有50%有规划。生活环境和父母关注度的不同导致了这种差异:生活在县城的学生接触到的圈层较广,思考会随着见识逐步加深;而父母对独身子女倾注的精力较多,惯于督促其成才立志,青少年也会从中接收到更多积极暗示,对未来的发展有更深一步的思考。

2.4.2 德育情况

相关问卷结果显示,53.88%的样本对象表示很少或者不会在乘坐公交车时让座; 79.31%的样本对象表示很少或不会兑现自己的承诺;遇到困难时,70.68%的样本对象不会或只感到轻微的挫败感。由此可见,大部分的中职学生正义感不强,责任感较差,但是具备较好的抗压能力。

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专业的不同与德育水平之间的差异显著,p值为0.047,专业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受访者有较强责任感和正义感,而加工制造类专业的中职学生责任感最差,这可能是由于专业课堂对德育内容的强调程度有差异。

访谈结果显示,中职学校的德育手段主要是班会和级会,以老师与领导讲为主,形式单一并且频率较低,90%的受访者表示对自己的影响微乎其微,不会严肃对待班会。大部分受访者提到校园内存在不良行为,如抽烟打架、网络成瘾、早恋堕胎等。70%的受访者会对父母的说教感到厌烦,与父母沟通极少,有逆反心理。

2.4.3 技能情况

问卷结果显示,43.9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可以较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同时,56.90%的受访表示对胜任专业实习的信心不足;91.38%的受访者认为掌握一门技术对就业有帮助。由此可得知,大部分受访者的技能熟练度处于中等水平,对胜任专业实习缺乏信心,但是重视度却很高。

进一步调查研究显示,就读专业与技能掌握情况之间的差异显著p值为0.031,专业为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和交通运输类的中职学生信心较弱,而文化艺术类和学前教育类的中职学生有着比较强的自信,这可能是因为专业难度和就业前景不同而导致的。

在访谈的结果中显示,80%的中职学生认为不自信的原因主要源于专业技术的滞后性,60%的学生表示自己对就业前途茫然无措,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不良循环,担心能力比不上其他人而产生自卑心理。

3. 基本结论

3.1 中职学生普遍缺乏未来规划,不利于脱贫巩固工作的展开

大部分中职学生空有对事业成功的渴望,但却缺乏对未来人生和职业发展的具体规划,理想和目标缺失或不清晰,对成功渴望和现实的迷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家庭引导不足,另一方面是学校励志教育不够,使青少年学生危机感不足或对社会认识限制,没有主动立志的意识。这会使学生认知内驱力不足,无法从内心产生对专业学习的认可和渴求,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导致其学业成绩落后、技术掌握水平平庸,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对社会而言,实用型人才供给难以升级甚至降级,社会竞争力弱,会导致在岗工人素质难以提高,同时也难以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长期目标。

3.2 中职学生的道德界线较为模糊,责任感不强和善恶观念不清晰

由于学校和家庭道德教育的理念与方法片面陈旧,许多中职学生正义感偏弱,不太愿意考虑弱势群体、社会大众的利益,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知较弱。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偏向自由散漫,自控力较差,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无法自拔,个人整体素养偏低,易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将会是当地经济的主要贡献者。如果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道德不高,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将难以建立,假冒伪劣、失信缺德之风大行其道,也不利于当地经济的长足稳定发展。

3.3 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对未来就业缺乏信心

较多中职学生能认识到未来就业竞争激烈,社会对于求职者的要求愈发提高,从而产生了自卑心态。信心的缺乏会影响他们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首先,自我效能感低,意味着他们对利用掌握的技能完成具体的专业工作缺乏信心,在面对实际困难时容易产生消极负面、自我否定的想法,不利于专业技能学习的突破。其次,在进入社会后难免遇到失败与挫折,比如面试或晋升失败,对学历及技术水平信心不足使人归因能力,失去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甚至错过其他机会。中职学生未来是社会的主要劳动者,信心的不足不利于他们技能的突破以及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这将最终影响到社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励志教育,集体教育和个人教育相结合

职业学校要注重对学生的励志教育,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内生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和“被扶持”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学校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动机产生的环境,以教育信念为导向、以教育激励为手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养学生主动立志的意识和志存高远的精神,鼓励积极践行理想和信念。职业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相结合,使个人追求与社会需要、人民利益相一致,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发愤图强并坚持不懈。学校也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教师自身的励志属性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职校教师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集体,引导正确的舆论,利用中学生服从集体意识的特性进行教育,同时通过个体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5]。

4.2 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德育的有机结合,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德育网络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学校作为网络的中心,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进养成教育,抓住合适时机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提高德育课堂的频率,在日常学科教学过程中结合德育内容,通过榜样的故事或真挚的教导感化学生,采取国际上道德教育领域更为科学先进的道德两难故事的讨论法,帮助学生在两难决策中作出道德判断并转化为道德行为。制定阶段性小目标,树立德育层次观,循序渐进地加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密切家校联系,学校可以邀请家长来校参加主题班会和学校管理等活动,发动教师多走进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在家的生活,和家长携手发现孩子的问题症结,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化教育方式。最后,学校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资源的力量,通过建立校外基地,开展环保、助残、国防教育和社会服务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联合社会力量形成全方位的德育网络。教师要充分发挥衔接功能,使来自各方面的德育影响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

4.3 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且学以致用

教学要从“重理论轻实践”转化为“重理论的同时更重实践”。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到附近企业和工厂参观学习,聘用业界专家作为导师系统性地开展课程,邀请专业人士分享行业前沿资讯和发展趋势,邀请师兄师姐分享工作经历和成功经验,加深学生对从业领域的了解,补充课堂外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实现学校和社会的无缝衔接[6]。在教学中,课堂内容要与时俱进,老师要通过设计各类教学活动和练习带领学生将知识点和技能运用到各种场景中,使学生能独立且熟练地应用各种技能。在校园建设上,经费要着重用于实验室或者数控机床等设备的升级改造,使其紧跟科技发展水平,满足一线岗位的技能需求。培养学生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提升专业自信。

猜你喜欢

德育中职职业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