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研究

2021-06-04莫丽蓉杨金芳虎金朋白飞虎

宁夏医学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腺体萎缩性感染率

莫丽蓉,杨金芳,虎金朋,李 雪,白飞虎

自1983年Marshall和Warren首次报道从人胃黏膜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以来,全球范围内关于Hp方面的研究非常多。虽然大约70%的Hp感染者无明显症状,但Hp感染者最后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感染者中15%~20%发生消化性溃疡、10%发生Hp相关的消化不良、1%发生胃恶性肿瘤,包括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1]。目前研究认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是Hp感染,并且Hp从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不典型性增生,最终发展为胃癌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不同病理阶段Hp感染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2]。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18年7月因腹部不适于我院行胃镜检查明确为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32名,所有患者均采集胃黏膜组织行病理检查,探讨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18年7月因腹部不适于我院行胃镜检查明确为慢性胃炎患者232名,所有患者均采集胃黏膜组织行病理检查,根据胃镜结果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组(141例)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91例),其中男性138例,女性94例;年龄18~75岁,平均(54.83±3.85)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胃炎胃镜及病理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的诊断标准[3];可耐受胃镜检查者;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妊娠、哺乳期女性;消化性溃疡或胃黏膜重度异性增生者;严重肝肾等器质性疾病者;造血系统障碍者;不能配合检查者。

1.2 方法

1.2.1 胃镜检查过程中于胃窦黏膜处取黏膜组织2块,每块大小约3 mm×3 mm,活检取材时必须要达到黏膜肌层的范围,标本过浅者未达黏膜肌层者无法判断是否萎缩。取材后对标本放置5%甲醛固定液后送至病理科进行病理检查。

1.2.2 胃镜状态下慢性胃炎的分类多数慢性胃炎的基础病变均为炎性反应或萎缩,因此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4]。依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3]中的诊断标准,并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胃黏膜以白为主,红白相间,呈片状分布,皱襞变平或者消失,胃黏膜下血管网清晰可见,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等表现。

1.2.3 病理状态下炎症的分级依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3]中的诊断标准,并根据炎症细胞分布的密集程度以及浸润深度进行分型。正常:单个核细胞 (包括光镜下无法区分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等) 每高倍视野下不超过5个;轻度炎症:慢性炎性细胞较少并局限于黏膜浅层,浸润深度小于1/3黏膜层;中度炎症:慢性炎性细胞较密集,浸润深度在黏膜层的1/3~2/3处;重度炎症:慢性炎症细胞分布密集,浸润深度占据黏膜全层。

1.2.4 病理状态下萎缩的分级依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3]中的诊断标准对萎缩程度进行分级。正常:固有腺体数无减少;轻度萎缩:固有腺体数减少≤原有腺体的1/3;中度萎缩:原有腺体的 1/3<固有腺体数减少≤原有腺体的 2/3;重度萎缩:固有腺体数减少>原有腺体数的 2/3,仅有少数腺体存留或全部消失。

1.2.5 病理状态下肠化的分级依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3]中的诊断标准对肠化进行分级。轻度肠化;肠化部分<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的1/3;中度肠化: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的1/3≤肠化部分≤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的 2/3;重度肠化:肠化部分>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的 2/3。

1.2.6 病理状态下Hp的诊断采用病理组织HE染色切片镜检法检测,Hp呈模糊的灰蓝色,主要分布于胃小凹的黏液中或胃黏膜表面腺腔内,可见弯曲状、S形或逗点状分布。见图1(目录后)。

2 结果

2.1 2组患者Hp感染率比较: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患者共91例,其中Hp阳性者40例,阳性率为44.0%(40/91);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患者共141例,其中Hp阳性者85例,阳性率为60.3%(85/141)。前者阳性率明显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比较

2.2 慢性胃炎患者病理特征与Hp感染情况比较:慢性胃炎的炎症程度与Hp感染之间存在正相关性(正常31.3%,轻度43.8%,中度63.1%,重度87.5%);萎缩程度与Hp感染之间存在正相关性(正常23.2%,轻度52.8%,中度65.3%,重度75.0%);肠化分级程度越高者Hp感染率越高(正常36.5%,轻度55.3%,中度69.8%,重度85.0%);Hp感染率随着患者炎症程度、萎缩程度、肠化等级的病理特征逐渐加重而升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活动性胃炎者感染率较无活动性者较高,且二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无活动性33.3%,有活动性70.9%;P<0.05),见表2。

表2 慢性胃炎患者病理特征与Hp感染情况比较

3 讨论

目前消化内镜检查患者中占据大部分者主要是慢性胃炎,其中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胃灼热、纳差等。引起慢性胃炎的病因很多,如细菌感染、药物损伤胃黏膜、精神心理因素、营养缺乏、内分泌功能障碍、遗传因素等。研究表明,在所有致病因素中,Hp感染是慢性胃炎主要致病因素[5]。Hp感染引起黏膜损伤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由于Hp吸附在胃小凹里释放毒素刺激胃黏膜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产生许多的炎症因子及趋化因子(如IL-8,IL-6,IL-1β,TNF-α等),从而导致胃黏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诱导胃黏膜的炎症反应[6]。胃黏膜炎症反应过程中可以引起氧自由基堆积,使细胞内线粒体及溶酶体受损,最终可导致胃黏膜细胞变性坏死,甚至癌变[7]。目前“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致病模式已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认可[8]。世界卫生组织将Hp定义为一种致癌因子,所以,根除慢性胃炎患者Hp可降低其发展为胃癌的风险。

本研究探讨了Hp与慢性胃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关系,旨在为临床医师依据胃黏膜病理变化提供诊断及治疗新思路。选择符合本研究条件患者病理进行分析,研究中根据胃镜结果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经病理诊断证实慢性胃炎类型及病理分型,并在病理检测下明确Hp感染情况。本研究数据显示,232例慢性胃炎患者中125例Hp阳性,阳性检出率为53.9%,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Hp阳性率分别为44.0%(40/91)和60.3%(85/141),且二者之间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王军凯等人[9]和潘莲等人[10]报道称,Hp 感染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之间关系紧密,且二组人群中感染率具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研究结果与本文一致。

本研究中结果显示,随着慢性胃炎炎症程度、萎缩程度和肠化分级、活动性的不断加重,Hp感染率逐渐增高(P<0.05),这一结果提示Hp感染与慢性胃炎炎症、萎缩程度、肠化及活动性有关,这与孙新超等人[11]报道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Hp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不同病理特征炎症程度、萎缩程度、肠化分级及活动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Hp感染是慢性胃炎逐渐加重胃黏膜反应的过程而发展为胃癌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作为临床医师应该提高对Hp的关注,在临床中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及早规划合理的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腺体萎缩性感染率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英国:55岁以上更易染疫
基于深度学习的腺体病理图像分割
基于nnU-Net的乳腺DCE-MR图像中乳房和腺体自动分割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健康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状况研究
春蚕吐丝
2012~2016年江苏丹阳市省级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
胃黏膜活检病理与临床的探讨
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的发生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