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初心,用匠心抵达远方
2021-06-02邹孝听
邹孝听
姚建萍,国家级苏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姚建萍出生在全国刺绣之乡——镇湖,七八岁的时候,在母亲的影响下拿起了绣花针。曾经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帮母亲穿针引线的时光还历历在目,银针和彩线翩翩起舞的画面,在儿时的心中构筑了最初的苏绣梦。漫漫长路上,苏绣一直是她最忠诚的朋友,是儿时最喜爱的活动,是她最深爱的一项艺术,更是她无法割舍的一段人生。
1994年,镇湖作为全国刺绣之乡开放市场,刺绣人员纷纷下海当老板,在绣品街开起了店铺。在市场经济如火如荼的年代,姚建萍逆势而为,创办了镇湖刺绣研究所,她笑称自己就是“傻子”,关起门来研究刺绣技艺,并创立了姚建萍刺绣艺术品牌,培养精英队伍,一心以创作苏绣顶级作品为使命,和团队一起“坐稳冷板凳,初心不改”。
“有人质疑我的水平,有人认为我资历太浅,各种冷嘲热讽的声音随之而来。但我并没有退缩,我只是在心里默默的告诉自己,走自己的路,坚持自己,用作品服众。”
很快,姚建萍的作品《沉思》惊艳全国,在1996年镇湖举办的苏绣精品展,荣获一等奖,1998年更获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引起了业界的轰动。
此后,姚建萍和团队作品多次随国家领导人出访,作为国礼赠予各国领袖和国际政要,也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白金汉宫等机构永久收藏。
用匠心守护初心,用匠心抵达远方。姚建萍凭借着对苏绣艺术的炙热,将代表着江南文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向世界。
记:苏绣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请以《春早江南》为例,介绍一下作品主要体现出的江南文化元素,创作构思和目的。
姚:2012年初,全國人大常委会新会议厅即将落成,我也接到了一个光荣的创作任务,那就是用苏绣创作一幅巨作《春早江南》,将会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议厅内,弘扬中国刺绣文化艺术。
《春早江南》主要希望反映出江南春天一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美好画面。因此,如何完美展现画卷里的江南风景元素自然是重中之重,经过多次的设计和构思,我们最终将画面元素确定为:太湖碧波万顷,桃花灿若云霞,帆船接天远影,白鹭飞上青天。用最具特色和具有美感的江南春天的元素,将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效果完美融合表达出来。
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奋战,《春早江南》终于高质量按时完成,我们也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好评。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领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苏绣《春早江南》表现了祖国江南春天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艺术效果令人赞叹不已。
记:江南文化的滋养,对您的艺术创作有哪些影响?聊一聊您眼中的江南文化。
姚:老家门前的小河上时常有成群的鸭子游过,河水清得可以用来淘米,米漏里偶尔会有一些小鱼钻进来,有趣极了。家里有一块菜园子,种着各种蔬菜瓜果,用来捕老鼠的花猫白天就懒洋洋的躺在丝瓜架下眯着眼睛晒太阳,还有经常出现在菜园里的花蝴蝶和小蜜蜂,路边酸甜的野果子,都是我成长中动人的回忆。
上学的日子里,早晨我迎着红彤彤的朝阳出发,我的母亲已经架好了绣绷,准备刺绣。走过绿油油的稻田,闻着泥土味的清香,穿过田野,顿时印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清澈湖水,它在阳光下波光粼粼,泛出一种迷人的丰富色彩,天空是醉人的蓝,水中一簇簇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摆,阳光把我晒成暖暖的橙色。放学的路上,湖水和田野在夕阳下又被染上了不同的颜色,天空的漫天彩霞像绸缎一般绚丽,空气里都是村里人做晚饭的柴火香,远处炊烟袅袅。
在太湖边和大自然非常亲近又有刺绣陪伴成长的日子,虽然平凡,却让我感到心灵的满足和丰盈。我想,江南文化的滋养大抵就是如此吧。
记:您的作品多次被国内外最高殿堂收藏,年轻时的自己有没有想过有一天苏州技艺能走向世界?当您的作品得到国际赞赏时,您的心情是怎样的?
姚:作为一个镇湖姑娘,不会刺绣是要被人笑话的。因此,镇湖姑娘都有一双“巧手”,想要靠刺绣养活自己是不成问题的。年少的我并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偶然间在苏州刺绣研究所看到过一次前辈老师的大作,我震惊了,原来刺绣可以绣的这般好!心底起了波澜,再也无法平静。我心里总惦记着研究所里前辈们的大作,我想再学艺,学绣人物绣,把苏绣中的雅致及韵味学到手。
经过几年的苦苦寻觅,我遇到了对我情义深厚的恩师徐志慧,与她同吃同住整整四年。学成归来,我的刺绣技艺得到了全面提升,实现了从花鸟绣到人物肖像绣的突破,并开始创作肖像作品《沉思》。这对刚刚学成肖像绣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这是我和自己的一场较量,离开了老师的指导,我独自在这件作品上钻研,绣错了再拆,拆了再试,整整八个月的时间,体重掉了15斤,但最终完成我自己的一场突破。
1998年,我带着这幅作品和8岁大的女儿,参加中国(国际)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一举夺得金奖。许多老一辈的人,在我这幅作品面前留下了感动的眼泪,这更坚定我要做好刺绣,做最好的刺绣的决心。
坚守初心,与时俱进,我多年来坚守和实践的工匠精神,给我带来了巨大的荣耀。就像一句话说的,不用去刻意追求卓越,当你努力做到更好的时候,卓越自然会来找上你。
记:苏绣,让江南文化走上了世界舞台,从艺四十多年,您为传播江南文化和艺术做了哪些努力?
