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冷链将重塑物流行业新格局

2021-06-03中物联冷链委

中国食品工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冷链供应链物流

文/中物联冷链委

栏目导读:

本着实践与理论相融合的原则,《食行天下》栏目在聚焦相关的方针、政策与重大事件的同时,也关注最新的科研成果研究与前沿技术应用,栏目覆盖范围除了相关的学术理论外,还编发一些会员单位推送的与冷链运输及仓储物流领域相关的资讯和技术开发应用稿件。

20世纪90年代后期,物流行业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渐发展起来,作为连通生产、运输和配送的桥梁,它在国民生活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疫情之下,不仅把冷链物流这个细分行业推向了时代风口,也让“智慧化、信息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速发展。

“智慧物流”与“智慧供应链”的概念来自“智慧供应链”概念的延伸与借鉴。“智慧供应链”是指具备先进、互联、智能三大特征的供应链。“智慧物流”则是指运用传感器、制动器、GPS等系统将物联网、传感网和现有的互联网融合起来并应用到物流行业。对比只强调虚拟物流动态信息的“智能物流”,“智慧物流”显然对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水平与社会价值都有更丰富的内涵。

智慧物流的体系具有社会化、一体化、灵活化等主要特点。社会化是指随着全球化、国际化进程的推进,物流行业需要抱有更加开放的心态,实现货物在更大区域内的流通和交换,才能适应当代社会优化资源配置的需求。如果物流只局限于一隅,将会失去构建智慧物流体系的发展基础。一体化是指需要对企业内、外部所有活动进行整体化和全局化的统筹,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配送等每个环节,只有宏观的统筹和规划才能进行全方位的管理,降低总成本。灵活化是指能够按照客户的需求提供额外的、特殊的、个性化的定制,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智慧物流总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要求各个功能在内部进行资源要素的配置优化,如线路优化、库存优化等,追求“结点成网”的运营模式;第二阶段发展为在横向功能之间进行资源配置,如“以储代运”、“以运分储”等满足综合成本控制的需要;第三个阶段是纵向供应链上下游体系的综合能力提升,带来整体的产业结构的深度变革;第四个阶段则是对跨链要素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如寻找出并行供应链中的闲置资源,缩短整个进程的投资周期。

我国冷链物流由于起步晚,依然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整体成本较高、尚未形成标准化的体系和规范等问题,智慧物流能够加速推动中国物流业务水平的进展,带来行业的格局分化与战略性重组。

中国智慧冷链物流道阻且长

冷链物流由于建设要求高、系统复杂,所以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在设备投入上,如标准冷库的投建,从场地到保温材料、从制冷系统到通风系统再到温控系统的部署都有着严格的标准,且具有回收周期长的特征。

我国的冷链企业大部分存在规模小、水平低的问题,多数负担不起建造高端冷库的费用投入。许多低价格的冷库,往往在制冷机构、仓库结构、节能设计、运营管理等标准化水平上差强人意。而冷库以租赁为主,货主方虑于成本,大多会选择价格更低的冷库。而这也制约了智能化在冷链物流中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想要打破这种局面,一是要走规模化路径,二是要获得政府的支持,二者缺一不可。

规模化在未来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让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之间形成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连贯性的运作。同时打破现有资源分布不平均的局势,对中西部严重缺乏冷冻冷藏设施的情形有所缓解,还能改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众多,实力不强,服务水平良莠不齐的现状。能够让企业扩大规模,完成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规模化还能够压缩冷链物流企业的成本,提高社会需求与企业利润。当效益提升,终端产品售价降低,在冷链产品本身安全、质优的加持下,必然会激发更大的市场需求,形成多赢的局面。

政府资源,助益于冷链科学规划、提供补贴支持。让职能部门充分发挥政策优惠的导向作用,激活当地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有利于为智能化冷链物流的建设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早在2018年12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就已明确提出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设施设备应用,构建开放共享、智慧高效的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实现物流资源优化配置和物流活动系统化组织,进一步提升物流服务质量,降低全社会物流和交易成本。

数字化的智慧生态系统会给冷链物流带来更加灵活、更加高效的产品和服务。中国的冷链物流也存在着发展智慧化物流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巨大的电子商务的需求之下,中国与之相关的同城快递、同城配送、末端服务等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顶尖水平。电子面单、大数据、云计算、物流预警雷达、智能调度等,都让运输及配送向着精准化、可视化、透明化不断迈进;智能分单、分仓、前置仓让当天达、次日达等服务的越来越容易,提升了消费者的服务体验。

