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为什么“牛”(下)

2021-06-03

奇闻怪事 2021年5期
关键词:牵牛星古人

习俗中的牛

牛的影像也出现在民间习俗中。

立春时节,古人有鞭春的习俗。所谓鞭春,也称“打春”“挞春”,即鞭打土牛。这是立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一般于立春当天在官署内举行。按《礼记·月令》记述,季冬之月,“出土牛,以送寒气”。按古人的理解,牛属土,土能克水,故以“出土牛”兆示送走寒气。到了汉代,本是季冬之月的“出土牛”被移植到立春节上。唐代始有鞭打土牛的活动。北宋仁宗曾颁布《土牛经》,对土牛的颜色,赶牛人的衣服、所处位置,牛缰索的材质、颜色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此后,鞭打土牛的习俗便一脉相承了下来。

土牛被鞭打之后,人们争抢土牛身上的碎片,以抢得牛头上的泥片为最吉利,谓之“抢春”。在江苏南京,人们“争趋取土书壁为吉”;在福建漳浦,“人家争取牛土投豕牢,祝豕肥大如牛”。在江浙一带,又有向土牛抛麻、麦、米、豆的习俗,以为击中牛身者为“得岁”。据说小儿吃了那些粮食,可以出痘稀。在河北等地,“有幼童者,则以线穿豆,挂牛角,谓可稀豆疹”,也有“小儿竞从牛腹下转迭,曰‘稀痘”,等等。

农历十月初一,民间有所谓“牛生日”。在璧山县(今重庆璧山区):“十月朔日,蒸糯米捣糍糕饭牛,并粘牛角,令其临水照,见则牛喜其酬力。演傀儡,以饷牛王,酬力也。”西南地区的仡佬族称这一天为“牛王节”或“敬牛王菩萨”“祭牛王”。这一天,养牛的人家都要歇工,把牛圈收拾干净,用最好的饲料喂牛;用糯米打两个糍粑,分别挂在牛的两角上,再把牛牵到水边,让它在水中照见自己的影子;然后取下糍粑,给牛吃掉,称此举是为牛祝寿。

文化中的牛

牛的形象还广泛出现在文学艺术、民间工艺和语言系统中。

牵牛星与织女星本是天上的两组星星。牛宿星有6颗星,位于银河之东,形如牛头和两角,古人称其为“牵牛星”。“织女星”有3颗星,呈等边三角形,位于银河之西,与银河之东的“牵牛星”相对。古人以农耕生活为原型,为它们杜撰了一则优美的爱情故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牛的形象还出现在古代的器物上。陕西岐山贺家村出土有西周牛尊,其躯体浑圆,四足粗壮,伸舌作流,背上开口设盖,盖钮为一立虎,盖与牛背以环钮相连,可随意开启而不致脱落,腹背及足部饰有云纹和夔龙纹。江苏扬州邗江东汉墓出土错银铜牛,灯高64.2厘米,长37.6厘米,器物整体如牛俯首站立,两角上翘,造型雄浑,给人以力量之美。这些牛形器或写实,或写意,把匠师们对生活的美好企盼呈现出来,成为传统工艺的精工之作。

1950年出土于江蘇徐州睢宁县双沟的汉画像石—牛耕图,高80厘米,宽106厘米,整个画面分3层:上层为仙人异兽,中层为人物送别,下层为牛耕图。牛耕图以农家生产活动为题材,在刻画农夫呵牛耕田的同时,衬以箪食壶浆的妇人和车旁的小狗,生活气息十分浓重。整个画面远近相宜、动静结合、布局紧凑,乃古代艺术之珍品。

牛又是古代文人骚客笔下的重要物象。唐人元稹《田家词》写牛耕不易:“牛靿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日月食粮车辘辘。”宋人孔平仲《禾熟》写秋收中的牛:“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明人李东阳《北原牧唱》写田园牧歌中的牛:“北原草青牛正肥,牧儿唱歌牛载归。儿家在原牛在坂,歌声渐低人更远。山苍茫,水清浅。”这些诗词作品或写景、或状物,从多个角度写出了人与牛的依存关系。