姚:1994年,我成立了镇湖第一个刺绣研究所,在自己三间小楼里开始做研究。
1999年,我成为全国民间工艺最高奖――山花奖的民间艺术家,在传承前辈的基础上,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融针绣”风格,“以针线表达时代”,创作出一系列表达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作品。先后在上海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等艺术殿堂举办个人刺绣艺术大展,也曾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海进博会等国际盛事创作主题作品。
2003年,在吴中区和木渎镇的大力支持下,政府为我在古色古香的木渎古松园内修建了个人艺术馆,这不仅是我的荣幸,更是对我巨大的鼓励,也为我更好的传承发扬和奋斗苏绣艺术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011年,我又应园区邀请在工业园区李公堤开通了姚建萍刺绣艺术品牌馆,为我的苏绣艺术现代化品牌进程打开了新的方向。
2021年,在姚建萍刺绣艺术品牌馆隔壁,我们又启幕了首家姚绣旗舰空间,空间内以刺绣文化艺术为主体,精心选择了包括刺绣赏析、插花花艺、咖啡茶饮、刺绣服装、刺绣软装等格调生活方式,携手咖啡、服饰等现代品牌共驻,尽享现代江南文化生活的品质和温度。
此外,我还积极推动苏绣行业整体进步,先后组织了多次行业的整体展览和活动,其中2019年更是推动江苏刺绣以整体面貌集体走进中国最高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场成功的展览,传播了我们江南文化艺术。
同时,自1996年起,我和我的团队先后承担了数十次国礼创作任务,用苏绣传播江南文化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这些作品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和国际政要,因此《光明日报》曾在报告文学中将我称为“国绣手”,并把我们的创作团队称为“国礼团队”。
记:近年來,您和您的团队开始涉足美学艺术空间设计,从新集文创旗舰店到到最近刚刚运营的首家姚绣旗舰空间,这样的探索是出于怎样的目的?
姚:自1998年起,我和团队竭尽全力为当代苏绣传承发展奋斗,始终捍卫“姚建萍刺绣艺术”的品牌理念——源自苏州,绣美世界,在传承中创造以绣文化为核心的卓越东方美学品牌,我们是践行者。
如今,新一代传承人再次启航,坚守“姚建萍刺绣艺术”的艺术高度,同时努力传递非遗的生活温度,因此建立了“姚绣”品牌,创造有温度的非遗生活。姚绣以苏绣为核心,传承为使命,设计为方法,将工艺美术的媒介与形式拓宽,探索非遗回归生活的理想方式,我们活力满满的年轻人团队研发设计了一系列原创时尚的非遗生活美学产品。
此外,姚绣还开设了教研课程,拉近了古老非遗与当代生活的关系,为热爱苏绣的大家提供了一个有活力的非遗苏绣的传承、学习、交流、共享平台。古老非遗的更多可能性正在上演。
记:艺术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作为一名殿堂级的苏绣艺术家,您是如何让艺术走进百姓生活的?
姚:从“有温度的非遗生活品牌”到“生活美学美育综合平台”,我们希望能以苏绣为核心,同时集成各种服务美好生活的品牌,打造一个生活美学美育的综合平台。姚绣不再独自前行,而是为志同道合的品牌提供平台,携手同行,共创美好。
在这个综合平台,我们希望能够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分享美。我们打破了传统工艺美术的经营思路,希望让苏绣成为一种美好生活的符号与美学,用设计的力量转化传统工艺,让丰富的非遗产品,走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记:如何让世界看到我们?让更多的年轻群体关注我们?对于江南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您有何见解?
姚:苏绣的传承创新和时代发展也是我时下关注的大问题。现在的我,成了很多人的老师。我们艺术馆里年龄不分长幼的学生都喜欢喊我姚阿姨,我带她们的时候,也常常想起我自己的恩师,以她为榜样,努力传承苏绣技艺,对学生倾囊相授,而我衷心希望年轻人多一点耐心和定力,目光长远,坚持逐梦,不轻易放弃。套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做人还是得有点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更令我欣慰的是,我的两个女儿姚兰和姚卓大学毕业后也毅然加入了苏绣传承的队伍,她们利用自己的学识和现代理念,协助我创立了“姚绣”这一生活化苏绣品牌,开展了“姚绣课堂”系列传承教学课程,希望把苏绣带给更多的社会大众,创造有温度的非遗生活。工匠精神在我们家里实现了传承,我希望她们年轻一代能够更好的保护和发扬好我们宝贵的民族苏绣瑰宝艺术。