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大王”故里的乡村振兴梦
2021-06-03武竹青
武竹青
抗战英雄“地雷大王”王来法纪念馆,全部是群众演员的魔术表演,再现抗战经典的红色情景剧……4月23日,《科学导报》记者走进武乡县大有乡李峪村,与众多远道而来的省内外游客聆听英雄故里抗战故事,领略英雄故里新时代巨变景象。
抗战时期,李峪村武委会主任王来法带领村民与敌人顽强斗争,巧摆连环地雷阵,激发了全民抗战的信心。解放后李峪村民以英雄为榜样,大力发展生产,建设新家园,开创新局面。特别是2008年以来,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王竹红带领村民学习魔术表演,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村民因此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蓝天阳光耀大地,绿树清流景色新。走进李峪村这片抗战热土,无不被这里的人民尊崇抗战英雄王来法的精神所感染。王来法纪念馆里每个故事都感人肺腑,每段历史都催人奋进。为了纪念这位英雄,武乡县重新修葺了“地雷大王”王来法纪念馆,通过文字和图片介绍,还原历史真实事件,让这一曾接待过60多位国家元首的红色旅游基地重放异彩。
“鬼子来了咱不怕,给他一颗铁西瓜。铁西瓜,铁西瓜,鬼子一踏就开花。”李峪村暴国英老人年过七旬,他站在展厅旁,一遍又一遍地教孙子读着地雷战民谣,给他讲先辈当年抗战的历史。“我一个月至少来这里三四次,有时给展厅擦擦灰、扫扫地,有时遛一遛,看看展板介绍,回忆抗战历史,感受现在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他告诉记者,这里是村民们净化心灵的港湾,也是一种精神寄托。
历史赋予李峪村特殊的符号,谈到村里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王竹红向记者娓娓道来:“‘地雷大王王来法纪念馆为我们村红色旅游助力的同时,也使抗战文化元素成为李峪村乡村振兴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我们以纪念馆红色旅游为依托,增加魔术表演产业,以此增加村民的收入,成效显著。现在全村900多口人,痴迷魔术的人不在少数,男女老少皆可露两手,100多人可以登台表演,300多位村民都会魔术表演。其中年龄最大的是71岁的暴国英,年纪最小的是一位叫刘宇杰的8岁孩子。”
这么多人会魔术表演,与王竹红的付出息息相关。王竹红十几岁的时候因为家里穷,只能放下书本走街串巷卖麻糖来为家庭增加收入。那些年他常年在乡下走街串巷,经常看到马戏团艺人到农村进行魔术表演,他对魔术师们精湛的表演所吸引,渐渐喜欢上了这一艺术形式,以至于平素吃饭睡觉走路干活都在琢磨这个魔术的套路。
没钱拜师学艺,王竹红只能自己琢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手指由水泡磨成了老茧,性子也磨得更坚韧了。凭借着对魔术的痴迷和热爱加上自己的天赋,王竹红慢慢掌握了魔术演出的基本技术。长大后不管做什么,他还是没有放弃这个副业,时不时在各种场合向大家露几手。2008年11月,王竹红当选李峪村党支部书记。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想为村民做点什么。
此后他看到央视春晚上刘谦的魔术表演,再次将他变魔术的热情点燃,他毅然决定要将自己的一技之长教给村里的父老乡亲们,让大家都学会这个制造快乐的方法。一开始只有几个孩子跟他学,后来这些孩子的家长也跟着学,慢慢地队伍越来越庞大。这也引起了大家的怀疑,这个不务正业只会变魔术的村干部,能把村子管理好吗?
在一次上级领导下村开会期间,村支书叫孩子们表演了一段魔术给大家看,这一表演被当地电视台播出,李峪村就一炮走红了。后来王竹红觉得这是个脱贫致富的门路,于是挨家挨户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让大家转变观念,谋求发展。他带一些基础比较好的村民去外地学习专业的魔术表演,这样让他的技术也越来越好。他结合生产生活实践,自编节目,先后打造出230多个魔术节目,个个精彩,令人称奇。此外,他还到河南、河北等地买回了道具图纸,自己学着做魔术道具,投资购买了60多万元的魔术道具。
李峪村的魔术团先后在武乡县、平顺县、常平集团、长治市、汾阳市等地演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12年,他们参加了黄河电视台的春晚演出,2012年12月代表长治赴北京大学参加了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群众进京展演,2012年12月赴上海东方卫视参加了中国达人秀选拔并成功晋级;2013年,参演“晋善晋美过大年”山西春節联欢晚会;2014年,大型群体魔术组合《魔幻村庄》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获得中央电视台《出彩中国人》遴选资格;2015年,走进央视演播大厅进行现场录制,同期,央视八套《村里达人》全球播出,赢得了亿万观众的掌声。现在李峪村投资100多万元、面积600多平方米的大型魔术表演厅已建成投入使用,而且百人规模的魔术表演团队也已经组建完成。
“一路走来头发渐疏,脚下是深深的印痕,李峪村却一天一天发生喜人的变化。”这是王竹红内心最感欣慰的。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开展魔术表演,促进了李峪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各地游客不断涌向李峪村。村容整洁了,村里发展了,每年人均收入能增加几千元,村民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