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复合型外语人才推动渔业“走出去”的探索与研究
2021-06-03常琳,李纯
常 琳,李 纯
(湖南农业大学 东方科技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根本,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了渔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的合作往来日益密切,渔业“走出去”已成为当前的重要发展趋势[1]。在这一背景之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如何运用其自身优势更好地推动渔业发展成为研究重点[2]。
1 我国渔业发展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宽广的海域和富饶的生物资源为我国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渔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世界水产品供给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东盟10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长期以来我国与其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合作关系[3]。
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渔业出口逐渐呈现稳步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自2010年以来,我国水产品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2年以后产量增加尤为明显。2019年我国水产品产量为6 450万t,与2018年相比基本持平。
图1 2010—2019年我国水产品产量
我国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水产品出口国之一,从图2可以看出,2010—2014年我国水产品出口量呈快速增长趋势,2014—2019年稳定增长,2019年水产品出口量较2010年增长了近一倍,这是我国水产品出口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也进一步表明我国水产品养殖技术正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日本是我国2019年水产品第一出口大国,其后依次是东盟、欧盟、韩国、美国等地。东盟各国中渔业出口以泰国、印度尼西亚为主,均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充分证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水产品发展迅速。
图2 2010—2020年(1—7月)我国水产品出口数量
2 复合型外语人才推动我国渔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渔业“走出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进行国际贸易合作时必然会涉及外语的使用。在这一背景之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优势尤为明显,其具有较广的知识面、“语言+专业”优势、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职业化素质,可以更好地推动渔业发展,以拓宽渔业国际市场[4]。
2.1 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
首先,复合型外语人才对跨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包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尤其是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使用情况。其次,复合型外语人才具有正确的文化意识,不会误把风俗习惯当作文化[5]。在对待不同文化时会秉持中立态度,而不是一味地赞扬本国文化、排斥外国文化;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真正做到尊重差异,尊重与他人不同的文化习惯。在与各国之间进行贸易往来时会尽量选择安全范围内的话题,不会谈论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类的话题;对其他国家的文化禁忌有一定了解,如手势、姿势礼仪等,在与他国交流时不会涉及其他文化的禁忌语言。最后,复合型外语人才具备杰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在大学期间会针对性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通过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来体会说话者的文化背景对其语言使用的影响,进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6]。
2.2 具有职业化素质
职业化素质包括敬业、创新、责任等职业化素养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沟通能力等[7]。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进行贸易合作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复合型外语人才可以充分利用团队协作能力更高效地解决问题,更好地推动渔业发展。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针对当前的渔业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在养殖技术上取得突破,寻求更好地培育鱼苗的方法、配成更营养更节约的饲料,进而提升渔业的品质和效益,助力推动渔业“走出去”。
3 复合型外语人才服务渔业发展的方法与策略
目前,能熟练运用外语交流的外语人才不太了解渔业相关知识,而很多渔业专业人才并不能用外语进行流畅的沟通交流[8]。因此,应培养出一批既能熟练运用外语又具备专业渔业知识的人才,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
3.1 优化“语言+专业”培养模式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传统单一型外语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培养“语言+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成为当务之急。该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性,且与社会培养多元化人才的目标一致[9]。然而在实际运行中,该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从近几年的培养状况来看,“语言+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所培养出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较少,且存在水平不高、专业性不强的情况[10]。研究表明,“语言+专业”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教材选择、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构建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改善。
第一,选择更具针对性的教材。国内市场上专业课本和小语种教材遍布,而既具专业性又助于小语种学习的教材极其匮乏。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从国外引入高质量的小语种教材,并将教材进行重新编写,融入相关专业知识,使其兼具专业性和适用性。更具针对性的教材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兼顾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第二,设置科学课程体系[11]。科学的课程体系有利于高效培养“语言+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因此在设置课程时,要注意外语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衔接。入学前两年以外语基础课程为主,重点在于提升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同时积累一定的词汇量用于高年级阅读小语种编写的专业教材。与此同时,同步开设基础专业课程,为高年级的学习奠定基础。后两年主要学习渔业专业知识及技能和渔业专业外语术语,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第三,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复合型外语人才的优势不是简单的会语言、懂专业,而是能将语言和专业融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扎实的专业技能[12]。为了培养“语言+专业”复合型人才,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善,以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创新型教学模式将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附加语言沟通的训练。此外,为了更好地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学校可以利用中外合作办学的机会,组织学生去国外实训,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外语水平。第四,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在当前教学中,教师队伍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其现有师资水平没有达到培养高质量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要求。因此,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水平极为重要。学校可以通过高校教师交流研讨会这一途径,定期组织小语种教师到相关专业院校进行学习交流,系统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并接受专业培训,以期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水平跨学科教师队伍。
复合型外语人才既具备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具有扎实的渔业专业知识,在面对复杂情况时,可以更好地处理相关事宜,以确保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渔业贸易合作的顺利进行[13]。
3.2 开设渔业小语种专业术语培训班
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贸易往来时,如遇不能使用英语的情况,针对合作国开设渔业小语种专业术语培训班尤为必要。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东盟是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国家,其中合作以泰国、印度尼西亚为主。可以试行开设泰语和印度尼西亚语渔业专业术语培训班,实行小语种小班授课,授课内容以渔业高频使用专业术语为主。这样的授课模式可以使复合型外语人才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所需的高频词汇,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进行贸易往来时更好地实现技术互通。
3.3 学习商务外贸知识
商务外贸知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在商贸活动中的语言运用能力,更好地适应我国渔业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包括词汇教学、写作教学等。词汇教学不只是记住词汇,而是正确掌握商贸外语的特点及表达方法。应用文写作教学则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贸易合作具有巨大的贸易活力和贸易潜力,对商贸知识的了解可以使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更加紧密。
3.4 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应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开阔视野和提升综合素质着手,鼓励外语人才在文化交流实践活动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研学旅行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提供了新途径,可以让学生进行真实的实践活动,获得“参与式体验”。如夏令营、冬令营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生活、活动中互助交流,以此来感受文化差异,将中外文化进行比较,从而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14]。
4 结语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市场具有巨大潜力,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水产品消费习惯,与我国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应做好“一带一路”沿线规划,发展远洋渔业,进一步提高我国渔业对外合作水平,充分发挥复合型外语人才的优势,运用其熟练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扎实的渔业专业知识,更好地推动我国渔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