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的识别与防治方法
2021-06-03覃利仙
覃利仙
(大化县百马乡农业农机技术推广站,广西河池 530805)
草地贪夜蛾具有寄主范围广、适生区域广、远距离迁飞能力强、繁殖倍数高、暴食为害重等特点,给农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当前,草地贪夜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为害玉米,引发玉米大面积成灾减产。基于此,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百马乡坡楼村五队的草地贪夜蛾监测,就草地贪夜蛾的形态特征及其识别方法进行阐述,分析草地贪夜蛾为害特点及为害症状,探讨其防治方法。
1 草地贪夜蛾的识别方法
草地贪夜蛾可根据其卵、幼虫、蛹、成虫的形态特征识别。
1.1 虫卵识别
虫卵往往堆积成块状,数量达100~200 粒,表面有白色鳞毛覆盖。卵块多产于玉米叶片的背面,分布于玉米喇叭口附近。虫卵初产时为白色或浅绿色,并逐渐转为棕色。当气温达到15~25 ℃时,虫卵经过2~4 d即可孵化。
1.2 幼虫识别
幼虫有5~6 个龄期,5 龄期较少见。幼虫初期全身呈绿色,体长及体色随龄期增长而发生变化。低龄幼虫体色为浅绿或浅黄,头部为黑色或橙色,体长6~9 mm,体身带有斑点和黑线。高龄幼虫一般体色为棕色(少量为绿色或黑色),头部带有白色或黄色倒Y 型斑纹,腹部末节有4 个呈正方排列的黑斑,体长30~45 mm。草地贪夜蛾幼虫腹部4 个呈正方排列的黑斑是其最典型的识别特征[1]。
1.3 蛹的识别
草地贪夜蛾的蛹颜色为红棕色,形状椭圆,体长15 mm,体宽4.5 mm[2],蛹期为7~37 d。老熟幼虫多在深度为2~8 cm 的土壤中筑建蛹室,或选择玉米果穗处及叶腋部位进行化蛹。
1.4 成虫识别
草地贪夜蛾成虫期10~21 d,成虫体长15~20 mm,展翅为32~40 mm,前翅为灰色至深棕色,中部各有一黄色不规则环状纹,其后为肾状纹。雌蛾最典型的识别特征为前翅的环形纹和肾形纹均呈灰褐色,前翅为灰色或棕色,后翅为白色,后翅沿外缘分布灰色条带。雄蛾最典型的识别特征为前翅的环形纹为黄褐色,前翅顶角各有一白斑,前翅基部有一黑斑纹,后翅颜色与雌蛾相同。
2 草地贪夜蛾的为害特点及为害症状
2.1 草地贪夜蛾为害特点
2.1.1 寄生范围广
草地贪夜蛾可寄主玉米、小麦、水稻、高粱、大麦、甘蔗等多种农作物,其中以为害玉米最为严重。依据草地贪夜蛾对寄主的偏好,可分为玉米和水稻2 个品系[3]。
2.1.2 适生区域广
截至2019 年,世界上已有40 多个国家遭受草地贪夜蛾的入侵。草地贪夜蛾在世界各地均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以玉米、小麦、水稻、大豆、蔬菜等多种植物为食,生长繁殖迅速。草地贪夜蛾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成虫凭借风力可在高空中远距离定向迁飞,每晚飞行达100 km,雌蛾产卵前的飞行里程更远,可达500 km,被列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全球预警的迁飞性害虫。
2.1.3 繁殖能力强
草地贪夜蛾一年可繁殖多代,气温11~30 ℃适合其繁育,以28 ℃最为适宜。在气温为28 ℃时,草地贪夜蛾的一个世代(从卵到成虫死亡)仅需30 d 即可完成;若气温在11 ℃左右时,一个世代则需60~90 d 完成。成熟雌虫可多次交配产卵,一生产卵高达1 000~1 500粒,当温度适宜时,虫卵仅需2~4 d 即可孵化为幼虫,是玉米螟繁殖能力的3~4 倍。成虫可存活2~3 周,多在夜间迁飞、交配和产卵。
2.1.4 为害重
草地贪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杂食性害虫,不仅食性杂而且食量大,尤其喜食玉米、水稻,以叶片果穗等为食,玉米受其为害后将大量减产,情况严重的甚至颗粒无收。草地贪夜蛾对农作物生长构成重大威胁,带来惨痛经济损失。