中国有很多地方又以牛为名,如仅以“卧牛城”为名的就有河南开封、山西临汾、山东青州、河北邢台等地。为了迎合所谓的“卧牛”形象,古人往往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建城造市。如山东青州,“俗云卧牛城,西门西去二、三百步,与南城相对。少东以西为牛首;内有土丘四,曰牛角、牛耳;南城上一台二洞,曰牛眼;正西一炮台,中空,曰牛鼻;西门侧有窦,曰牛涎;北门西有旧水门,曰牛脐;东北角楼下大水窦,泄城内阴沟之水,曰牛溺;此北一带为牛腹;南面坚实整饬,当是牛背”。因此,旧时的青州有两个禁忌:一是不得有边姓官吏,“边”“鞭”同音,牛之忌,有则“城必坍损”;二是不得有叫卖的梆子声,因牛易受到惊吓,城内恐凶。

牛的形象还广泛进入语言系统。以汉语俗语为例,“老黄牛”比喻勤恳工作的人,“孺子牛”指甘为公仆的人,“牛高马大”比喻人长得高大强壮,“牛气”形容骄傲自大的神气,“牛脾气”指人固执倔强的脾气,“对牛弹琴”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吹牛皮”比喻夸口说大话,“牛鬼蛇神”比喻丑恶的东西或坏人,“风马牛不相及”指完全不相干的事物,等等。这些涉及牛的俗语,以生物牛为依据,在不同的语境下逐渐具有或褒、或贬、或中性的含义,成为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

食药中的牛

先秦时期,牛已被列为三牲之首,称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的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称这类牺牲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有太牢、少牢之分。牛、羊、豕三牲皆备谓之“太牢”。按先秦礼制,只有天子方能用“太牢”祭祀。

除了祭祀,在古人的观念中,牛肉、牛奶除了给人以滋养,又有药用价值。据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饮膳正要》所述:牛肉味甘,性平,无毒,主消渴,止吐泻,安中益气,补脾胃。牛奶酥性凉,益心肺,止干渴咳嗽,润人毛发,消除肺痿病和心热吐血症。牛奶酪味甜、酸,性寒,无毒,治热毒,止口渴病,除胸中虚热,治身上、脸上热疮。牛奶饼性微寒,润人五脏,通利大小便,补人十二经脉。

牛黄是牛的胆结石,因牛的属相为丑,古人也称之为“丑宝”。中医认为牛黄气清香、味微苦,可用于解热、解毒、定惊,外用治口疮痈肿,内服治高热昏迷、小儿惊风等症。除了牛黄,在传统中医典籍中,牛胆、牛蹄、牛肾、牛鞭、牛血也都是救死扶伤的良药。

在饮食方面,虽然古人多有食牛的记录,但在古代饮食文献中,有关牛肉的食谱却并不多见。清代医家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中的一段话或可解释这一现象:“牛为稼穑之资,天子无故不忍宰,祭祀非天神不敢歆。岂可妄杀乎?及观庄子牺牛、耕牛之喻,知古人宰杀者惟牺牛,而耕牛必不杀也……律文宰牛马者有禁,宰羊豕者无禁。所以然者,羊豕无用于人,而牛马有用于人也……余家世不食牛,奉祖训而守礼法。非有惑于福利之说也,故不谱其性味。”

古代有俗语讲“牛食如浇,羊食如烧”,大意是说被牛啃过的草木,剩下的部分还会茂盛起来;被羊啃过的草木,剩下的部分只会枯槁。牛、羊虽然同为食草的畜类,但在古人的观念中,二者的五行属性却大不相同—牛属于“土畜”,土主生养;羊属于“金畜”,金主杀伐,古人依托生物之牛文化涂鸦的功夫由此可见一斑。

时至今日,牛已非农耕元素,也非信仰之物,更非国力强弱之本,但其痕迹、影响却弥散在传统文化中,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牵牛星古人
如何一眼辨认出“牵牛星”无人机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迢迢牵牛星
隆冬将至,看古人如何优雅过冬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牵牛星”,俄最大无人机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