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奔小康,都在他《房子的记忆》里
2021-06-02殷礽
殷礽
打开希望之门,奔向小康之路!《房子的记忆》:一部书写中国农民妈妈“李焕英”的故事,也是儿童文学作家殷建红的成长之路。他和“贾玲”一样自始至终怀揣着梦想,用一路走到底的执着精神,最终敲开了文学艺术之门。
一段成长路上的酸甜苦辣,一条脱贫攻坚的奋斗之路,一户奔向小康的人生故事……苏州市青年儿童文学作家殷建红的长篇散文《房子的记忆》,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付梓出版。该书不仅记录了主人公的成长之路,也是他家脱贫攻坚的奋斗之路,更是全民奔小康的缩影。
《房子的记忆》以第三人称视角,描写了殷建红家房子的五次变迁——从草房子,到二间老房子,到三间平房,再到三层楼房,农村动迁后,他和哥哥两家分别搬进了公寓房,最后又买房住到商品房小区,也见证了中国穷苦农民家庭,在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发展,从穷苦农民变成了走在改革前沿的苏州城里人,除了给奔小康之路带来很多闪光的东西,还带来了成长故事及其思考。殷建红说,在这段老房子尘封的故事里,像摄氏37度的母爱,给予他安稳岁月,帮助他打开希望之门,奔向小康之路,最终抵达梦想彼岸。
家境贫困的励志少年
殷建红从小家境贫困,当年家里没有房子,在草棚里度日,母亲身患残疾,父亲是位老实巴交的农民,但他没有因此自卑,小时候喜欢舞枪弄棒,长大了钟情于吟诗作文。在母亲的谆谆教诲和哥哥热爱学习的表率下,殷建红喜欢上了阅读,并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文学。
尽管他的工作很忙,几乎没有一个双休天,但他在工作之余坚持写作,每天几乎都会写到凌晨。他书斋名字用的就是“锄月轩”,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开始他的文学创作之路。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儿子也开始了文学创作,用他的话说就是要做书香门第家,薪火代代传,把好家风传承下去,就是最大的成功。
殷建红的作品以爱与真情为主线,描绘了他所熟悉的乡村少年的爱与哀愁、梦与追求。他的长篇散文《房子的记忆》,描写了他在母亲的帮助下,成为了一个满怀正能量的励志少年!二十多年来,他笔耕不辍,保持着写作的热情,用妙笔描绘出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在文学路上书写着自己的精神之旅。
情有独钟的江南视野
殷建红生于苏州,同时也是家乡建设者的一员。他亲眼目睹家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过程。有人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何必再刻意守旧留恋。可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历史不可忘记。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谈现实,想未来,都不能忘了历史。
他追寻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前那个特定的时期、特定区域的原生态风貌。1994年后,随着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个个村庄消失了,一户户农家房屋拆迁了,昔日的宅基地上,农田里筑起了宽阔的道路、建起了现代化的工业厂房和高耸入云的现代化楼群;昔日的农民“洗脚上岸”,成了城市居民。乡村日渐远去,但记忆犹在眼前,面貌逐渐模糊,却如褪色的相片和斑驳的故事挥之不去。对家乡的那种诚挚感情难以割舍,对小时候在那里生活、读书、游玩的情景念念不忘!这些成了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生养分。他的少年寻根小说三部曲《十图桥》《百步街》《千河镇》,他的梦寻江南系列新书《外婆桥》《水天堂》《姚家弄的猫》,在苏州这个特定区域、特定时期,其历史渊源、历史文化、风景名胜、风土人情,眷眷之心令人难忘。
殷建红的作品风格多样,自始至终扎根在苏州的土壤,运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认知和情感教育,给人很多思考,令人回味。
浇灌梦想的执着精神
他从小出生在农村,没有书读,就到图书馆里翻阅;没有门路,他就投稿信满天飞。在困难面前,殷建红从来没有退缩,挺身而进,执着努力。像自己的妈妈一样,尽管医生诊断不能干活,但她自始至终像花一样绽放着自己的精彩。
“只有经历风雨,才能看见彩虹,才能看到黎明前的曙光。”殷建红说,他的成功来自于老师的鼓励,当村上的其他人都劝他不要摆弄那些不着边际、不切实际的诗歌和文章,而要学好功课找份好工作时,老师却对这个爱读书爱写作的小男孩说“前途不可限量”。如果说这份鼓励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文学梦想的种子,那么浇灌梦想开花的则是他长期以来对写作的执着精神。
殷建红十七岁开始在《少年文艺》发表作品,以写儿童为主,有数十篇作品入选各类年度精选本,他的作品多次获奖,2002年、2003年获冰心儿童文学奖,2005年获冰心儿童文学大奖;《梦寻江南系列》(全三册)新书荣获第29届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优秀图书评选活动二等奖。他还有幸参加了16期江苏青年作家读书班,并参加苏州市第七、第八届作家代表大会,江苏省第三、第四届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在会上还受到了时任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承志的大会表扬;2016年,他还参加了中宣部主办的全国儿童文学作家与编辑研修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自强不息、坚持不懈是浇灌梦想花开的执着精神,殷建红的成长之路生动地诠释了梦想改变命运的力量,谱写了不懈追求无悔青春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