2.1.5 防控难度大
草地贪夜蛾为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在我国几乎没有天敌,加之其旺盛的繁殖能力以致增长快速,破坏力十分强大。此外,草地贪夜蛾对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等多种农药存在抗药性,防治效果不显著,防控难度大。
2.2 草地贪夜蛾为害症状
农作物受害程度及被取食部位与草地贪夜蛾幼虫的龄期有关,6 龄幼虫对农作物为害最重。草地贪夜蛾幼虫以叶片为食,导致作物叶片受损,其后大量幼虫为害作物根茎,并钻入孕穗植物穗中及果实中。幼虫数量大时成群结队扩散,对玉米为害最甚。低龄幼虫(1~3 龄)多在夜间隐藏于玉米叶背面和心叶丛取食,被取食后的玉米叶片形成半透明状的薄膜孔洞。此外,低龄幼虫通过吐丝并借助风力扩散和转移至周边的植株上继续为害玉米。高龄幼虫(4~6 龄)的破坏力更为严重,会钻入细嫩玉米的心叶、雄穗苞中取食,遭高龄幼虫取食后叶片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孔洞,并有大量粪便,如图1。高龄幼虫可食光整株玉米叶,蛀食玉米心叶、幼穗、果穗,导致玉米死亡。
图1 草地贪夜蛾高龄幼虫为害情况
3 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方法
草地贪夜蛾的防治主要采取生态调控、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
3.1 生态调控及天敌保护利用
生态调控是通过调查和监测草地贪夜蛾的为害时期、分布区域来明确虫害发生的具体时期,调整作物播种时期,错开玉米敏感生育期,以减轻草地贪夜蛾的为害程度。有条件的地区可在玉米种植区域内套种间作非禾本科作物,为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创造有利的农田自然环境,以发挥生物多样性自然控制优势。
3.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通过监测虫群动态来探明虫害分布区域,采取物理方式进行诱杀。由于成虫具有趋光性,可借助捕虫灯在成虫为害的场所进行诱杀,达到控制成虫数量的目的[4]。成虫诱杀应在虫害发生初期进行,一般在田间安装高效害虫诱捕器进行诱杀,还可以食物等进行诱杀,降低虫源基数。
3.3 化学防治
在虫害发生初期,田间出现零星为害时可人工摘除被害株,当玉米田虫口密度达到10 头/百株时,需要施药防治,一般在幼虫低龄期施药。草地贪夜蛾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施药时间宜选择清晨或傍晚,避免药剂光解损失。玉米苗期到抽雄期的虫害防治最为重要,也是施药的关键时期,防治药剂可选用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5%啶虫脒乳油、75%乙酰甲胺磷可溶性粉剂、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和20%甲氰菊酯乳油。每类药剂在一季作物上施用次数不超过2 次,注意轮换和交替使用,根据农药使用说明书推荐的浓度和剂量适量喷洒,避免频繁用药,以避免草地贪夜蛾产生抗药性。要将药剂重点喷施于玉米心叶、雄穗及雌穗等幼虫为害部位,喷施药物时应穿好防护服,佩戴口罩,避免高温大风天气施药,同时注意周边养殖情况,以防农药漂移导致蜜蜂、家蚕中毒。安全间隔期长的药剂,不宜安排在作物生长后期使用。
3.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在草地贪夜蛾虫卵孵化初期至1 龄或2龄期,在叶面喷施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短稳杆菌等微生物农药制剂。
4 结语
草地贪夜蛾对农作物为害巨大,通过对玉米田草地贪夜蛾不同时期的形态特征进行总结,提出综合防治的方法,能够为草地贪夜蛾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