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国情怀书写科技华章

2021-06-03

科学导报 2021年31期
关键词:苏步青

编者按:

5月10日,山西省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启动仪式暨报告会在省科技馆举行。本报记者整理了四场报告会宣讲内容,与读者一起走近科学家,学习科学家精神,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

朱光亚:“祖国需要之际,吾辈当竭尽心力”

在“两弹一星”元勋榜中,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朱光亚。20世纪50年代末,他被任命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后,参与领导了我国全部45次核试验。

1945年,朱光亚以优异成绩从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物理学系助教。同年,美国在广岛和长崎分别投掷了两枚原子弹,敲响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丧钟,同时,也勾起了中国人掌握和制造原子弹的梦想。

1946年8月,陈诚和俞大维以国防部首长身份,邀请西南联大的三位教授吴大猷、华罗庚和曾昭抡由昆明到重庆密商大计。他们迅速拟订了一份计划书,吴大猷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先培养人,建议从西南联大选拔几位数理化方面的青年精英赴美考察和学习。朱光亚与李政道以吴大猷助手的身份同时赴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消息传到美国,朱光亚欢欣鼓舞,他在同学们中间奔走相告,并积极组织集会和庆祝活动,和同学们交流、讨论如何回国参加建设。自1949年底开始,他就牵头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并送给美国各地区的中国留学生传阅、讨论,联合署名。

1950年2月,朱光亚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接下来,一大批优秀青年学者也受到感召,陆续回国。朱光亚回到祖国仅仅四天,就站在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讲台上,他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副教授,主讲的是光学和普通物理。在此期间,他还出版了系统论述核武器的学术著作《原子能和原子弹》。

1952年,朱光亚被选为板门店谈判的翻译。当时美方虽然在战场上已经失利,但因为有核武器的底牌,所以态度仍十分强硬,谈判异常艰难。这令朱光亚如芒在背,他知道,新中国要想真正独立,不受人欺侮,必须拥有强大的现代化国防。他暗下决心:这辈子主要就做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1955年,新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朱光亚被召唤回到北京,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这批人后来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核事业的骨干力量。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唯有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当时核武器研究所急需一位负责原子弹产品的“科学技术领导人”,35岁的朱光亚义无反顾地挑起了重担。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程开甲等当时颇有名望的科学家都在朱光亚的建议下加入了核武器发展团队。

1957年至1959年,朱光亚主管科研工作,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核武器研制工程中。后来,朱光亚亲手起草了原子弹发展的两个纲领性文件。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朱光亚在从原子弹试验场撤回途中看到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潸然泪下。此后,朱光亚又参与组织领导了第一枚空投航弹、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任务。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技术的国家之一。1967年6月,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的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9年9月,朱光亚参与组织指挥的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取得成功,实现核试验转入地下的目标。

从我国政府决定发展核武器事业时,朱光亚就参加了这一工作,而且一干就是近50年。从1969年以后,他先后参与组织领导了秦山核电站筹建、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以及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以及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他尽管多次变换职务岗位,却从没离开过核武器研究。朱光亚这一生都在为核试验成败与否承担风险,如果没有超于常人的坚毅与执着,是很难坚持到底的。朱光亚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终生,他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

黄道群:我的父亲黄纬禄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勇挑民族复兴重担。”这是黄纬禄留下的绝笔。南华大学组织的“两弹一星”红色夏令营到北京,要访问“两弹一星”功勋奖的获得者。“父亲不顾病重,同意接受采访。极度虚弱的父亲基本无法写字,但为了满足师生们的迫切愿望,还是拿起了笔。他写的每一个字,都是由我握住他的手,把笔尖移动到可以写字的位置上很艰难地完成。”黄道群哽咽地讲述着。

1957年底,黄纬禄调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负责导弹控制系统的设计工作。从此,他与导弹结下了不解之缘。1960年11月5日,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

“东风二号”开始研制时正赶上全国大饥荒,粮食供应特别短缺。那时,黄纬禄发明了“抗饿新疗法”,肚子饿得咕咕叫时,就把裤子上的皮带向里勒紧一个扣,再咕咕叫,再勒紧一个扣……

从“东风一号”到“东风五号”,从各型号技术方案的确定、技术指标的改进到技术性能的提高、技术故障的排查,都饱含着黄纬禄和所有研制人员无数的心血与贡献。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与成功的歷练,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一点一点把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大做强。

1982年,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82年10月7日至10月26日,向以北纬28°13、东经123°53为中心,半径35海里的圆形海域范围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

这一次飞行试验规模很大,直接参试人员近3万人,出动船舰100多艘。作为总设计师的黄纬禄肩上的担子非常重。特别是首战出师不利,黄纬禄心里非常难过。但他很快冷静下来,并深知在这样关键的时刻,作为总设计师,必须要稳得住阵脚,当务之急是要争分夺秒地查找试验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遥测数据的分析,并在所有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仅仅6天时间,试验队便锁定了故障所在并采取了有效防范措施。黄纬禄向上级领导张爱萍将军汇报:“问题原因已经找到,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建议按原计划打第二发。”张爱萍拿起了话筒:“你是不是因为有压力而赶时间?推迟几天,休息一下再发射,是不是会更好一些?”“不!”黄纬禄语气坚定地回答:“我现在没有压力,也不会被压力所左右。这是我们经过反复检查、分析、试验、测试以及全弹模飞以后的结论,证实完全可行。我认为,就我们的知识与经验所及,该想到的都想到了。如果再推迟,也不会有新的进展。至于休息,现在想休息也休息不成啊!”

猜你喜欢

苏步青
苏步青:从“背榜生”到数学之王
苏步青: 从“背榜生”到数学之王曲折的求学路
苏步青:从“背榜生”到数学之王
苏步青:我曾经是班级倒数第一
苏步青拒收信
苏步青改电报
苏步青逃课
一生难得相依侣
数学家苏步青的跨国绝恋
两次倒数第一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