但不可否认的是,智能化的冷链系统同样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且更新换代的速度通常会更快,这需要企业、专业设备制造商、金融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的整体协作,来全面改善目前传统冷链物流硬件设施相对老旧、硬件配置阻碍精细化、标准化运作的状态。越来越多的物流设备供应商也在马不停蹄的研发相关的基础设备和系统。

从长远角度看,对行业进行大量投入是必然且必要的。智慧物流的下沉能够对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进行重组,给各个环节和垂直领域的劳动力带来更加合理的分配。同时,从更广义的范围上提高性价比,降低综合成本,但也要警惕过度智慧的问题。

追溯体系:智慧冷链建设的亮点

冷链物流领域细化比较之后,首当其冲要解决的是温度的可控性。在传统模式里,往往由于监管等方面的不足,导致人工采集的数据在时效性、准确性、经济性等维度上都不够完善,只有依靠于电子工业的相关手段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在运输环节,想要每隔一段时间都能准确的检测温度并准确记录,至少要测量车柜的前方、中部和后部三个不同位置且在运输过程中不能打开冷柜门。如果将温度计放在不同托板的货包之间,结合传感器、RFID标签、GPS等设备就可以达到实时读取不同位置的温度值,并把信息直接远程同步给客户和管理者进行实时调节。随着技术的进步,传感器的相关设备价格在不断下降,性能却不断被提高。

另一方面,从关联性上看,想要达到冷链全程不断链,必须保证各个环节的无缝衔接,实现信息共享。从产地到消费者的全过程中,利用智能手段在冷库、冷藏车、其他供应链的设施工具以及客户、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形成扁平化的整体,让相关方从源头就可以参与控制,保证相关数据唾手可得。

无论是温度可控还是关联性,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建立更为完善的追溯体系。一个健全的追溯体系背负着采集记录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明晰来源和去向,精确划分责任的任务,对产品安全和风险负责。

在技术上,追溯系统涉及到的核心是GPS、RFID以及物联网的应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无论静态还是动态,都可以完成快速追踪,绘制出冷链物流运输的车辆与物品位置轨迹。

RFID技术,RFID的主要功能是利用自动化的方式提取货物信息,并能够实现在库门处检测,减少核对和开箱检验的流程。当把这些信息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就能达成全面的信息交换和共享,让过程可视化,透明化。

最后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仓储管理水平,配备预警装置,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仓储安全,降低货损,减少信息失真,预测需求变化,让冷链物流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正是因为与日俱增的需求,国家的导向性与建设性政策也在日渐加强,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公布了17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尤其在冷链溯源的建设上陆续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意图使冷链温控在更大范围内有所覆盖,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服务水平。

政府和企业也致力于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如2020年6月,浙江省冷链食品追溯系统正式运营,利用“冷链食品溯源码”,以进口食品经营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试点,尝试闭环追溯管理。无论经销商、餐饮单位还是大中型商超,都将通过“浙冷码”录入购买信息,目的是让消费者轻松了解所购买产品的输出地、生产批号、供货商信息以及进口产品检验检疫信息等等。

两个月后,澳门市政署开发的冷链食品追溯系统也全面上线,要求凡是通过检疫程序进入澳门的冷链食品,货主须通过追溯系统进行规范化申报,以便更精准的掌握冷链食品的流向,为防控防疫打好基础。

另一方面当前溯源体系的建立,追踪还是集中在商品的来源、流通、检疫等方面,是对已成型商品的监测。但对某些同样需要低温运输和存储的原材料的相关监测和数据却是缺失的,比如牛奶、畜牧饲料等等。这也是目前一些观点对冷链溯源存疑的原因之一,仅能保证信息溯源和品质溯源,更广义上的源头溯源部分并没有被包含在内。并且,大部分的冷链流通也只在某些企业可控环节的供应链下进行了温度管控,超出企业管辖范围的上下游并不能完成追溯或者温控的基本要求,所推行的冷链溯源大部分都不完整,行业发展仍会受限。

如今,在新零售新业态逐渐涌现的当下,行业升级与整合将不断带动新的市场需求,传统的、单一的服务将被迫向着更加多样性、一体化的供应链需求转化。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给冷链行业不断开启数字化、可视化、透明化的可能。未来,以新零售、新技术、全球化、网络化为主要形态,以物流、商流、金融相融合为趋势的智慧冷链,借助于研发与人才的不断推动,将会带领整个行业将向着集约化、规模化不断迈进。

猜你喜欢

冷链供应链物流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冷链物流用复合蓄冷材料的研究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