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证书制度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1-06-03来学伟
来学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传媒学院 河南 三门峡 472000
引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全国教育大会部署和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要求,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制定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指出,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教学组织和实施,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针对性。
1 软件技术专业职业面向分析
1.1 职业领域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对软件技术人员的要求,确定本专业的职业领域是从事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研究、设计、开发、测试、集成、维护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如表1所示。
表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
1.2 初始就业岗位群
软件开发的工作过程分为需求分析、程序设计与编码、软件测试、软件应用与后期维护四个阶段,在软件行业中,每个阶段均有相应的岗位群。需求分析阶段需要有大量工作经验和项目设计架构经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一般从业5年以上,积累大量项目经验后方可从事系统分析与架构等工作岗位,因此,该阶段岗位不太适合作为高职阶段培养目标岗位。本专业根据市场调研和企业用人反馈,确定了每个阶段中的最有代表性,就业需求量大的岗位作为我们的初始就业岗位。本专业的职业目标定位于岗位群的中级职位,要求具有程序设计与编码、程序文档编写、软件测试、软件管理与维护、软件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等技术应用能力。如表2所示。
表2 初始就业岗位群
1.3 发展或晋升岗位群
(本专业3-4年的可能发展或者晋升岗位)如表3所示。
表3 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前景及晋升岗位
1.4 工作过程分析与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解
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召开专业座谈会和专家研讨会,确定了软件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及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设置与之对应的职业资格考证。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专业对应行业领域及职业岗位分析表
2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与专业定位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在一些大中型互联网公司,网站开发的相关岗位越来越走向细分,网站美工、UI/UE设计、前端开发、后端开发(服务端开发)等岗位,既分工明确而且还需要紧密配合。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过后,一个新的职业已经独立出来就是前端开发工程师而且缺少大量的这方面的人才[1-3]。
Web前端开发岗位群主要包括网页设计、网页制作、响应式页面搭建、移动网页制作与设计、UI设计、HTML5开发、前端开发、网站搭建、网站规划与设计。2019年仅智联招聘网站,就提供了Web前端开发招聘岗位136848/年。Web前端用人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主流编程语言如Java、C#的开发人员的数量。从百度、京东、智联2019年招聘要求显示,企业并不偏爱只会JS、HTML5、CSS的技能单一型求职者,而是热衷聘用一人多技的复合型人才。因此Web前端开发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互联网应用行业持续发展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客观需要。
经过专业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为例,本专业确定了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三门峡,面向金三角,服务大中原”的办学定位。鉴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由此带来的巨大的软件人才缺口,因此我院软件技术专业致力于培养Web前端开发、软件维护、软件测试等领域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3 基于Web前端开发方向“1+X”证书制度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特色
软件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岗位主导·能力递进·项目带动”,该模式的特点:
首先分析专业对接区域经济、产业、企业相应的工作领域与技术领域工作过程的要求,分析这些工作过程的核心能力所需的职业资格种类,找出这些专业对接产业(行业)工作领域的岗位职责、任务及岗位典型工作过程;找出履行岗位职责、任务应具备知识、技能、态度结构,明确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所对应的工作任务。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系统划分工作任务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熟悉软件项目开发的工作过程,结合工作任务,学生在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时,就已经成为准职业人,对职业岗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企业和承担相对应的职业岗位。
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采取“项目+过程”的方法构建。课程结构的构建主要分五步,一是分析软件技术项目的工作过程。通过对软件开发项目的分析,将软件开发项目的工作过程分为开发软件、测试软件、应用软件三大部分;二是要把工作过程分析的结果转化为专业课程,形成由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组成的课程结构,即根据软件开发的工作过程(先后次序)确定开设哪些课程,确定课程开设的先后次序与课时比例。三是以项目为载体,开发基于项目导向的课程。项目来源有两个途径:学校、企业,学校主要提供经处理的教学项目,它更贴近教学内容,企业提供真实项目,它更具真实感、更具应用性。四是要将工作领域的工作项目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即课程内容工作过程化。五是将岗位职业技术资格标准分解,融入课程内容,制定相应课程标准,确定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内容、各阶段实习主要目的及其操作形式[4-6]。
4 专业课程体系说明及课程体系结构
4.1 专业课课程体系说明
根据软件相关职业及其技术领域对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程序员的职业资格标准,认真分析研究,明确对本专业学生三大能力:“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的总体要求以及在“生手、熟手、能手”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根据“入门、专项、综合”的基本进阶,知识自身的逻辑与学生职业成长的进阶逻辑相结合,明确需要学习的知识以及明确技术知识学习及形成能力的前后次序,科学选择课程内容,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是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的。以工作岗位中的工作任务作为划分课程的依据,根据“基础程序员→网页程序员→前端Web开发程序员→软件工程师”这样一个职业成长规律,以培养编程人员的课程作为主干,将其他岗位的课程不断融入主干课程之中,形成了基于岗位的主干融入式的课程体系。本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社会素质课程模块和通识课程模块四大课程模块组成,专业课程以专业群为单元,构建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模块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能力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
课程体系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实施“双证书”教育。学生在通过专业能力课程的学习后,经考试合格可及时拿到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7]。
4.2 课程体系结构
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体系结构
5 结束语
在基于“1+X”证书制度思想指导下,我们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拓展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选择适合的职业资格考试,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构,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为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